再思考 | 第五章 為何要學會提出論證? |
今天的筆記來自於「再思考」這本書,主要筆記內容來自於第五章「為何要學如何提出論證?」,我們已經從前一章了解到論證就是要為你的觀點提出理由,那麼,我們為何要如此做呢?只說出結果不好嗎?
筆記內容
作者舉例出一般人極有可能被誤導及愚弄的例子來說明—人的不足之處,可能連自己都無法察覺。努力學會提出論證會增加我們的思考量,讓我們免於被他人的論證所愚弄,只有你了解了如何說,才更有可能覺察出他人論證中的漏洞。就像你去買一樣商品,若無相關知識,只能聽從銷售員天花亂墜的行銷詞彙,無法辨別他說的是真是假,只有學習到相關的知識,才更有利於辨別實情。以下為作者在此章提出的,人極有可能被誤導的例子。
蒙提霍爾問題(又稱為三門問題)
問題的情境是這樣的:你現在正在參加一個益智節目,在這個節目中會有三扇門讓你做選擇。兩扇門的門後是一隻羊,一扇門的門後是節目提供的汽車,只要你能夠選到門後是汽車的那扇門,你就可以將汽車開回家。
選擇的流程如下:一開始主持人會請你先選一扇門,之後主持人會為你開啟剩下兩扇門中,門後是羊的那一扇門,接著主持人會詢問你,「是否要改變選擇的門?」,到底換與不換,哪種選擇有更高的機率可以得獎呢?
答案是改變選擇,得獎的機率高。為什麼呢?因為三扇門中,門後有羊的機率為2/3,所以在一開始你有2/3的機率會選到後面是羊的門。之後主持人為你開了門後有羊的一扇門,剩下兩扇門。回顧到前提,你有2/3的機率選到後面是羊的那扇門,只要中了這2/3的機率,之後你換了門,那麼門後就會是汽車(你會將選擇從羊變為汽車)。那麼輸的情況呢?只有你在一開始就選中汽車的情況,選擇換門才會輸,也就是說機率是1/3。相較之下,當然是選擇換門,贏得汽車的機率較高。(簡單來說,換門,贏的機率為2/3,輸的機率為1/3;不換門的機率則相反,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維基百科—蒙提霍爾問題)
只相信自己想相信的,並為此尋找佐證
這裡以先前提過的「努力是否有用」來舉例。躺平鹹魚團的團員想要證明努力無法有任何改變,因此會去尋找努力很久且一事無成的例子(例如:老翁辛勤工作三十餘年,仍買不起房。),強化自己的觀念,以證明自己是正確的。反之,上進青年團員尋找的例子可能會是「上進青年刻苦努力,三十出頭名下已有多套房產。」來證明努力可以改變未來。這兩者並無對錯以及對立關係,只是顯示人會去尋找自己相信的事物,以印證自身的想法正確。這種情境難免會造成思考盲點,因此需要論證來幫助我們找出盲點並修正。
代表性捷思,類似於刻板印象
代表性捷思就是將某個群體的特徵套用到該群體的個體身上。你認識了一個客家人,你是否會直覺認為他很吝嗇呢?如果有,那麼你就受了代表性捷思的影響。雖然客家人可能有部分或是多數會有吝嗇的習性,但是並非全部都有。使用先前的躺平鹹魚團員來舉例,也許你對於鹹魚的看法會是「一定很廢,什麼事都做不好,除此之外,還窮。」但其實某隻鹹魚可能家裡有礦或是在某一領域專精,充其量是隻只想待在舒適圈的鹹魚。
每個人是不同的個體,其實無法依據其所屬的團體直接進行特徵斷定,但是一般人在聽到一個人的某部分特質(所屬團體),就會推斷其可能工作及行為(他會是怎麼樣的人),這都是代表性捷思法在起作用。雖然代表性捷思可以讓人快速思考,節省精力,但是個人認為並不太適用於個體。(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維基百科—代表性捷思法)
華森選擇作業
問題的情境是這樣的,出題者會給予你一個規則以及四張卡片,請你翻開最少量的卡片,來決定規則是否正確。以下有兩個範例:
範例一:
規則為如果一張卡片為B,另一面則為2。四張卡片分別為「B」、「L」、「2」、「9」,卡片一面為英文,另一面為數字,請問要翻開哪幾張卡片來確定規則是否正確呢?
很不直覺對吧?我的直覺反應是翻開B以及2來判斷規則是否正確,但其實這是錯誤的。以邏輯概念來思考,要證明規則正確,就要證明前提(P)可以導出結論(Q),在此規則中,前提為B,結果為2。
要證明規則正確,要使用的方式有兩種,一為若P則Q,二為非Q則非P,此為邏輯推導上的規則。因此翻開B(P)若反面為2(Q)則規則成立;翻開9(非Q),若反面不為B(非P),則規則成立。所以要驗證規則,要翻開的牌會是B與9才對。
範例一此種與日常生活無關的規則驗證容易讓人想錯,幸好若是套用到日常生活的例子,選錯的可能性會大大減少,以下請看範例二。
範例二:
規則為如果下雨(P)就要帶傘(Q),四張卡片分別為「下雨」、「晴天」、「帶傘」、「空手」,卡片的一面為天氣,另一面為狀態,請問要翻開那些卡片來確定規則正確?
這個例子就比較直覺了,選擇「下雨」(P)與「空手」(非Q)就可以確認規則是否正確。檢查「下雨」非常符合直覺,若為「帶傘」則符合規則。若「空手」的背面為「下雨」,就可以證明規則錯誤,反之則符合規則。
在此例子中,直覺並沒有讓我選擇「帶傘」,因為「晴天」也可以「帶傘」。相較於範例一,實際的例子真的比較不會選擇錯誤。(想要詳細了解的讀者可以參考維基百科—華生選擇任務)
章節心得
其實這個章節的前三個例子—蒙提霍爾問題、只相信自己想相信的、代表性捷思,在先前閱讀過的書本中約略有提及,第四個華生選擇作業則是全新接觸。實話實說,前面三項雖然我先前已經有讀過,但是再次看見仍然會選錯,仍然會產生直覺但不完善的想法,並以此為主。因此真的可以理解作者說的,論證的重要性。
了解自己的不足之處,有利於更為廣泛的吸收新知。同時也必須要多多鍛鍊自己,去思考支持結果的原因是否合理,減少直覺性的捷思法帶來的錯誤結果。
參考資料
再思考 |
作 者:華特・西諾—阿姆斯壯
原文作者:Walter Sinnott-Armstrong
譯者:吳妍儀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19/03/14
第五章:為何要學如何提出論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在下面點讚支持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