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31日 星期六

[看書]筆記+心得 | 大人的11堂寫作課 | 從無到有,打造吸引讀者的文章

 

概述

本書的主要目標是打造吸引目標讀者的文章。在全書架構上,首先陳述寫作的重要性,再帶出如何寫作的全套方法—決定目的、內容、下標題、找素材、創造文章框架及寫完文章後如何修稿的後續處理—都有相當詳細的說明。是一本教寫作相當完整的書籍。


本書筆記


關於寫作:好處、開始、培養

寫作的好處有哪些?本書提出了以下四點:

  1. 寫作可以幫助思考,增進表達能力以及加強對事物的理解。(其實這一項與「作筆記」相同)
  2. 讓別人知道你的認知、思考方式及你的能力。
  3. 作品具有累積性、知識性,可供後人參考且容易搜尋。
  4. 可以透過寫作紀錄自身的變化及成長。

可以看出1、4點僅與自身相關,2、3點則有向別人分享及推銷自己的意味。我認為「寫作」這項活動就是要給「別人」看的,本書所提及寫作技巧也大多是指導第2、3點如何可以寫得更好。

要如何開始寫作呢?

一大重點—寫就對了,不要害怕寫得不好,好文章都是透過經驗慢慢累積出來的。可以從一段話開始,分享你對周遭事件的想法或是新知。(這種短篇幅的寫法似乎比較適合社群網站)

如何培養寫作能力呢?有三個步驟

  1. 大量且優質的輸入。
  2. 將輸入內化,並關聯舊知識,想想應用方式。
  3. 最後將步驟2的成果依自己的觀點及特有架構進行大量輸出。

關於寫作:好處、開始、培養


如何打造吸引讀者的文章

本書對於寫作的定位,我認為是「打造吸引讀者的文章」,因此後續的解說,都是環繞這個主題進行。那麼要如何打造吸引讀者的文章呢?可以由以下步驟一一進行。

確立寫作的目的,以及目標讀者,並以目標讀者想了解的資訊來撰寫內容。以我目前的寫作方式來說,目標是分享閱讀的筆記心得,這對我來說是做個紀錄並增進理解;對讀者來說,我會希望我的文章可以幫助讀者快速了解書中的重點內容,這就是我的寫作目的,目標讀者則是想了解本書重點的人。

作品的內容要寫什麼呢?教學類的文章可以從專業知識開始分享;觀點分享類的文章則可以從日常感觸進行題材擷取。若是以閱讀量為目的的寫作,可以從大多數人都感興趣的題材下筆,像是健康、安全、投資或是目前正夯的話題。個人則是因為目的是閱讀筆記及心得分享,因此題材就是最近讀過的書。

標題要如何下呢?大原則就是你這篇文章的重點概括,讓讀者可以從標題就大致了解你的文章內容。此處作者對下標題的重點是:「抓人眼球」、「激發情緒」、「引起好奇心」,以這些概念對標題再次進行包裝。我最此種包裝法的看法是有利有弊,如同「如何說好真實故事」一書所說,若要留下懸念,務必要在故事中滿足讀者的好奇心。我個人對此種包裝方式是不喜愛的,試想,若文章標題為「十八歲男孩得糖尿病,醫指出一原因」,點進去文章詳看後發現原因為「每天喝手搖杯」(以上為杜撰),如果是我的話,我會覺得標題下得很厲害,但內容卻令人失望,無法滿足我這個讀者的期待,因此我認為這種下標方式是雙面刃。

內容素材要去哪裡蒐集呢?作者提出以下四點:

  1. 從自身、朋友的經驗中提取。比如我想寫管教孩子的方法,可以從身邊汲取寫作素材。
  2. 網路—網誌、討論區、專題網站或是書籍、課程。例如我的讀書筆記心得,素材就是電子書。
  3. 搜尋引擎—善用關鍵字組合,精準搜尋,多家搜尋引擎及保持耐心,找出更豐富、不同於他人的素材。此種方式我認為重點是耐心及細心,才更有可能找出及整合出與眾不同的資料。
  4. 日常紀錄—突然想到點子時,一定要馬上記在點子筆記上;網路漫遊時,看到有趣或深刻的內容務必要加到「我的最愛」,這些都是將來找素材的來源。

要如何架構整體文章呢?決定好主題之後(標題),可以列出相關的項目(小標題),之後將這些項目依邏輯重新排序整理,最後再來補充細節(內文)。

()內的文字為該項目在文章中呈現的格式,依固定的規則處理,除了讓版面更編排更輕鬆,也可以讓產出的文章排版更有一致性。

除了上述整體的架構外,文章的開頭要能引起讀者認同,提起情緒,讓讀者可以繼續閱讀下去。結尾則要再次總結全文,強調重點,這樣可以讓作者鞏固觀點,也可以幫讀者加深記憶。以我自己的做法,這將這些重點做成圖片,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呈現。

文章已經完成了,還有哪些工作要做?要做「先加後減」的工作。「先加」—就是檢視文章中是否有不足的資訊?完全沒讀過此類文章的人能看懂嗎?個人認為可以使用補充的方式加在文章後面,供初學者方便檢閱。「後減」—檢視是否有重複的主題項目,有的話務必整合及刪除多餘的部分,並保證句子的流暢度。最後依照「如何架構整體文章?」中括號內的建議或是自定的規則對文章進行排版。

一切都已經準備就緒,只差將文章發佈出去了。還記得為何要寫作嗎?在最前述的寫作好處2、3點,是需要將文章呈現給目標讀者看,將你的思想傳遞出去。那麼有效傳遞的方法有那些呢?作者提出兩點:

  1. 找到好的平台,甚至可以請平台幫忙推播。以我自身的經驗,因為我自己非常不喜歡在看文章時有一堆廣告,因此我選擇了「方格子」這個平台。有時候平台會幫我推播文章,此時的流量也的確會比較高。
  2. 請在該主題相當有人氣的大神幫忙推薦。此說法我個人是持保留態度,因為我看見喜愛的作家推薦文章或書籍,我也很少因為該推薦去追,因此對此說法不予置評。

將文章發佈出去就沒事了嗎?有心經營及打造個人品牌的作者可以進一步分析流量數據,找出適合讀者喜愛的文章類型,提供更適合目標讀者的文章。

打造吸引讀者的文章流程

總體心得

本書的目標是打造寫給別人看的文章,因此重點比較著重在找出目標讀者的需求。與「超好賣的文案銷售術」比較類似。差別在於本書是販賣自己的知識、專業、經驗、認知…等等與自身相關的事物;「超好賣的文案銷售術」則是為實體商品或服務寫文案。與此同時,本書也有結合一些心理學概念,期望能夠透過心理學的效用來吸引讀者。這部分其實在現今的新聞標題常看到類似的手法,例如:「兩項運動降血糖」、「照顧身體一定要做的五件事」…之類的標題。平心而論,這類標題的確可以引發對該主題有興趣的讀者點進去閱讀的動作,就像寫故事一樣,留有懸念的陳述可以引發讀者的好奇心,讓讀者有往下讀的衝動。但是依我個人的經驗,此類標題,點下去的後文章內容往往無法滿足我的好奇心,說白點,就是我感覺「這些內容是說廢話」,久而久之,對這類標題我是一看到就直接跳過。不過若是真的能提供滿足讀者好奇心的內容,我想這類的標題使用方式還是不錯的!

對於本書的定位,我認為本書是寫給「想透過寫文賺錢」的人看的,若你有此志向,又不知如何開始,我想本書會是相當好的啟蒙書,甚至我給予本書的評價是「手把手教你寫文」,相當推薦給想寫文初心者。


本書資訊

大人的11堂寫作課


書名:大人的11堂寫作課

作者: 粥左羅  

出版社:今周刊  

出版日期:2020/04/01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在下面點讚支持我😀

2022年12月24日 星期六

[看書]筆記+心得 | 最高自主學習法 | 適用於知識類的學習技巧

 

概述

本書是一本教人如何學習的書,先從打破學習迷思–天份、方法、動機及時間開始,引出人人都可學習的好的概念,再提出幫助學習的技巧。從宏觀–制定計畫,到微觀–執行細節,最後再提出如何改善影響學習的壞心態。本書算是一本相當完整的教授學習法的書籍。


本書筆記


學習的迷思

是否需要某些特定的條件才能學習好?本書釐清了四項必要條件的學習迷思:

  1. 學習需要天生的智力或才能:典型的定型心態想法,只要懷抱成長心態,不怕失敗,任何事情都可學習。(兩種心態的差異可以參考「心態致勝」這本書)
  2. 需要特定的學習方法:作者對於此項迷思,認為學習的方式或許有其影響,但不大。影響更大的會是「教材的呈現方式」,適合學習的教材,才能學習提升效果。比如說使用文字描述一堆物品的關聯性,不如直接以圖示呈現,後者不僅讀起來簡單,效果也好。
  3. 需要特定的動機:不需要有「特定」的動機,只要「相信」自己可以學會、學好就行。我認為假使有這個「特定」動機,那麼它會是「我一定可以成功學習這項技能」、「我想要學習它,並且可以做到!」
  4. 需要一定的時間:耗費的時間是依學習的效率決定的。若能尋找到有用的指導,提升學習品質及效率,那麼未必會需要耗費一定的時間。(個人認為,此處應是針對「一萬小時天才理論」概念提出的辯駁)

※一萬小時天才理論:任何一項世界級的才能都需要進行至少一萬小時的訓練。

學習的必要條件迷思


制定宏觀計畫

想要學習一門知識,該如何開始呢?先從宏觀層面–總體學習目標開始制定計畫!

  1. 決定要學習的目標,常見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好奇心或是想補強自己的不足之處。
  2. 分析自己現有的技能、知識和經驗,與預計要學習的項目做個比較,找出落差。
  3. 找出能彌補落差的解決方案–看書、看文件、實作等,以及想要達成的目標,該使用什麼方法達成?
  4. 繪製學習藍圖,找出要完成的項目有哪些?
  5. 訂下時程表,並依時程表進行。(這一步個人認為還蠻難的,因為要學習的項目是新的,面對未知時程總是難以估算。)
  6. 評估效果,確立學習的成效,同時增加預估時程的經驗。

以我最近的學習經驗來做個例子:

  1. 要學習的項目:Zephyr作業系統的build system。
  2. 現有的技能:build流程,較詳細的內容有缺漏。
  3. 缺漏的部分:DeviceTree及Configuration相關知識,去官網學習。
  4. 預計的學習項目有:DeviceTree及Configuration。(也許後續會再增加)
  5. 先指定兩個項目各需要一周完成學習。
  6. 學習過程發現DeviceTree的內容比預想的多,重訂步驟4及5。

學習的宏觀計畫

執行微觀細節

定好了學習的目標及時程,接下來就是要了解如何有效率地學習。作者提出了四個幫助學習的技巧:

  1. 轉換和整合資訊(作筆記、用自己的話表達)
  2. 結合嶄新與熟悉的知識(與現有的知識產生共鳴及關聯)
  3. 自我測試及提取練習(考自己)
  4. 吸收需要時間(大腦空間有限,吸收新知後需要時間去消化吸收)

先來說明微觀目標第一項—轉換和整合資訊,主要以筆記法的方式呈現。本書介紹的筆記法有三種,一一概述如下:

第一種筆記法為「彼得法」,是作者自創的筆記法。

  1. 依自己平日的方式做筆記。
  2. 用自己的話再次整理步驟的1筆記,此時可以列出疑問及不懂之處,供後續查詢釐清。
  3. 寫下與自己已知知識的關聯。
  4. 為第2、3步驟再次做筆記整理,同時補上第2步驟疑問的解答。

可以看到作者的方法包括了步驟1–我們平常就在做的筆記,之後透過步驟2加深認知,並且了解不足之處。透過步驟3,再次加深認知連結,最後,再次整理筆記並釐清疑問。可以想見,這三次的筆記功夫(日常、整理、整理新加舊),雖然可能要耗費較多時間,但我想效果應該蠻好的。

本書介紹的第二種筆記法是「結構化分析」,主要流程如下:

  1. 將筆記分為左、右兩部分。
  2. 在左邊的區塊填入日常的筆記。
  3. 在右邊的區塊填入以下問題:這些資訊是什麼意思?背後要表達些什麼?重要的訊息有哪些?
  4. 右邊的區塊也可以與已知的知識做比較,並品評優劣。

「結構化分析」除了日常的筆記外,加入了提問,引動筆記者進行思考,也增加了相關知識的比對,增添關聯,促進理解及記憶。

最後一種筆記法為「塗鴉效果」,將學習到的知識用圖畫出整理,算是比較簡單不費時的方法,也是我比較常用到的筆記法。以下是我的使用方式:

  1. 使用日常的方式做筆記,並在筆記內容間稍微留一些空白處。
  2. 在往後的學習過程中,若有遇到關聯處,在第1步驟的留白處直接添加標註。若內容不多可直接填寫筆記,內容太多可以使用索引(數字1、2、3…)作為筆記連結,將實際的筆記先寫在後面。
  3. 複習整體筆記,繪出完整脈絡。

比較可惜的是未加入已知知識的比較,或許日後可以再加以改良!

以上為筆記法,除了做筆記之外,閱讀的時間又該如何分配呢?閱讀學習的時間分配上可以採用50-50法則,前50閱讀,後50思考作筆記。或是不做筆記,將思考過程透過以下方式進行:分別想像思考要如何將學習內容對5、15、25歲的人進行解說(簡單、細緻、深入的程度不同),並且彌補在解說時卡住(理解不足)的部分知識。

透過筆記及吸收後,接下來要對新舊知識進行結合(微觀目標第二項)的動作。此處本書有提出兩項小技巧:

  1. 搜尋已有的知識領域,使用舊知識的概念來類比新知。舉例來說,我學到了銀髮族有較高的品牌忠誠度,我會拿我已知的經驗來佐證這個敘述的可靠性;或是參考大腦的系統一,透過決策產生的好結果的確可以讓下次的決策更偏向與這次相同,久而久之,就營造出了品牌忠誠度。
  2. 找出新舊領域的不同之處,同上述的舉例,若是身邊的銀髮族喜愛新事物,或者是大腦系統二參與決策,那麼可能對於品牌的忠誠度是會變化的。

透過這兩種類比思考,我可以認為品牌忠誠度高的銀髮族可能佔大多數,這項敘述的可信度還蠻高的。透過類比思考及強迫應用,可以更容易將新知記錄下來,也更可以鞏固舊知識。

※大腦系統一的決策:憑直覺以及情緒做決定;大腦系統二的決策,較艱難的決策,有理性加入。

充分理解學習到的新知後,接下來就是要將其轉換成長期記憶。本書對此提出方法是「自我測試和提取練習」以及「給大腦時間」(微觀目標三、四項),主要就是利用間隔式問答(複習)的方式來加深記憶。

「提取記憶」該如何做呢?可以利用「閃示卡」這項工具。作者提出兩種使用方式:

  1. 在卡片的一面寫入問題,另外一片寫入解答。
  2. 在卡片的一面寫入新學的知識及概念,另外一面寫入類似或相關的概念。

每次透過卡片問答,都是在加深記憶,在記憶中提取答案。這一種方式在「超速學習」這本書中也有提及,我目前也在利用「閃示卡」這項工具來記英文單字,搭配手機APP「AnkiDroid」,自動為「閃示卡」做排程,個人覺得是便利又有效的加深記憶法。

「間隔式複習」又該如何完成呢?作者提出以下的複習排程:

學習、記筆記→複習筆記,從記憶中回想筆記內容→直接回想筆記並查閱遺漏的部分補強→複習筆記→直接回想,並確認遺漏處→複習筆記→直接回想…直至可以直接回想起所有內容。每個「→」都有經過半天至兩天的時間,給大腦消化的時間。

除此之外,還有個小技巧,可以給大腦吸收的時間。就是依據學習目標的強度,來決定學習頻率和學習時間。若學習強度(難度)高,則適合高頻率及低持續時間的學習方式;若學習強度低,則可以採用不限頻率,高持續時間的學習方式。原則就是強度、頻率、時間這三項要素,最多只有兩項成立,才會有較佳的學習效果。

第二項小技巧是我第一次接觸到的新知,我自己在高強度、高持續時間且高頻率的狀態下學習,學到後來會覺得頭昏腦脹、提不起勁;後來把持續時間調低後,真的發現可以吸收得更快更好!非常推薦這項概念及方法。

學習的微觀細節

除了上述觀點,作者還有提出提升專注力的方法:番茄鐘工作法、改變學習地點以增進知識連結點以及如何克服拖延的學院浮力5C法。在我看來,這些內容與其他關於提升效率、制訂計劃、解決問題類的書籍也有提及,因此此處就不特別進行說明了。(有興趣者可以參考「大局思維」、「意志鍛鍊」、「極度韌性」、「大腦就是你的超能力」等書籍,其實都是類似的概念)

※番茄鐘工作法:工作25分鐘休息5分鐘的工作法,在第四個循環做一次大休息(30分鐘),此處作者有再提出延伸,習慣25分鐘的專注之後,可以試著拉長到工作50分鐘,休息10分鐘的頻率,個人還是比較喜愛傳統的番茄鐘時程安排。


總體心得

本書的筆記法及學習強度的概念對我來說啟發還蠻大的,它改變了我目前閱讀做筆記的方法。「作筆記就是學習」讓我不禁想到「卡片盒筆記」提到的概念,本書的筆記法就是此概念的一種體現方式。

但我認為本書的方法似乎較不適用於需要動手實作類的學習,而是偏向於知識類的學習方法,(歷史、地理、人文…等等)且真要好好完整的學習完一門知識真的要耗費大量的時間以及精力。若你有想要學習「知識類」的新知且擁有充裕的時間,也許本書介紹的方法會適合你。


本書資訊


最高自主學習法


書名:最高自主學習法

作者: 彼得.霍林斯  

原文作者: Peter Hollins

譯者: 陳圓君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0/12/03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在下面點讚支持我😀

2022年12月17日 星期六

[看書]筆記+心得 | 人人都有強迫症 | 了解一般日常常見的強迫症狀


概述

本書是一本介紹強迫症的書,從日常常見的強迫症狀–購物、產後、晚睡及愛情強迫等近在咫尺的行為開始說明,讓讀者更有興趣了解強迫症相關資訊。後續輔以真實的案例分享解析,讓完全無概念的讀者也可以輕易了解相關的知識。


本書筆記


強迫症狀是什麼?

當你發現有一些行為或規則可以緩解你的焦慮,並且依照這些行為、規則來行事,這就是強迫症狀。例如:潔癖、購物狂等就是較常見的強迫症狀。

一般人常見的強迫症狀有哪些呢?書中主要介紹了四大類:

1.購物強迫–非因為需要而產生的購物行為就是購物強迫。常見的情況有:只買不用、便宜就買、心情不好就買、買時爽,買完後悔;不敢讓人知道、不買就難受等行為都算是此類。這些行為還有可能引發「儲物強迫症」,購物讓人能夠取得物品的控制權,這種感覺讓人欲罷不能!

可能造成此項強迫症狀的原因:對於現實生活的無助與失控、缺乏關愛或是物質匱乏。購物這項行為會讓人有獲得掌控權之感,因此看來確實可以滿足因為生活其他面向所造成的失控之感。

改善建議:將錢交給別人管理,手中無錢,自然就無法進行購物;辭去採購員的職務,減少因為接觸到購物行為所產生的誘惑;發展別的愛好,試著從別處產生掌控權,能夠把握生活,就不需要靠購物來滿足了!

2.產後強迫–常見於家中有新生兒的父母。常見的情況有:害怕不乾淨,且這些不乾淨會對寶寶造成危害。例如:回家沒洗澡、沒洗手就抱寶寶,與寶寶黏緊緊的(洗手要按照規定的流程,徹底洗淨才可以);或是一直懷疑、擔憂奶瓶沒有洗乾淨。若是太超過的擔憂行為一直持續下去,孩子長大可能也會有此強迫症狀。

可能造成此項強迫症狀的原因:對孩子過度擔心,認為別人會想傷害孩子。

改善建議:明確意識到自己太緊張了,不乾淨的情況也許會對寶寶造成危害,但其程度應該比「想像」中來的小,且絕大部分情況會是有解決方法的。對別人的看法正面些,肯定大家都是愛寶寶,不會有故意傷害寶寶的想法。記錄自己的思維想法,對於環境整潔、他人當下的狀態是否過於主觀?若以客觀方式來看待呢?環境及他人狀況是否都已做到很棒了,自己卻仍舊挑剔不滿呢?改善心態、監督自己,有助於改善此種強迫症狀。

3.晚睡強迫–再看五分鐘就好,與拖延症情況雷同。這個拖延症狀也常在我身上出現,通常是有想要繼續看下去的娛樂項目(影片、小說)就會出現,尤其容易出現在追連續劇、連載時。當時心裡的想法往往是:「這一章看完就好。」,結果看到後面還有得看,就會一直重複此心路歷程,直至凌晨兩三點才作罷。長此下去,會對身體健康及白日的上班上學情況,產生許多負面的影響。畢竟「睡眠不足」是生理及心理健康的重大殺手。

可能造成此項強迫症狀的原因:其實原因本書並無直接了當地指出,以個人的經驗來說,應是「不夠累」、「想多做點事」、「娛樂度無法滿足」、「想知道後續的劇情發展(或結局)」等等心態導致。

改善建議:開鬧鐘提喜睡覺時間到了、進行一些晚間運動增加疲累感、安排有意義的學習活動(最好是有些枯燥乏味的)。娛樂活動會讓人興奮度上升,個人的經驗是只要中斷「看下一章」的想法(還要搭配上床及腦袋放空等等動作),其實就可以截斷此項拖延症狀。

4.愛情強迫–強迫戀人要依自己的想法行事,具體的表現方式有:奪命連環call,一直確認對方可以聯絡到;重複確認對方的愛意,在口頭上詢問對方是否愛你或是要對方透過行動展現愛你的行為;叫對方承擔所有的家事,透過對方的付出來確認愛意;當對方有自己的時間及空間或不按照你預想方式行事,便開始懷疑對方可能在做對不起你的事情。

可能造成此項強迫症狀的原因:可能與原生家庭有關,就行為上來看,可能是強烈的不安全感或是不信任感,讓有此行為的人要透過「控制」這個手段來緩解自身的焦慮。

改善建議:坦承自身的焦慮並向戀人道歉。在每次想要確認愛意時先回想戀人的好,想想對方為你的付出。在家事方面,也要以分工合作來進行。訂下一個「不監督」的期限,承認自己有此症狀並多加注意,記錄自己每次懷疑的想法及真正的事實,慢慢地修正並改善此症狀。

常見的強迫症狀一
常見的強迫症狀二


強迫症狀、強迫症及強迫人格

強迫症狀會反覆去確認某些行為,像是手洗乾淨了沒?門關好了沒?牙齒刷乾淨了嗎?…等.這些行為都是強迫症狀,強迫症狀也是一種強迫行為。

強迫症簡單來說就是強迫症狀的加強版,主要的差別就在於強迫症會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舉例來說:強迫症狀可能是洗手洗兩次,強迫症則為洗手洗二十次,前者對日常生活不太有影響,後者很明顯會造成不良影響–耗費時間過多、皮膚乾燥甚至導致皮膚病…等等影響。

強迫人格是由強迫症產生的性格,強迫症只要求自己,強迫人格則會要求別人也這麼做。可以想想一個人洗兩次手已經覺得很乾淨了,擁有強迫人格的人卻要求他洗二十遍,豈不令一般人難以接受?因此.有強迫人格的人通常人際關係不好,而治癒此種疾病又會需要親朋好友支持,形成惡性循環,常常令強迫人格難以治癒。

強迫症狀、強迫症及強迫人格


總體心得

看了這本書大致可以了解,強迫症狀是為了緩解焦慮而產生的行為。主要的行為動機就是「做了這些就不焦慮了」。但每當焦慮出現,又會持續此行為,看起來像是無限的惡性循環。

我不禁思考,既然根源是「焦慮」,那麼是不是可以從清除「焦慮」去解決呢?人又為何會「焦慮」呢?常見的原因我想是在於「沒有控制權」、「對未知的恐懼」、「不安、不確定感」。既然如此,是不是能透過一些改善心態或是「當責」等的情商來改善「焦慮」,進一步瓦解「強迫症」呢?個人是挺好奇這一點的。

本書前半部與日常生活貼近.令我相當有共鳴及帶入感,但後半部卻加入了大量的專業術語進行解說,讀起來較難以理解。但了解前半部已經有助於了解自身是否有被強迫症困擾而不自知,且當察覺有此困擾,務必尋求醫師協助。總體來說,若想了解強迫症,這本書還是蠻推薦的。


本書資訊

人人都有強迫症


書名:人人都有強迫症

作者: 王旗  

出版社:高寶  

出版日期:2018年12月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在下面點讚支持我😀

2022年12月10日 星期六

[看書]筆記+心得 | 超高齡社會的消費行為學|打破銀髮族消費迷思、分析銀髮族消費型態!


概述

本書主要是在說明如何打造銀髮族喜愛的商品、服務。從銀髮族的消費迷思開始澄清,進行分析。並依銀髮族可能的消費型態為基礎,推薦可能的商品或服務類型。個人認為本書的思考方式不僅僅適用於銀髮族,也適用於其他族群。


本書筆記


銀髮族的消費迷思

迷思之一:此處的銀髮族指的是退休人士,因為已經完成人生中的工作階段,且還有大筆積蓄,因此銀髮族給人的感覺可能是有錢又敢花錢的。但實際上真是如此嗎?銀髮族因為失去了主動工作的收入來源,只能依靠被動的退休金過活,銀髮族反而比年輕人更加量入為出,消費多寡則會與退休金(被動收入)成正相關。

迷思之二:銀髮族的消費模式都相同,而且是跟年齡有關!像是同一年齡層的人都需要柺杖、保健食品與護腰!其實與年輕人相同,將銀髮族視為多個消費族群的集合比較適合。有的銀髮族膝蓋不好,就會需要柺杖;有的銀髮族重視健康,就會需要保健食品;有的銀髮族腰不好,就會需要護腰。重點在於「個人」、「各族群」重視的項目,而非將所有銀髮族視為單一族群。

迷思之三:男性通常薪資較高,退休後的男性消費能力也較強!其實不需要到退休,在年輕階段,女性的消費能力通常是較強的。那麼問題來了,為何到了銀髮族階段,女性的消費能力反而大幅衰退了呢?這顯然是不合理的。更精確地說,消費能力應只與「個人」的消費行為相關,與男女無關。

銀髮族的消費迷思


銀髮族的消費型態

銀髮族依據不同的成長背景,消費型態可能會以以下三種類型呈現:

1.懷舊型消費:是年過四十之後可能出現的消費型態。其實瞄準這類型態的商品或服務,在當前社會也可以見到。像是古早味的市場購物袋,以此為基準打造出來的懷舊型商品可能有鑰匙圈、悠遊卡…等等。這類商品主打懷舊風,有此情懷的消費者是有很高機率買單的。除此之外,僅僅只是包裝風格是復古風,也有可能在眾多商品中,因為令消費者印象深刻,脫穎而出成為消費者的購買選擇。個人是把這類型的商品或服務簡稱為「賣情懷的」。

2.時間解放型消費:銀髮族不需要將每日的時間投注在工作上,相對來說,有較為充裕的自由時間可以運用,造成了此型態的消費。我將此種類型的消費型態再分為兩大項:

  與從前經歷相關:求學或是工作階段時,因為種種因素不得不放下的嗜好,或是年輕時想嘗試卻不敢嘗試的活動,在此階段—有錢又有閒,正是重拾夢想的好機會。例如繪畫、攝影、旅遊等等喜愛的事物,在此時正是銀髮族付出消費,實現夢想的時候。若業者能提供消費者想要的商品、行程或服務,銀髮族會很樂意買單的!

  無所事事,打發時間:對於沒有個人嗜好,及想要追求夢想的銀髮族,業者要做的就是幫助他們找到喜愛的事情或是可以愉快地打發時間。這類型主要可以提供的服務可能是—能夠消磨時間、環境好、供應美食的場所,還可以搭配提供生活資訊、學習技能、交新朋友等等功能性的「選項」,為不知如何消費時間的銀髮族提供一個極佳且有意義的去處。

3.愛用品型消費:銀髮族可能較有品牌忠誠度高的特質,因此若成為銀髮族的愛用品,後續會有源源不絕的消費力道。依我自己的觀察,銀髮族的想法較年輕人來說真的較難以改變,通常也不會主動去嘗試新事物。(當然,不排除我身邊的銀髮族恰好都是這類型的。)我自己雖然還不是銀髮族,但我想「使用到好商品的機會難得,為何要換?」此種心態是共通的。

想要成為銀髮族的愛用商品,我想,一定會是日用消費商品的主要目標。(像是保養品、牙膏、食物…等每日都會使用的商品。)此類商品或許可以透過「試用」、「體驗」等方式進行推廣;健康、安心、實惠等基礎特質也是消費者會在意的。說到底,還是以「適合某族群」的產品開發方向為最高指導原則。

營髮族的消費型態


如何了解銀髮族的需求?

調查顧客需求的方法有以下三大類:

1.問卷調查:以紙本和網路調查來比較的話.紙本調查會比較適合銀髮族。此用網路問卷來做調查,一來銀髮族可能會在操作上有所困難,二來調查母體可能會是「擅於操作電子產品」的族群,並不全面。

那麼紙本問卷會有問題嗎?即便可以避開上述網路問卷的潛在問題,問卷類的是釣方式仍然存在下述難題:

沒有經驗,不了解狀況,不知道問題要如何回答。

沒有符合自身經驗的選項。

問題的先後順序,可能會影響到回答。

調查者當下的心情及認真度對調查結果會有所影響。

2.團體訪談:採用一邊試用,一邊回答的情境對於了解客戶需求有較高的參考價值。(「衝刺計畫」這本書,採取的就是此種方式。)

3.建立直接面對客戶的管道,並重視每次回饋。此種類型的需求調查可以延伸發展成使用者心得的項目(正面回饋可以當作心得分享,負面回饋則可以做為產品改進方向),應盡可能給予提供有效回饋的使用者獎勵,打造良性循環。

如何了解銀髮族的需求


總體心得

這本書對銀髮族的消費行為進行分析—愛用品、經濟、實惠等特性,我覺得對象客戶好像是在說我,而非是銀髮族,所以我認為或許本書的目標分析對象並非單指銀髮族,而是有著「銀髮族消費特性」的族群。

本書我喜愛的點在於主張—開發產品、服務及行銷,應都是基於客戶的需求,並將重點擺在客戶可能想要改善或解決的問題,以此為方向來思考,而非關注在引起顧客興趣的行銷手法。此外,文中還有分享一些日本的銀髮族商品及服務,令人增長眼界!


本書資訊

超高齡社會的消費行為學


書名:超高齡社會的消費行為學

作者: 村田裕之  

譯者: 黃雅慧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出版日期:2015/07/18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在下面點讚支持我😀

2022年12月3日 星期六

[看書]筆記+心得 | 情商致勝|透過情商調味料料理各項情境

 

概述

本書分為情商和情境兩部分,情商篇主要介紹作者認為重要的12種情商以及作者認為自己不擅長,僅有0.5強度的情商。(坦誠說明對方不好的能力)作者將此12.5種情商喻為調味料,在情境篇中的不同情況下,說明他會如何利用這些調味料來應對。


本書筆記

情境篇可以想成是作者個人在遇到該情境時會如何採取行動,這部分個人認為作者自身的經驗或是行事方式分享,因此筆記的部分會側重於較為共通的概念—情商介紹。

作者在本書中介紹了12.5種情商,接下來以我個人的理解進行分享:

  • 感恩:要提醒自身別對現有的安逸生活習以為常,放眼世界,仍有許多基本生活需求無法滿足的人民。回顧生活周遭的一切其實並非理所當然,對現有的一切表達感激,同時也樂於付出回報。
  • 自知:接納自己真實及有所不足的一面,只要將不足之處提升至基本水準即可。以能力的提升來說,增強自身的長處重要性遠高於補足短處。「打腫臉充胖子」等外似看來很厲害,其實底氣不足的行為被揭穿後只會令人更難堪。
  • 當責:不敢承擔責任雖然少了壓力,但也無法產生掌握之感,延伸的後果就是增添不安感及焦慮。只有勇於承擔責任才能拿回主控權,並且思考解決方案,使自己成長。
  • 樂觀:對事情的發展要以最好的一面來進行預估,即便不如預期也能夠快速想到前進的方向。以樂觀的心態看待目標,才有到達的可能性。簡單來說,只有認為自己能夠達成,才能夠真正達成,樂觀擁有賦予人成功的希望。
  • 同理:想像自己處於對方的情況下(擁有與對方相同的經歷及性格),就能夠明白對方為何如此做,甚至可以預判事情的未來發展。這項情商的重點在於想像,而非自身親身體驗產生的感同身受,也正是因為想像才能夠去同理自身未能體會的境況。
  • 善意:對他人懷抱善意,以及認為他人會以善意對待自己。面對他人對自己的批評,可以想成是因為對方不了解事情全貌才會如此.同理,在不了解事情全局的情況下也不要輕易批評別人。
  • 頑強:為了達到目標所抱持的堅持及不放棄的決心,與此同時,也不要為了成果犧牲你的快樂與自在。在堅持的同時也要享受過程,才能對頑強造成正向循環。
  • 好奇:學習,了解一切事物的根本,有了好奇才有成長探索的機會,才有開啟新世界大門的契機。
  • 耐心:忍受不喜愛的事情的能力,有了耐心才能完成更多事情,達成長期願景。或許也把它可以想成延遲享受的能力。
  • 信念:經由成長環境以及所接受到的各式資訊所產生的認知,構成了一個人的信念。信念難以被他人的三言兩語所動搖,但有可能因為接收到的新訊息及意識到信念的錯漏之處而加以調整修正。
  • 謙遜:正視自己的重要性,自己對世界來說並沒這麼重要,且可能是渺小,有許多待學習的事物;但對親近之人來說,卻又是極為重要的,擺正自己的位置,有了謙遜的心態才能進一步改進自己。
  • 野心:有強烈的決心及欲望去達到自己本身想要達到的目標。
  • 坦率:說出可能非正面實話的勇氣。

這12.5種情商情好多,而且有些看起來都差不多,我認為作者將情商分割得太細了,我自己是將這些情商再次劃分為以下三大類:

  • 體認自己不足之處:自知、好奇、謙遜
  • 堅持執行的能量:頑強、耐心、野心、樂觀、當責
  • 人際交往的原則:同理、感恩、善意、坦率
  • 為人處世的根本:信念

我認為信念是一切情商的根源,針對個人部分:在遇見事情時,能夠體認到不足之處,加以堅持改進,就能不斷成長。針對人際關係的處理:心懷善意,同理他人困難,我想應該就很足夠了。我認為最難的一項就是同理,同理是要基於足夠了解他人才能產生的一種情商。了解他人往往就是一項很難的功課了,更罔論同理他人呢?作者擁有能夠同理他人的情商,實在是令人羨慕。

12.5種情商的簡易分類


總體心得

其實情商介紹的部分只佔了本書一小篇幅,而情境篇則占了大量版面,主要是作者分享在遇到該種情境時,作者會運用哪幾項情商去進行處理,及後續可能的結果。個人在閱讀的當下是感到「這故事也未免太一相情願了吧!」,因此對我來說,這些情境僅供參考。對於只與自己有關的部分,例如該不該創業之類的心態,只與自己相關的部分,個人認為參考價值更高;而與人際關係相關的部位,我是採取看看就好的心態,因為對方的反應真的會有如該情境所述嗎?這點誰也不知道。

若是要問我是否喜歡這本書,個人是不太喜歡的,因為作者提出的情商太多,我認為我不可能在遇到事情的當下去想,「我要拿出好奇來」、「我要使用耐心」、「我要滿懷感激」…等等想法。雖然作者提出以調味料的概念來使用情商,非常新穎,也很有趣,但是實行起來對我來說是挺困難的。


本書資訊

情商致勝


書名:情商致勝

作者: 蓋瑞.范納洽  

原文作者: Gary Vaynerchuk

譯者: 甘鎮隴

出版社:方智  

出版日期:2022/03/01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在下面點讚支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