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31日 星期六

[看書]筆記+心得 | 大人的11堂寫作課 | 從無到有,打造吸引讀者的文章

 

概述

本書的主要目標是打造吸引目標讀者的文章。在全書架構上,首先陳述寫作的重要性,再帶出如何寫作的全套方法—決定目的、內容、下標題、找素材、創造文章框架及寫完文章後如何修稿的後續處理—都有相當詳細的說明。是一本教寫作相當完整的書籍。


本書筆記


關於寫作:好處、開始、培養

寫作的好處有哪些?本書提出了以下四點:

  1. 寫作可以幫助思考,增進表達能力以及加強對事物的理解。(其實這一項與「作筆記」相同)
  2. 讓別人知道你的認知、思考方式及你的能力。
  3. 作品具有累積性、知識性,可供後人參考且容易搜尋。
  4. 可以透過寫作紀錄自身的變化及成長。

可以看出1、4點僅與自身相關,2、3點則有向別人分享及推銷自己的意味。我認為「寫作」這項活動就是要給「別人」看的,本書所提及寫作技巧也大多是指導第2、3點如何可以寫得更好。

要如何開始寫作呢?

一大重點—寫就對了,不要害怕寫得不好,好文章都是透過經驗慢慢累積出來的。可以從一段話開始,分享你對周遭事件的想法或是新知。(這種短篇幅的寫法似乎比較適合社群網站)

如何培養寫作能力呢?有三個步驟

  1. 大量且優質的輸入。
  2. 將輸入內化,並關聯舊知識,想想應用方式。
  3. 最後將步驟2的成果依自己的觀點及特有架構進行大量輸出。

關於寫作:好處、開始、培養


如何打造吸引讀者的文章

本書對於寫作的定位,我認為是「打造吸引讀者的文章」,因此後續的解說,都是環繞這個主題進行。那麼要如何打造吸引讀者的文章呢?可以由以下步驟一一進行。

確立寫作的目的,以及目標讀者,並以目標讀者想了解的資訊來撰寫內容。以我目前的寫作方式來說,目標是分享閱讀的筆記心得,這對我來說是做個紀錄並增進理解;對讀者來說,我會希望我的文章可以幫助讀者快速了解書中的重點內容,這就是我的寫作目的,目標讀者則是想了解本書重點的人。

作品的內容要寫什麼呢?教學類的文章可以從專業知識開始分享;觀點分享類的文章則可以從日常感觸進行題材擷取。若是以閱讀量為目的的寫作,可以從大多數人都感興趣的題材下筆,像是健康、安全、投資或是目前正夯的話題。個人則是因為目的是閱讀筆記及心得分享,因此題材就是最近讀過的書。

標題要如何下呢?大原則就是你這篇文章的重點概括,讓讀者可以從標題就大致了解你的文章內容。此處作者對下標題的重點是:「抓人眼球」、「激發情緒」、「引起好奇心」,以這些概念對標題再次進行包裝。我最此種包裝法的看法是有利有弊,如同「如何說好真實故事」一書所說,若要留下懸念,務必要在故事中滿足讀者的好奇心。我個人對此種包裝方式是不喜愛的,試想,若文章標題為「十八歲男孩得糖尿病,醫指出一原因」,點進去文章詳看後發現原因為「每天喝手搖杯」(以上為杜撰),如果是我的話,我會覺得標題下得很厲害,但內容卻令人失望,無法滿足我這個讀者的期待,因此我認為這種下標方式是雙面刃。

內容素材要去哪裡蒐集呢?作者提出以下四點:

  1. 從自身、朋友的經驗中提取。比如我想寫管教孩子的方法,可以從身邊汲取寫作素材。
  2. 網路—網誌、討論區、專題網站或是書籍、課程。例如我的讀書筆記心得,素材就是電子書。
  3. 搜尋引擎—善用關鍵字組合,精準搜尋,多家搜尋引擎及保持耐心,找出更豐富、不同於他人的素材。此種方式我認為重點是耐心及細心,才更有可能找出及整合出與眾不同的資料。
  4. 日常紀錄—突然想到點子時,一定要馬上記在點子筆記上;網路漫遊時,看到有趣或深刻的內容務必要加到「我的最愛」,這些都是將來找素材的來源。

要如何架構整體文章呢?決定好主題之後(標題),可以列出相關的項目(小標題),之後將這些項目依邏輯重新排序整理,最後再來補充細節(內文)。

()內的文字為該項目在文章中呈現的格式,依固定的規則處理,除了讓版面更編排更輕鬆,也可以讓產出的文章排版更有一致性。

除了上述整體的架構外,文章的開頭要能引起讀者認同,提起情緒,讓讀者可以繼續閱讀下去。結尾則要再次總結全文,強調重點,這樣可以讓作者鞏固觀點,也可以幫讀者加深記憶。以我自己的做法,這將這些重點做成圖片,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呈現。

文章已經完成了,還有哪些工作要做?要做「先加後減」的工作。「先加」—就是檢視文章中是否有不足的資訊?完全沒讀過此類文章的人能看懂嗎?個人認為可以使用補充的方式加在文章後面,供初學者方便檢閱。「後減」—檢視是否有重複的主題項目,有的話務必整合及刪除多餘的部分,並保證句子的流暢度。最後依照「如何架構整體文章?」中括號內的建議或是自定的規則對文章進行排版。

一切都已經準備就緒,只差將文章發佈出去了。還記得為何要寫作嗎?在最前述的寫作好處2、3點,是需要將文章呈現給目標讀者看,將你的思想傳遞出去。那麼有效傳遞的方法有那些呢?作者提出兩點:

  1. 找到好的平台,甚至可以請平台幫忙推播。以我自身的經驗,因為我自己非常不喜歡在看文章時有一堆廣告,因此我選擇了「方格子」這個平台。有時候平台會幫我推播文章,此時的流量也的確會比較高。
  2. 請在該主題相當有人氣的大神幫忙推薦。此說法我個人是持保留態度,因為我看見喜愛的作家推薦文章或書籍,我也很少因為該推薦去追,因此對此說法不予置評。

將文章發佈出去就沒事了嗎?有心經營及打造個人品牌的作者可以進一步分析流量數據,找出適合讀者喜愛的文章類型,提供更適合目標讀者的文章。

打造吸引讀者的文章流程

總體心得

本書的目標是打造寫給別人看的文章,因此重點比較著重在找出目標讀者的需求。與「超好賣的文案銷售術」比較類似。差別在於本書是販賣自己的知識、專業、經驗、認知…等等與自身相關的事物;「超好賣的文案銷售術」則是為實體商品或服務寫文案。與此同時,本書也有結合一些心理學概念,期望能夠透過心理學的效用來吸引讀者。這部分其實在現今的新聞標題常看到類似的手法,例如:「兩項運動降血糖」、「照顧身體一定要做的五件事」…之類的標題。平心而論,這類標題的確可以引發對該主題有興趣的讀者點進去閱讀的動作,就像寫故事一樣,留有懸念的陳述可以引發讀者的好奇心,讓讀者有往下讀的衝動。但是依我個人的經驗,此類標題,點下去的後文章內容往往無法滿足我的好奇心,說白點,就是我感覺「這些內容是說廢話」,久而久之,對這類標題我是一看到就直接跳過。不過若是真的能提供滿足讀者好奇心的內容,我想這類的標題使用方式還是不錯的!

對於本書的定位,我認為本書是寫給「想透過寫文賺錢」的人看的,若你有此志向,又不知如何開始,我想本書會是相當好的啟蒙書,甚至我給予本書的評價是「手把手教你寫文」,相當推薦給想寫文初心者。


本書資訊

大人的11堂寫作課


書名:大人的11堂寫作課

作者: 粥左羅  

出版社:今周刊  

出版日期:2020/04/01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在下面點讚支持我😀

2022年12月24日 星期六

[看書]筆記+心得 | 最高自主學習法 | 適用於知識類的學習技巧

 

概述

本書是一本教人如何學習的書,先從打破學習迷思–天份、方法、動機及時間開始,引出人人都可學習的好的概念,再提出幫助學習的技巧。從宏觀–制定計畫,到微觀–執行細節,最後再提出如何改善影響學習的壞心態。本書算是一本相當完整的教授學習法的書籍。


本書筆記


學習的迷思

是否需要某些特定的條件才能學習好?本書釐清了四項必要條件的學習迷思:

  1. 學習需要天生的智力或才能:典型的定型心態想法,只要懷抱成長心態,不怕失敗,任何事情都可學習。(兩種心態的差異可以參考「心態致勝」這本書)
  2. 需要特定的學習方法:作者對於此項迷思,認為學習的方式或許有其影響,但不大。影響更大的會是「教材的呈現方式」,適合學習的教材,才能學習提升效果。比如說使用文字描述一堆物品的關聯性,不如直接以圖示呈現,後者不僅讀起來簡單,效果也好。
  3. 需要特定的動機:不需要有「特定」的動機,只要「相信」自己可以學會、學好就行。我認為假使有這個「特定」動機,那麼它會是「我一定可以成功學習這項技能」、「我想要學習它,並且可以做到!」
  4. 需要一定的時間:耗費的時間是依學習的效率決定的。若能尋找到有用的指導,提升學習品質及效率,那麼未必會需要耗費一定的時間。(個人認為,此處應是針對「一萬小時天才理論」概念提出的辯駁)

※一萬小時天才理論:任何一項世界級的才能都需要進行至少一萬小時的訓練。

學習的必要條件迷思


制定宏觀計畫

想要學習一門知識,該如何開始呢?先從宏觀層面–總體學習目標開始制定計畫!

  1. 決定要學習的目標,常見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好奇心或是想補強自己的不足之處。
  2. 分析自己現有的技能、知識和經驗,與預計要學習的項目做個比較,找出落差。
  3. 找出能彌補落差的解決方案–看書、看文件、實作等,以及想要達成的目標,該使用什麼方法達成?
  4. 繪製學習藍圖,找出要完成的項目有哪些?
  5. 訂下時程表,並依時程表進行。(這一步個人認為還蠻難的,因為要學習的項目是新的,面對未知時程總是難以估算。)
  6. 評估效果,確立學習的成效,同時增加預估時程的經驗。

以我最近的學習經驗來做個例子:

  1. 要學習的項目:Zephyr作業系統的build system。
  2. 現有的技能:build流程,較詳細的內容有缺漏。
  3. 缺漏的部分:DeviceTree及Configuration相關知識,去官網學習。
  4. 預計的學習項目有:DeviceTree及Configuration。(也許後續會再增加)
  5. 先指定兩個項目各需要一周完成學習。
  6. 學習過程發現DeviceTree的內容比預想的多,重訂步驟4及5。

學習的宏觀計畫

執行微觀細節

定好了學習的目標及時程,接下來就是要了解如何有效率地學習。作者提出了四個幫助學習的技巧:

  1. 轉換和整合資訊(作筆記、用自己的話表達)
  2. 結合嶄新與熟悉的知識(與現有的知識產生共鳴及關聯)
  3. 自我測試及提取練習(考自己)
  4. 吸收需要時間(大腦空間有限,吸收新知後需要時間去消化吸收)

先來說明微觀目標第一項—轉換和整合資訊,主要以筆記法的方式呈現。本書介紹的筆記法有三種,一一概述如下:

第一種筆記法為「彼得法」,是作者自創的筆記法。

  1. 依自己平日的方式做筆記。
  2. 用自己的話再次整理步驟的1筆記,此時可以列出疑問及不懂之處,供後續查詢釐清。
  3. 寫下與自己已知知識的關聯。
  4. 為第2、3步驟再次做筆記整理,同時補上第2步驟疑問的解答。

可以看到作者的方法包括了步驟1–我們平常就在做的筆記,之後透過步驟2加深認知,並且了解不足之處。透過步驟3,再次加深認知連結,最後,再次整理筆記並釐清疑問。可以想見,這三次的筆記功夫(日常、整理、整理新加舊),雖然可能要耗費較多時間,但我想效果應該蠻好的。

本書介紹的第二種筆記法是「結構化分析」,主要流程如下:

  1. 將筆記分為左、右兩部分。
  2. 在左邊的區塊填入日常的筆記。
  3. 在右邊的區塊填入以下問題:這些資訊是什麼意思?背後要表達些什麼?重要的訊息有哪些?
  4. 右邊的區塊也可以與已知的知識做比較,並品評優劣。

「結構化分析」除了日常的筆記外,加入了提問,引動筆記者進行思考,也增加了相關知識的比對,增添關聯,促進理解及記憶。

最後一種筆記法為「塗鴉效果」,將學習到的知識用圖畫出整理,算是比較簡單不費時的方法,也是我比較常用到的筆記法。以下是我的使用方式:

  1. 使用日常的方式做筆記,並在筆記內容間稍微留一些空白處。
  2. 在往後的學習過程中,若有遇到關聯處,在第1步驟的留白處直接添加標註。若內容不多可直接填寫筆記,內容太多可以使用索引(數字1、2、3…)作為筆記連結,將實際的筆記先寫在後面。
  3. 複習整體筆記,繪出完整脈絡。

比較可惜的是未加入已知知識的比較,或許日後可以再加以改良!

以上為筆記法,除了做筆記之外,閱讀的時間又該如何分配呢?閱讀學習的時間分配上可以採用50-50法則,前50閱讀,後50思考作筆記。或是不做筆記,將思考過程透過以下方式進行:分別想像思考要如何將學習內容對5、15、25歲的人進行解說(簡單、細緻、深入的程度不同),並且彌補在解說時卡住(理解不足)的部分知識。

透過筆記及吸收後,接下來要對新舊知識進行結合(微觀目標第二項)的動作。此處本書有提出兩項小技巧:

  1. 搜尋已有的知識領域,使用舊知識的概念來類比新知。舉例來說,我學到了銀髮族有較高的品牌忠誠度,我會拿我已知的經驗來佐證這個敘述的可靠性;或是參考大腦的系統一,透過決策產生的好結果的確可以讓下次的決策更偏向與這次相同,久而久之,就營造出了品牌忠誠度。
  2. 找出新舊領域的不同之處,同上述的舉例,若是身邊的銀髮族喜愛新事物,或者是大腦系統二參與決策,那麼可能對於品牌的忠誠度是會變化的。

透過這兩種類比思考,我可以認為品牌忠誠度高的銀髮族可能佔大多數,這項敘述的可信度還蠻高的。透過類比思考及強迫應用,可以更容易將新知記錄下來,也更可以鞏固舊知識。

※大腦系統一的決策:憑直覺以及情緒做決定;大腦系統二的決策,較艱難的決策,有理性加入。

充分理解學習到的新知後,接下來就是要將其轉換成長期記憶。本書對此提出方法是「自我測試和提取練習」以及「給大腦時間」(微觀目標三、四項),主要就是利用間隔式問答(複習)的方式來加深記憶。

「提取記憶」該如何做呢?可以利用「閃示卡」這項工具。作者提出兩種使用方式:

  1. 在卡片的一面寫入問題,另外一片寫入解答。
  2. 在卡片的一面寫入新學的知識及概念,另外一面寫入類似或相關的概念。

每次透過卡片問答,都是在加深記憶,在記憶中提取答案。這一種方式在「超速學習」這本書中也有提及,我目前也在利用「閃示卡」這項工具來記英文單字,搭配手機APP「AnkiDroid」,自動為「閃示卡」做排程,個人覺得是便利又有效的加深記憶法。

「間隔式複習」又該如何完成呢?作者提出以下的複習排程:

學習、記筆記→複習筆記,從記憶中回想筆記內容→直接回想筆記並查閱遺漏的部分補強→複習筆記→直接回想,並確認遺漏處→複習筆記→直接回想…直至可以直接回想起所有內容。每個「→」都有經過半天至兩天的時間,給大腦消化的時間。

除此之外,還有個小技巧,可以給大腦吸收的時間。就是依據學習目標的強度,來決定學習頻率和學習時間。若學習強度(難度)高,則適合高頻率及低持續時間的學習方式;若學習強度低,則可以採用不限頻率,高持續時間的學習方式。原則就是強度、頻率、時間這三項要素,最多只有兩項成立,才會有較佳的學習效果。

第二項小技巧是我第一次接觸到的新知,我自己在高強度、高持續時間且高頻率的狀態下學習,學到後來會覺得頭昏腦脹、提不起勁;後來把持續時間調低後,真的發現可以吸收得更快更好!非常推薦這項概念及方法。

學習的微觀細節

除了上述觀點,作者還有提出提升專注力的方法:番茄鐘工作法、改變學習地點以增進知識連結點以及如何克服拖延的學院浮力5C法。在我看來,這些內容與其他關於提升效率、制訂計劃、解決問題類的書籍也有提及,因此此處就不特別進行說明了。(有興趣者可以參考「大局思維」、「意志鍛鍊」、「極度韌性」、「大腦就是你的超能力」等書籍,其實都是類似的概念)

※番茄鐘工作法:工作25分鐘休息5分鐘的工作法,在第四個循環做一次大休息(30分鐘),此處作者有再提出延伸,習慣25分鐘的專注之後,可以試著拉長到工作50分鐘,休息10分鐘的頻率,個人還是比較喜愛傳統的番茄鐘時程安排。


總體心得

本書的筆記法及學習強度的概念對我來說啟發還蠻大的,它改變了我目前閱讀做筆記的方法。「作筆記就是學習」讓我不禁想到「卡片盒筆記」提到的概念,本書的筆記法就是此概念的一種體現方式。

但我認為本書的方法似乎較不適用於需要動手實作類的學習,而是偏向於知識類的學習方法,(歷史、地理、人文…等等)且真要好好完整的學習完一門知識真的要耗費大量的時間以及精力。若你有想要學習「知識類」的新知且擁有充裕的時間,也許本書介紹的方法會適合你。


本書資訊


最高自主學習法


書名:最高自主學習法

作者: 彼得.霍林斯  

原文作者: Peter Hollins

譯者: 陳圓君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0/12/03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在下面點讚支持我😀

2022年12月17日 星期六

[看書]筆記+心得 | 人人都有強迫症 | 了解一般日常常見的強迫症狀


概述

本書是一本介紹強迫症的書,從日常常見的強迫症狀–購物、產後、晚睡及愛情強迫等近在咫尺的行為開始說明,讓讀者更有興趣了解強迫症相關資訊。後續輔以真實的案例分享解析,讓完全無概念的讀者也可以輕易了解相關的知識。


本書筆記


強迫症狀是什麼?

當你發現有一些行為或規則可以緩解你的焦慮,並且依照這些行為、規則來行事,這就是強迫症狀。例如:潔癖、購物狂等就是較常見的強迫症狀。

一般人常見的強迫症狀有哪些呢?書中主要介紹了四大類:

1.購物強迫–非因為需要而產生的購物行為就是購物強迫。常見的情況有:只買不用、便宜就買、心情不好就買、買時爽,買完後悔;不敢讓人知道、不買就難受等行為都算是此類。這些行為還有可能引發「儲物強迫症」,購物讓人能夠取得物品的控制權,這種感覺讓人欲罷不能!

可能造成此項強迫症狀的原因:對於現實生活的無助與失控、缺乏關愛或是物質匱乏。購物這項行為會讓人有獲得掌控權之感,因此看來確實可以滿足因為生活其他面向所造成的失控之感。

改善建議:將錢交給別人管理,手中無錢,自然就無法進行購物;辭去採購員的職務,減少因為接觸到購物行為所產生的誘惑;發展別的愛好,試著從別處產生掌控權,能夠把握生活,就不需要靠購物來滿足了!

2.產後強迫–常見於家中有新生兒的父母。常見的情況有:害怕不乾淨,且這些不乾淨會對寶寶造成危害。例如:回家沒洗澡、沒洗手就抱寶寶,與寶寶黏緊緊的(洗手要按照規定的流程,徹底洗淨才可以);或是一直懷疑、擔憂奶瓶沒有洗乾淨。若是太超過的擔憂行為一直持續下去,孩子長大可能也會有此強迫症狀。

可能造成此項強迫症狀的原因:對孩子過度擔心,認為別人會想傷害孩子。

改善建議:明確意識到自己太緊張了,不乾淨的情況也許會對寶寶造成危害,但其程度應該比「想像」中來的小,且絕大部分情況會是有解決方法的。對別人的看法正面些,肯定大家都是愛寶寶,不會有故意傷害寶寶的想法。記錄自己的思維想法,對於環境整潔、他人當下的狀態是否過於主觀?若以客觀方式來看待呢?環境及他人狀況是否都已做到很棒了,自己卻仍舊挑剔不滿呢?改善心態、監督自己,有助於改善此種強迫症狀。

3.晚睡強迫–再看五分鐘就好,與拖延症情況雷同。這個拖延症狀也常在我身上出現,通常是有想要繼續看下去的娛樂項目(影片、小說)就會出現,尤其容易出現在追連續劇、連載時。當時心裡的想法往往是:「這一章看完就好。」,結果看到後面還有得看,就會一直重複此心路歷程,直至凌晨兩三點才作罷。長此下去,會對身體健康及白日的上班上學情況,產生許多負面的影響。畢竟「睡眠不足」是生理及心理健康的重大殺手。

可能造成此項強迫症狀的原因:其實原因本書並無直接了當地指出,以個人的經驗來說,應是「不夠累」、「想多做點事」、「娛樂度無法滿足」、「想知道後續的劇情發展(或結局)」等等心態導致。

改善建議:開鬧鐘提喜睡覺時間到了、進行一些晚間運動增加疲累感、安排有意義的學習活動(最好是有些枯燥乏味的)。娛樂活動會讓人興奮度上升,個人的經驗是只要中斷「看下一章」的想法(還要搭配上床及腦袋放空等等動作),其實就可以截斷此項拖延症狀。

4.愛情強迫–強迫戀人要依自己的想法行事,具體的表現方式有:奪命連環call,一直確認對方可以聯絡到;重複確認對方的愛意,在口頭上詢問對方是否愛你或是要對方透過行動展現愛你的行為;叫對方承擔所有的家事,透過對方的付出來確認愛意;當對方有自己的時間及空間或不按照你預想方式行事,便開始懷疑對方可能在做對不起你的事情。

可能造成此項強迫症狀的原因:可能與原生家庭有關,就行為上來看,可能是強烈的不安全感或是不信任感,讓有此行為的人要透過「控制」這個手段來緩解自身的焦慮。

改善建議:坦承自身的焦慮並向戀人道歉。在每次想要確認愛意時先回想戀人的好,想想對方為你的付出。在家事方面,也要以分工合作來進行。訂下一個「不監督」的期限,承認自己有此症狀並多加注意,記錄自己每次懷疑的想法及真正的事實,慢慢地修正並改善此症狀。

常見的強迫症狀一
常見的強迫症狀二


強迫症狀、強迫症及強迫人格

強迫症狀會反覆去確認某些行為,像是手洗乾淨了沒?門關好了沒?牙齒刷乾淨了嗎?…等.這些行為都是強迫症狀,強迫症狀也是一種強迫行為。

強迫症簡單來說就是強迫症狀的加強版,主要的差別就在於強迫症會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舉例來說:強迫症狀可能是洗手洗兩次,強迫症則為洗手洗二十次,前者對日常生活不太有影響,後者很明顯會造成不良影響–耗費時間過多、皮膚乾燥甚至導致皮膚病…等等影響。

強迫人格是由強迫症產生的性格,強迫症只要求自己,強迫人格則會要求別人也這麼做。可以想想一個人洗兩次手已經覺得很乾淨了,擁有強迫人格的人卻要求他洗二十遍,豈不令一般人難以接受?因此.有強迫人格的人通常人際關係不好,而治癒此種疾病又會需要親朋好友支持,形成惡性循環,常常令強迫人格難以治癒。

強迫症狀、強迫症及強迫人格


總體心得

看了這本書大致可以了解,強迫症狀是為了緩解焦慮而產生的行為。主要的行為動機就是「做了這些就不焦慮了」。但每當焦慮出現,又會持續此行為,看起來像是無限的惡性循環。

我不禁思考,既然根源是「焦慮」,那麼是不是可以從清除「焦慮」去解決呢?人又為何會「焦慮」呢?常見的原因我想是在於「沒有控制權」、「對未知的恐懼」、「不安、不確定感」。既然如此,是不是能透過一些改善心態或是「當責」等的情商來改善「焦慮」,進一步瓦解「強迫症」呢?個人是挺好奇這一點的。

本書前半部與日常生活貼近.令我相當有共鳴及帶入感,但後半部卻加入了大量的專業術語進行解說,讀起來較難以理解。但了解前半部已經有助於了解自身是否有被強迫症困擾而不自知,且當察覺有此困擾,務必尋求醫師協助。總體來說,若想了解強迫症,這本書還是蠻推薦的。


本書資訊

人人都有強迫症


書名:人人都有強迫症

作者: 王旗  

出版社:高寶  

出版日期:2018年12月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在下面點讚支持我😀

2022年12月10日 星期六

[看書]筆記+心得 | 超高齡社會的消費行為學|打破銀髮族消費迷思、分析銀髮族消費型態!


概述

本書主要是在說明如何打造銀髮族喜愛的商品、服務。從銀髮族的消費迷思開始澄清,進行分析。並依銀髮族可能的消費型態為基礎,推薦可能的商品或服務類型。個人認為本書的思考方式不僅僅適用於銀髮族,也適用於其他族群。


本書筆記


銀髮族的消費迷思

迷思之一:此處的銀髮族指的是退休人士,因為已經完成人生中的工作階段,且還有大筆積蓄,因此銀髮族給人的感覺可能是有錢又敢花錢的。但實際上真是如此嗎?銀髮族因為失去了主動工作的收入來源,只能依靠被動的退休金過活,銀髮族反而比年輕人更加量入為出,消費多寡則會與退休金(被動收入)成正相關。

迷思之二:銀髮族的消費模式都相同,而且是跟年齡有關!像是同一年齡層的人都需要柺杖、保健食品與護腰!其實與年輕人相同,將銀髮族視為多個消費族群的集合比較適合。有的銀髮族膝蓋不好,就會需要柺杖;有的銀髮族重視健康,就會需要保健食品;有的銀髮族腰不好,就會需要護腰。重點在於「個人」、「各族群」重視的項目,而非將所有銀髮族視為單一族群。

迷思之三:男性通常薪資較高,退休後的男性消費能力也較強!其實不需要到退休,在年輕階段,女性的消費能力通常是較強的。那麼問題來了,為何到了銀髮族階段,女性的消費能力反而大幅衰退了呢?這顯然是不合理的。更精確地說,消費能力應只與「個人」的消費行為相關,與男女無關。

銀髮族的消費迷思


銀髮族的消費型態

銀髮族依據不同的成長背景,消費型態可能會以以下三種類型呈現:

1.懷舊型消費:是年過四十之後可能出現的消費型態。其實瞄準這類型態的商品或服務,在當前社會也可以見到。像是古早味的市場購物袋,以此為基準打造出來的懷舊型商品可能有鑰匙圈、悠遊卡…等等。這類商品主打懷舊風,有此情懷的消費者是有很高機率買單的。除此之外,僅僅只是包裝風格是復古風,也有可能在眾多商品中,因為令消費者印象深刻,脫穎而出成為消費者的購買選擇。個人是把這類型的商品或服務簡稱為「賣情懷的」。

2.時間解放型消費:銀髮族不需要將每日的時間投注在工作上,相對來說,有較為充裕的自由時間可以運用,造成了此型態的消費。我將此種類型的消費型態再分為兩大項:

  與從前經歷相關:求學或是工作階段時,因為種種因素不得不放下的嗜好,或是年輕時想嘗試卻不敢嘗試的活動,在此階段—有錢又有閒,正是重拾夢想的好機會。例如繪畫、攝影、旅遊等等喜愛的事物,在此時正是銀髮族付出消費,實現夢想的時候。若業者能提供消費者想要的商品、行程或服務,銀髮族會很樂意買單的!

  無所事事,打發時間:對於沒有個人嗜好,及想要追求夢想的銀髮族,業者要做的就是幫助他們找到喜愛的事情或是可以愉快地打發時間。這類型主要可以提供的服務可能是—能夠消磨時間、環境好、供應美食的場所,還可以搭配提供生活資訊、學習技能、交新朋友等等功能性的「選項」,為不知如何消費時間的銀髮族提供一個極佳且有意義的去處。

3.愛用品型消費:銀髮族可能較有品牌忠誠度高的特質,因此若成為銀髮族的愛用品,後續會有源源不絕的消費力道。依我自己的觀察,銀髮族的想法較年輕人來說真的較難以改變,通常也不會主動去嘗試新事物。(當然,不排除我身邊的銀髮族恰好都是這類型的。)我自己雖然還不是銀髮族,但我想「使用到好商品的機會難得,為何要換?」此種心態是共通的。

想要成為銀髮族的愛用商品,我想,一定會是日用消費商品的主要目標。(像是保養品、牙膏、食物…等每日都會使用的商品。)此類商品或許可以透過「試用」、「體驗」等方式進行推廣;健康、安心、實惠等基礎特質也是消費者會在意的。說到底,還是以「適合某族群」的產品開發方向為最高指導原則。

營髮族的消費型態


如何了解銀髮族的需求?

調查顧客需求的方法有以下三大類:

1.問卷調查:以紙本和網路調查來比較的話.紙本調查會比較適合銀髮族。此用網路問卷來做調查,一來銀髮族可能會在操作上有所困難,二來調查母體可能會是「擅於操作電子產品」的族群,並不全面。

那麼紙本問卷會有問題嗎?即便可以避開上述網路問卷的潛在問題,問卷類的是釣方式仍然存在下述難題:

沒有經驗,不了解狀況,不知道問題要如何回答。

沒有符合自身經驗的選項。

問題的先後順序,可能會影響到回答。

調查者當下的心情及認真度對調查結果會有所影響。

2.團體訪談:採用一邊試用,一邊回答的情境對於了解客戶需求有較高的參考價值。(「衝刺計畫」這本書,採取的就是此種方式。)

3.建立直接面對客戶的管道,並重視每次回饋。此種類型的需求調查可以延伸發展成使用者心得的項目(正面回饋可以當作心得分享,負面回饋則可以做為產品改進方向),應盡可能給予提供有效回饋的使用者獎勵,打造良性循環。

如何了解銀髮族的需求


總體心得

這本書對銀髮族的消費行為進行分析—愛用品、經濟、實惠等特性,我覺得對象客戶好像是在說我,而非是銀髮族,所以我認為或許本書的目標分析對象並非單指銀髮族,而是有著「銀髮族消費特性」的族群。

本書我喜愛的點在於主張—開發產品、服務及行銷,應都是基於客戶的需求,並將重點擺在客戶可能想要改善或解決的問題,以此為方向來思考,而非關注在引起顧客興趣的行銷手法。此外,文中還有分享一些日本的銀髮族商品及服務,令人增長眼界!


本書資訊

超高齡社會的消費行為學


書名:超高齡社會的消費行為學

作者: 村田裕之  

譯者: 黃雅慧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出版日期:2015/07/18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在下面點讚支持我😀

2022年12月3日 星期六

[看書]筆記+心得 | 情商致勝|透過情商調味料料理各項情境

 

概述

本書分為情商和情境兩部分,情商篇主要介紹作者認為重要的12種情商以及作者認為自己不擅長,僅有0.5強度的情商。(坦誠說明對方不好的能力)作者將此12.5種情商喻為調味料,在情境篇中的不同情況下,說明他會如何利用這些調味料來應對。


本書筆記

情境篇可以想成是作者個人在遇到該情境時會如何採取行動,這部分個人認為作者自身的經驗或是行事方式分享,因此筆記的部分會側重於較為共通的概念—情商介紹。

作者在本書中介紹了12.5種情商,接下來以我個人的理解進行分享:

  • 感恩:要提醒自身別對現有的安逸生活習以為常,放眼世界,仍有許多基本生活需求無法滿足的人民。回顧生活周遭的一切其實並非理所當然,對現有的一切表達感激,同時也樂於付出回報。
  • 自知:接納自己真實及有所不足的一面,只要將不足之處提升至基本水準即可。以能力的提升來說,增強自身的長處重要性遠高於補足短處。「打腫臉充胖子」等外似看來很厲害,其實底氣不足的行為被揭穿後只會令人更難堪。
  • 當責:不敢承擔責任雖然少了壓力,但也無法產生掌握之感,延伸的後果就是增添不安感及焦慮。只有勇於承擔責任才能拿回主控權,並且思考解決方案,使自己成長。
  • 樂觀:對事情的發展要以最好的一面來進行預估,即便不如預期也能夠快速想到前進的方向。以樂觀的心態看待目標,才有到達的可能性。簡單來說,只有認為自己能夠達成,才能夠真正達成,樂觀擁有賦予人成功的希望。
  • 同理:想像自己處於對方的情況下(擁有與對方相同的經歷及性格),就能夠明白對方為何如此做,甚至可以預判事情的未來發展。這項情商的重點在於想像,而非自身親身體驗產生的感同身受,也正是因為想像才能夠去同理自身未能體會的境況。
  • 善意:對他人懷抱善意,以及認為他人會以善意對待自己。面對他人對自己的批評,可以想成是因為對方不了解事情全貌才會如此.同理,在不了解事情全局的情況下也不要輕易批評別人。
  • 頑強:為了達到目標所抱持的堅持及不放棄的決心,與此同時,也不要為了成果犧牲你的快樂與自在。在堅持的同時也要享受過程,才能對頑強造成正向循環。
  • 好奇:學習,了解一切事物的根本,有了好奇才有成長探索的機會,才有開啟新世界大門的契機。
  • 耐心:忍受不喜愛的事情的能力,有了耐心才能完成更多事情,達成長期願景。或許也把它可以想成延遲享受的能力。
  • 信念:經由成長環境以及所接受到的各式資訊所產生的認知,構成了一個人的信念。信念難以被他人的三言兩語所動搖,但有可能因為接收到的新訊息及意識到信念的錯漏之處而加以調整修正。
  • 謙遜:正視自己的重要性,自己對世界來說並沒這麼重要,且可能是渺小,有許多待學習的事物;但對親近之人來說,卻又是極為重要的,擺正自己的位置,有了謙遜的心態才能進一步改進自己。
  • 野心:有強烈的決心及欲望去達到自己本身想要達到的目標。
  • 坦率:說出可能非正面實話的勇氣。

這12.5種情商情好多,而且有些看起來都差不多,我認為作者將情商分割得太細了,我自己是將這些情商再次劃分為以下三大類:

  • 體認自己不足之處:自知、好奇、謙遜
  • 堅持執行的能量:頑強、耐心、野心、樂觀、當責
  • 人際交往的原則:同理、感恩、善意、坦率
  • 為人處世的根本:信念

我認為信念是一切情商的根源,針對個人部分:在遇見事情時,能夠體認到不足之處,加以堅持改進,就能不斷成長。針對人際關係的處理:心懷善意,同理他人困難,我想應該就很足夠了。我認為最難的一項就是同理,同理是要基於足夠了解他人才能產生的一種情商。了解他人往往就是一項很難的功課了,更罔論同理他人呢?作者擁有能夠同理他人的情商,實在是令人羨慕。

12.5種情商的簡易分類


總體心得

其實情商介紹的部分只佔了本書一小篇幅,而情境篇則占了大量版面,主要是作者分享在遇到該種情境時,作者會運用哪幾項情商去進行處理,及後續可能的結果。個人在閱讀的當下是感到「這故事也未免太一相情願了吧!」,因此對我來說,這些情境僅供參考。對於只與自己有關的部分,例如該不該創業之類的心態,只與自己相關的部分,個人認為參考價值更高;而與人際關係相關的部位,我是採取看看就好的心態,因為對方的反應真的會有如該情境所述嗎?這點誰也不知道。

若是要問我是否喜歡這本書,個人是不太喜歡的,因為作者提出的情商太多,我認為我不可能在遇到事情的當下去想,「我要拿出好奇來」、「我要使用耐心」、「我要滿懷感激」…等等想法。雖然作者提出以調味料的概念來使用情商,非常新穎,也很有趣,但是實行起來對我來說是挺困難的。


本書資訊

情商致勝


書名:情商致勝

作者: 蓋瑞.范納洽  

原文作者: Gary Vaynerchuk

譯者: 甘鎮隴

出版社:方智  

出版日期:2022/03/01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在下面點讚支持我😀

2022年11月26日 星期六

閱讀心得 | SPRINT衝刺計畫|快速確認開發方向的利器


概述

如同書名衝刺計畫,本書是一本教導讀者如何快速確立商品方向的書籍。從組建適宜的團隊開始,利用五個工作天的時間,進行確立目標、制定方向及解決方案、決定解決方案、製作商品原型,最後請合適的使用者進行詳細測試,擷取有效意見以決定該商品的發展方向是否正確以及後續可能的改進方向。


本書架構

本書的架構相當有條理,從衝刺計畫的使用時機、團隊如何組建到衝刺計畫的各個階段該進行的事項都描述得相當簡單易懂。即便有疑問處,搭配作者實行過的衝刺計畫作為範例,也可以讓人馬上理解衝刺計畫的執行細節。


本書深刻點

本書帶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整個衝刺計畫的進行流程,讓人了解開發一項商品可以先透過衝刺計畫試探使用者。決策者不需要制定方向後就全力投入,若是商品符合市場要求自然是皆大歡喜,但若是做出來的商品不被消費者所喜愛就白花了許多功夫。衝刺計畫對於以上情境可以有所助益。


衝刺計畫的功能及使用時機

衝刺計畫可以快速進行項目評估,確定方向的正確性,一個星期即可看到產品的原型。

在以下的時機點可能會需要使用衝刺計畫:

  1. 新商品、服務、通路…的開發,衝刺計畫可以幫助你確立方向是否正確。
  2. 時間緊迫或陷入僵局時,衝刺計畫可以快速(只需一週)地確立執行方向以及解決問題。


時間安排以及團隊

所有的團隊人員必須空出五個工作天(每天六小時)的時間,長時間不受打擾的工作環境以利專心完成衝刺計畫。

在衝刺計畫會議室中不能使用筆電、手機等干擾工具。使用白板及其他基本用品來執行衝刺計畫,(離開計畫室或休息時則不受限制)

團隊成員建議不超過七人,作者建議的角色有決策者(一定要)、財務專家、行銷專家、顧客專家、技術專家及設計專家。


衝刺計畫的步驟

衝刺計畫只需要五個工作天即可完成,以下分別簡約說明每日要執行的項目。

星期一的主要目標是決定目標,過程約略可以分為分解問題、蒐集資訊及決定目標。簡約步驟如下:

  1. 列出要解決的問題。
  2. 畫出當前示意圖(顧客使用產品經過的{主要步驟})大致流程為角色→情況→結局,只需要簡單描述即可。
  3. 請教專家示意圖的正確性以及更多隱含的資訊。
  4. 對於示意圖中的情況,所有團隊成員皆要思考(「我們可以如何」,HMW),最後對所有的HMW做分類。
  5. 團隊成員投票選出最重要的HMW,並貼在示意圖的適合處。
  6. 由決策者決定最終要努力的目標。


星期二的主要目標是找出改良方法。簡略步驟如下:

  1. 尋找可用的素材。(來源可以是自家公司現有商品、競爭對手的解決方案或是其他領域的啟發。)
  2. 列出所有素材清單及介紹,由各成員說明其素材的益處。
  3. 各個成員畫出基於該素材的方案草圖,描述顧客與產品的互動時刻。


星期三的目標是決定方案以及運行腳本,步驟如下:

  1. 把所有的方案草圖貼到牆上,由所有團隊成員評論有趣之處以及將疑問在方案下方提出。(類似展覽的概念)
  2. 團隊成員投票並表達意見,由決策者做出最佳決定。
  3. 依據當選的方案製作分鏡腳本,從開場開始,顧客如何得知這項商品,接下來填入方案草圖的細節,完成腳本內容。


星期四的最終目標就是做出一個從外觀上類似真品的原型以供測試,此部分的一些小原則如下:

  1. 只做外觀就好,但要足夠真實,功能上只須滿足測試條件,以引起顧客的真實反應。
  2. 依產品的分類選擇原型創作工具:
    • 網站、應用程式、軟體;報告、宣傳冊、傳單,此類商品皆可以使用簡報模擬畫面。
    • 顧客支援、服務、醫療,此類項目可以設計腳本,並以團隊成員當作演員來執行。
    • 商店、辦公大廳可以使用既有空間改造。
    • 實體商品、機器,可以使用現有物件改裝、3D列印機或是簡報介紹來達成。

待團隊成員分工完成原型後,再進行測試確認流程順暢。


星期五的主要工作就是訪問五位客戶確認客戶對新商品的反應。訪問的流程如下:

  1. 詢問顧客是否同意將現場直播給團隊成員觀看。(此處主要為一人採訪,其餘成員觀看直播的形式執行。)
  2. 採訪員必須要透過訪談了解客戶的背景以了解該商品是否有符合顧客需求。
  3. 為客戶介紹商品原型並請客戶有話直說。
  4. 讓客戶自行操作並提問,並詢問客戶的想法。
  5. 進行總結討論,比對現有商品,請客戶提出喜愛/不喜愛的點,客戶會如何向朋友介紹此商品以及三個希望可以改善的地方。

其餘的團隊成員則可以透過直播,留意顧客的反應及進行筆記(正面、負面、中性)。採訪結束後,尋找客戶的共通反應以作為對於該商品的參考。最後回顧星期一設定的目標以及想要解決的問題是否有成功做到,決定後續的改進方向或是往其他可能性發展。

衝刺計畫簡易說明


心得

衝刺計畫雖然厲害,但我覺得最難的點就是每個團隊人員要空出五個工作天,全心全意完成它。其次,我很疑惑上位者是否有採取衝刺計畫的決心,雖然說即便失敗也是有收穫(知道這個方向不可行),但是上位者有可能會無法解受這項結果。衝刺計畫是否適用,我認為受上位者影響非常大,上位者必須有失敗的勇氣,以及耗費資源(團隊人員及邀請使用者的資費)的覺悟,衝刺計畫才有可能順利推行。

在衝刺計畫中,鮮少有集體討論的時候(當然有疑問可以各自詢問專家),大多是各領域專家(團隊成員)提出意見,使用投票的方式來進行,這種方式少了常見的無效會議情況。(提出意見→駁回→改進→駁回→…最終一事無成的情況)因此個人認為在衝刺計畫中決策者相當重要,因為擁有星期三的方案決策權,若是決策者沒有對應的遠見或是對客戶需求的敏銳度,很有可能導致衝刺計畫最終失敗。

以書本上的描述搭配我的工作經驗現況,我認為衝刺計畫相當難以執行(光是要空出5個工作天這點就是一大難題),但若是條件許可,衝刺計畫真的是一個可以在短時間內決定商品發展方向的利器!


本書資訊

SPRINT衝刺計畫


書名:SPRINT衝刺計畫

作者: 傑克.納普, 約翰.澤拉斯基, 布雷登.柯維茲

原文作者: Jake Knapp, John Zeratsky, Braden Kowitz

譯者: 許瑞宋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6/08/02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在下面點讚支持我😀

2022年11月19日 星期六

閱讀心得 | 支付金融大未來|支付方式的進展與分析

 

概述

這是一本說明支付方式的書。從支付的定義以及可能產生的問題開始,到各類支付方式:現金、信用卡、支票、手機支付……等等各類支付的解說介紹。以及支付之後,後端(銀行)是如何進行操作的,最新的金融科技又會對使用者及銀行帶來哪些衝擊?個人認為這本書算是對於金融運作的解說方面非常淺顯易懂的一本書籍。


本書的寫作架構

本書的章節從支付的定義開始,到支付的演進方式,之後說到支付背後的操作,從本土到跨國,以及金融科技對於傳統支付方式引發的衝擊及挑戰,各國政府(銀行)又該如何因應呢?

本書將較為艱澀無趣的內容(個人認為),以簡單易懂的方式說出,讓讀者可以輕易了解支付的變遷沿革,以及這些支付方式對我們的未來發展。在章節架構上的流程也蠻順暢的,較不會有讀完還不懂作者想要傳達的訊息,可以讓對於支付概念一竅不通的讀者有不錯的閱讀體驗。


本書深刻點

個人認為這本書給我最大的獲益就是支付的定義、各種支付方式的簡易分析、背後的機制以及金融科技對銀行的影響,在此整理分享給各位。


什麼是支付?

支付就是錢從一方到另一方的動作,以法律上來說,就是清償債務的一種方式。你購買了一項商品,你對於商家就有債務,支付就是你清償債務(付款)的動作。支付的本質是流動,透過流動可以促進經濟繁榮,同時這些流動也必須受到嚴格的控管。

在流動(價值轉移)的同時,可能產生的問題有三種:

  1. 風險:收不到款項或是貨物的風險。(交割、詐欺風險)
  2. 流動性:買賣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一種支付方式沒人或商家要使用,那流動性就相當差)【現金雖然是大眾普及的一種支付方式,但卻有著無利息的代價。】
  3. 體制:符合標準、常規及法律架構。

好的支付方式能夠將風險及流動性的問題降到最低,而符合的體制則放到最大。

支付的定義


支付方式的探討

這裡會稍微述現金、信用卡、支票、各國特別發展的支付方式以及其特點。

現金:簡單、不記名、立即、確定是現金支付的特點,現金支付也是最廣泛的交易方式。因為其難以追蹤的特性,是犯罪幫派最愛使用的方式。同時也因為簡單,因此深受傳統人士喜愛。【本書中有額外探討,若要消除現金支付方式,可能帶來的好處以及要付出的代價。】

信用卡:延遲付款,全球性支付工具,可能會有盜刷、取消帳單之交易糾紛風險。書中這段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信用卡的變遷沿革,從紙卡、手抄資訊,變為塑膠卡加上印壓式手動讀卡機搭配簽名,再進化為磁條,POS終端機出現後,發卡銀行可以控管交易。之後隨著晶片的出現,變為晶片加密授權。到現在的無卡交易、信託付款服務,買家同意才撥款的機制(Paypal),讓人感蠻深的,一項好的支付工具真的需要層層演進才能達成。

支票:易腐壞、麻煩、速度慢、記名且不普遍,卻是美國人喜愛的付款方式(相較於其他國家),優點是不易寫錯資料,像是支票金額以及受款人名。作者對支票的優點解釋是相對於匯款,帳號資料或是匯款金額輸入錯誤,很有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支票相較之下給予人較為保險的機制,但是也有跳票風險。

其他支付方式:主要是源於各個國家各自發展出屬於自己國家的支付方式。像是中國的手機支付,流暢好用,透過QRCode就可以輕易地轉帳及付款。還有肯亞的預付卡餘額轉帳,將手機預付卡當作銀行帳戶來使用。以及印度的電子郵件、手機號碼轉帳等等。這些支付方式的好處就是在國內幾乎通行無阻,缺陷就是在國外無法使用。


支付背後的機制

帶有資訊的支付方式會將資訊傳回銀行端,所有銀行會透過自動清算系統(ACHs)處理所有的收付款資訊,接著由中央銀行進行清算、監督銀行來降低風險。基本上大部分的支付只是數據資訊的流通,實體金錢的操作較少。以上為國內的支付運作,

那麼跨境支付又是如何運作的呢?由本地銀行發出需求,透過代理銀行以及中介機構(也有可能沒有這一環),透過SWIFT銀行國際代碼,指定你要匯款到的海外銀行,即可進行跨境支付。以上均只有資料流通,實質上並無任何實體的貨幣流動。


金融科技對銀行的影響

金融科技不受基礎建設影響,只需要行動裝置、卡片以及應用程式即可進行支付。(個人認為是因為基礎建設銀行與信用卡組織都已備齊,使得金融科技得以快速發展。)

支付後的數據可供商家推送消費者感興趣的商品,這些是以往銀行才有的數據,現在透過金融科技支付,科技大公司可以透過這些數據加上演算法來推算出消費者的喜好。且對於科技公司的法規,相較於銀行是較為寬鬆的。(不需嚴謹的法規卻可以搶到支付的大餅,無怪乎各家科技公司及銀行都推出自己的支付方式。)

與此同時,科技公司同時也有擁有了「支付阻擋」(你能不能支付,由該科技公司決定)的權利。

除了以上介紹,本書還對加密貨幣、信用卡「四角模型」原理及收費方式、支付背後的成本進行探討。只能說羊毛出在羊身上,享受便利的支付服務的同時,其實這些成本也偷偷加諸在消費者身上,卻令人難以發覺。


心得

這本書是先前完全沒有接觸過的領域,且比較偏向知識性的書籍,讀起來卻讓人容易吸收,不會無聊,個人覺得相當棒!且支付介紹的涵蓋範圍從古早就大眾通用的現金到現代的加密貨幣,都有進行介紹,內容相當豐富。

其實本書還有一個主旨,就是「每一次的支付,都是在選擇未來的支付方式。」有些支付方式雖然便利,但卻容易讓科技公司了解你的喜好,現金支付的款項無法追蹤,保密性佳,卻也損失了可能的利息收入。青菜蘿蔔各有所好,選擇自己想要的支付方式,現在就可以開始了。


本書資訊

支付金融大未來


書名:支付金融大未來

作者: 戈特弗里德.萊勃朗, 娜塔莎.德特蘭  

原文作者: Gottfried Leibbrandt, Natasha de Terán

譯者: 游懿萱,曹嬿恆,吳慕書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2/03/31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在下面點讚支持我😀

2022年11月12日 星期六

閱讀心得 | 大腦不老,身體就好|如何照顧你的大腦

 

概述

這是一本照顧大腦的書,許多大腦慢性病痛的原因都是源於發炎反應,作者以此為基底,說明發炎反應如何產生,又該如何減少發炎反應及改進大腦健康。本書側重的面向在於飲食,以及多項慢性疾病的發生原因,該攝取那些營養素以進行改善,對於運動及心智活動方面則是稍稍提及,算是一本促進大腦健康蠻全面的書籍。


本書的寫作架構

本書的章節可以大致分為總覽大腦運作分析、各項疾病的成因(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焦慮症、恐慌症、自閉症、失智症、癲癇、偏頭痛…等等)及如何改善、有益於大腦的營養素、如何透過運動及思考增進大腦健康。每個大章節都由許多小章節組成,其中每個小章節間之關聯性並不大,因此讀起來還蠻順暢的。個人認為算是可以較容易吸收知識的書籍。


本書深刻點

作者的論點是許多大腦相關的慢性病痛(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焦慮症、恐慌症、自閉症、失智症、癲癇、偏頭痛…等等)都是源於慢性發炎造成的,這部分算是本書的中心思想以及維護大腦健康的大方向,因此此處以此概念作為分享。


發炎反應如何引起的?

引起大腦的發炎反應主要有三個原因:

  • 碳水化合物
  • 皮質醇(壓力荷爾蒙)
  • 高半胱胺酸堆積

使用碳水化合物產生能量時,會導致更多的自由基生成(相較於使用脂肪產生能量)。自由基與粒線體相遇時,會從粒線體中偷走電子來完滿自身,造成粒線體失能。大腦的神經膠質細胞(免疫系統)發現過多的粒線體失能,則會開始防衛,產生發炎反應。

這一部份我是把它理解成如果大腦是一座城,自由基就是流民,粒線體是合法居民,流民會去搶合法居民的房屋,當巡邏隊(神經膠質細胞)發現怎麼有一堆合法居明沒房子住,就會認為有壞人,開始巡邏警戒,如此就引發了發炎反應。

人的情緒是由大腦的杏仁核負責處理的,在壓力反應下,會分泌大量皮質醇(又稱壓力荷爾蒙),消耗大量能量。為了因應能量的耗損,大腦需要產生更多的能量,此時若是體內碳水化合物過多,則大腦會透過碳水化合物去生成能量,產生大量自由基。(與上述相同,過多的碳水化合物造成慢性發炎)

高半胱胺酸是新陳代謝的產物,它是一種非蛋白胺基酸,需要維生素B6、B12及葉酸幫助其轉化為蛋胺酸(自體解毒元素)及半胱胺酸(穀胱甘肽(身體自產的超強抗氧化劑)原料之一)。若維生素B6、B12及葉酸的量缺乏的話,高半胱胺酸則為無法完成轉化,造成堆積。堆積的高半胱胺酸會破壞血腦屏障(血管的保護層、過濾網),讓有毒物質可以輕易入侵,引發發炎反應。【攝入過多的糖會讓細胞間隙增加,同樣會破壞血腦屏障,讓有毒物質可以入侵大腦。】

發炎反應如何引起?


大腦慢性疾病的成因及如何改善

作者對於大腦慢性疾病的觀點是生活習慣大於遺傳因素,原由在於近年來大腦慢性疾病率急速上升,若是由基因所造成顯然不合理,許多無相關家族病史的人也罹患了大腦慢性疾病,因此作者認為大腦慢性疾病與生活習慣的相關性較大。也許有人會說,父母有罹患某項疾病的,孩子也常常會有相同的疾病,來說明該疾病是遺傳造成的。作者對這種現象的解釋為,一同生活的人,生活習慣往往相距不遠,因此造成一家人有相同疾病的可能性也是有的,不能以此就以遺傳來看待。

以上述發炎反應的成因來看,要改善發炎反應,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著手:

低碳水飲食(一天攝入量小於五十克),當人體內的碳水化合物不足以產生足夠的能量時,此時人體會改由由脂肪產生能量,此種狀態被稱為生酮狀態。(生酮飲食的名稱也是由此狀態而來)此種狀態下,產生的能量更多,且產生的自由基相較之下會較少,較不會引發發炎反應。

減少壓力,可以透過冥想、運動、充足的睡眠來減少皮質醇的產生;另一方面則是補充足夠的維生素B6、B12及葉酸,減少高半胱胺酸的堆積。


如何促進大腦健康

可以透過「神經新生」(產生新的腦細胞)及產生新的神經細胞連結來促進大腦健康。該如何做呢?有以下幾個方式:

  • 身體運動
  • 思考運動
  • 學習新知識、改變日常習慣

身體運動的部分作者建議【高強度+新動作】效果好於【規律+短時間】類型的運動。

思考運動的部分可以去練習否定自己的第一直覺(由大腦系統一所運作,是不帶入思考的決策方式),改由加強意識,思考的方式去做決策(由大腦系統二所運作,帶有理性及思考參與)

改變日常的習慣也是一個很棒的鍛鍊方式,例如駝背走路改為抬頭挺胸,不僅對身體姿態有好處還可以促進大腦健康。作者在書中舉例的方式為練習走路時使用腳尖著地,個人是練習寫字時修正為拿筆的正確姿勢。

除了上述提及的概念之外,本書對於各種營養素對於大腦的影響也有相當詳盡的說明,非常建議有興趣的讀者來觀看這本書!


心得

從這本書大推的低碳水飲食法可以看出來,作者應該是位生酮飲食的推廣者,因為碳水化合物帶來的壞處實在是太多了。(自由基的產生、血腦屏障的破壞、破壞血清素的正常分泌等等)

其實以健康的角度來看,飲食流派有很多,且各有各的道理。本書可以提供一個健康飲食的大方向:高蛋白質、高Omega3脂肪酸、低碳水化合物。【作者建議從蔬菜攝入碳水化合物即可】個人的想法是不需要太極端,只要稍微注意就好,其實讀了這本書後,個人也有去修改一下飲食習慣,將碳水化合物的攝入改為一半左右。對我來說,完全不攝入碳水化合物應該會相當痛苦也難以達成的事情,因此個人在可接受範圍儘量去減少對身體的傷害就好,太極端的飲食法反而無法持久,且無法確認此種飲食方式是否全然是對身體好而完全沒有其他隱患的。

除了飲食大方向,這本書我認為幫助很大的部分在於作者對於各種營養素的說明(維生素、礦物質、各類胺基酸、Omega脂肪酸),以前都是從搜尋網頁去察看個別營養素的功用,這本書算是有一個較為完整的大統整,我認為除了一般基礎知識外,本書也是一本相當棒的健康營養工具書,非常推薦!


本書資訊

大腦不老,身體就好


書名:大腦不老,身體就好

作者: 烏里西‧史特倫茲  

原文作者: Dr. med. Ulrich Strunz

譯者: 黃淑欣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05/06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在下面點讚支持我😀

2022年11月5日 星期六

閱讀心得 | 如何說好真實故事|把真實故事寫得像小說一樣吸引人

 

概述

如同書名所述,本書是一本教導讀者如何撰寫真實故事的書籍。從「創意非虛構寫作」的定義開始(就是真實故事),到各種相關注意事項。本書在第一部分說明了要撰寫真實故事的注意要點,第二部分則從如何閱讀開始說明,了解如何去閱讀別人的小說,你就會知道如何去撰寫屬於你的真實故事。


本書的寫作架構

本書分為兩部分說明,第一部分為「創意非虛構寫作」的定義,第二部分則教導如何去撰寫創意非虛構的故事。

第一部分的定義說明的非常詳細且明確,第二部分則從閱讀開始,引領讀者去拆解其他小說的架構,了解作者為何要如此描述,以及如何看出作者想要傳達的訊息。第二部分令我有頓悟感,從前讀小說總是讀過就過去了,從未想過原來這裡面有涵蓋作者想要傳達的專業訊息。也了解了怎麼樣的描述法真的可以令讀者有身歷其境之感。整體來說,這本書讓我打開了閱讀、拆解小說結構的新世界。


本書深刻點

本書基本上是屬於我先前完全沒有涉獵過的領域,這邊就本書的兩大面向:「創意非虛構寫作」是什麼以及如何進行寫作來進行分享。


「創意非虛構寫作」是什麼?如何做?

「創意非虛構寫作」就是要以簡單、簡潔、準確的方式去描述真實故事。其目的是要讓事實讀起來像小說一樣,以吸引讀者並傳遞作者想要傳達的訊息。

由於是非虛構寫作,因此真實性相當重要。作者必須自我監督,努力查證、探訪,並呈現作者自己認為的「真實」給讀者。為了做到這一點,作者務必要儘可能做好事實查核。在發佈前,最好也可以請相關人士閱覽,以確保真實性。「創意非虛構寫作」並不要求作者一定要以客觀的態度來陳述對於事件的看法,但是為了避免有帶風向之嫌,最好是可以將詳細資訊都陳述清楚,加以作者自己的主觀意識,並留給讀者自行思考的空間。

捏造情節是「創意非虛構寫作」絕不允許的項目,若有捏造情節,可直接標註故事乃虛構。「創意非虛構寫作」側重的是真實故事,雖然可能因為作者記憶的關係情節有所模糊不清,此時作者可能需要請教相關人士釐清當時的境況,而非直接捏造。當然,此部分作者也有說明,因記憶模糊不清而寫出與事實不符的情節是可以接受的,作者要極力摒除的是刻意捏造抓人眼球、聳動的情節。此外,若為了故事發展流暢,而有壓縮時間(現實中一年發生的事件壓縮到小說一個月發生)或使用假名的情況,也請創作者務必要說明告知讀者。

要如何持續進行創作呢?作者提出了以下幾個方向,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能夠堅持不懈。

  • 養成寫作習慣。
  • 選擇適合的時間、環境來進行(不被打擾)。
  • 設定目標、堅持、汲取新知並實踐。

創意非虛構寫作的相關事宜


創意非虛構的寫作方向有哪些?

創意非虛構的寫作方向可以分為個人化以及公共性。

  • 個人化:自己的故事,以自身經驗、私人生活、隨筆、個人散文及回憶錄來呈現。
  • 公共性:他人的故事,較為宏觀,以正式文章、完美描述真實為目標等方式來呈現。

將個人化和公共性相結合,並擴大關聯性(歷史故事),可以提升受眾,且更容易引起讀者共鳴。

創意非虛構的寫作方向


如何累積題材?

可以透過沉浸式技巧,透過觀察、體驗該主題人士的人生來累積相關的題材。例如想要撰寫市場攤販的故事,就真正地的去做一個市場攤販(沉浸)或是當市場攤販的鄰居,透過觀察、交流來了解其生活故事。若是採用沉浸式技巧,務必要記錄沉浸的過程,以保持真實性。那麼何時該結束呢?當想要撰寫的故事結束時,就應該結束沉浸及觀察了。

如何累積題材?


從如何閱讀到如何寫作

如何去閱讀一本小說呢?作者提出了,以兩個角度來閱讀–作者以及讀者。以作者的角度來閱讀,可以檢視小說的整體架構;以讀者的角度來閱讀,可以確認想要傳遞的訊息確實有傳達。

如何閱讀

除了閱讀角度之外,還要去拆解故事架構。故事主要是由「場景」構成,能夠將「場景」拆解出來,較容易可以看出作者想要傳達的資訊。那麼場景又是什麼呢?場景包括「事件」、「對話」及「細節描述」。「細節描述」包括了角色的語調、動作,細膩的描述可以為讀者呈現出畫面感,讓讀者有深入其境之感,要能夠做好這項功夫,創作者必須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好的「場景」能夠描述難以說明的人物性格,讓讀者更容易投入故事之中。

「場景」之後是什麼呢?「場景」之後可以接續作者想要傳達的資訊,這些資訊可以包括在場景之中,亦可以透過「反思」的方式來傳達。

在故事的開頭,可以透過「懸念」的方式引起讀者的興趣,但若是透過此種方式撰寫,務必要在過程或是結尾完滿此「懸念」,滿足讀者的好奇心。

這一個部分作者有列出一些範例小說,並引領讀者一起拆解出小說結構,對這部分有興趣的讀者,個人相當建議購入這本書來看作者是如何拆解出小說的「場景」及資訊的。

場景的重要性

如何傳達資訊


如何修改及檢視文章?

有一個觀念相當重要:「修改也是寫作的一環,作者永遠都是在讓文章更好。」請創作者以此種方式看待修改,讓文章越來越棒!那麼要如何檢視呢?可以採用「過一段時間再看」這個策略。除了基本的文法及字彙檢查,也可以檢視「場景」、「資訊」以及「時序」的編排(文章框架),讓文章變得更好。

修改及檢視文章


心得

這一本書算是先前完全沒有接觸過的領域,因此幾乎整本書都是新知。這本書有讓我了解到為何文學類小說有其價值,作者透過某些技巧,讓真實故事像是小說一般易讀,讓專業知識更容易傳達出來。在觀看這本書的同時,我也比較了解如何沉浸入作者描述的世界中。(本書範例中的小說情節節錄,其細膩的寫法,真的相當令人有沉浸感。)

但也在此同時,我發現我看小說時,相當注重情節的推進,對於作者想要傳遞的知識往往會快速跳過,我想我現在可能比較不適合從小說中進行專業知識的學習。舉例來說,說明醫生的故事時,可能會描述其心理歷程以及手術的詳細操作,手術的詳細操作就是作者要傳達的資訊,讓一般民眾了解手術是如何進行的。我發現我在看小說時,常常會將這類資訊快速跳過。我目前可能還是比較適合從陳述類的書籍中吸收知識吧。

本書描述的技巧,除了「創意非虛構寫作」外,我認為即便是虛構的小說也相當適用,在讀完本書後,在發生一些事件的同時,我的腦海中有時會出現對於該場景的描述,也許有一天,我也可以將我身邊的故事以隨筆的方式寫出。


本書資訊

如何說好真實故事


書名:如何說好真實故事

作者: 李・古特金德  

原文作者: Lee Gutkind

譯者: 李雅玲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22/08/04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在下面點讚支持我😀

2022年10月29日 星期六

閱讀心得 | 創意思考金塔|利用RIGHT程序找出創意


概述

本書以是一本探討創意的書籍。從創意的定義開始討論,闡述作者認為創意是什麼以及世人認為的創意又是什麼,並以作者定義的創意開始說明如何激發創意,並導入作者推廣的RIGHT程序來幫助點子誕生、最後探討現今的公司如何讓員工的創意湮滅,公司又該如何行事才能讓員工能夠保持各自的獨特創意。


本書的寫作架構

本書從創意的定義開始釐清,並簡易的說明如何激發創意。接著導入作者想要推廣的RIGHT程序協助點子的誕生以及實現。最後探討現今公司的那些行為讓員工的創意消失了,又要怎麼做才能讓員工能夠保有各自的獨特性。可以說是從個人到公司的面向都探討到了。

本書屬於說故事不多的書籍,大部分說明伴隨的例子只有草草帶過,但個人認為說明的部分不夠詳盡,沒有搭配故事或情境作為範例,有些部分其實難以理解。我個人的感覺是本書給予的概念並不是一個順序的、循序漸進的,而是有些凌亂穿插的,因此閱讀起來吸收程度並不是很高。


本書深刻點

本書中個人認為較為特別的就是作者對於創意的定義、如何去激發創意以及如何使用RIGHT程序來產生實際的結果,因此針對這部分來做個分享。


創意是什麼?

一般人對創意的想法可能是天馬行空的想法、聰明的人才能想出來的、需要有突然的靈感、天生的才能、開天闢地的創舉等等定義。作者認為創意是可以鍛鍊的,而且越是鍛鍊越是厲害,且只有帶領前往進步方向的才是創意(徒增麻煩的是爛創意),創意應是可以讓某件事物省時、省力,且可以讓人放棄過往較差的選項。簡而言之,能讓社會整體有所進步的才是真正的好創意。


如何激發創意?

創意大多由好奇心激發出來,大略上會有以下五個進程:

  1. 發現:經由仔細的觀察發現某個東西的用途。
  2. 發想:這個東西如果用在類似的情境上會怎麼樣?
  3. 精煉:精益求精,如果這樣做是不是能在相同的情境下發揮得更好?
  4. 改變用途:這個東西是不是還有其他的用途?
  5. 結合:結合不同的點子,發想新用途。

最近在正讀支付的演進,好像也可以套用這個來說明進程來舉例:

  1. 發現:第一版紙製信用卡,可以用來刷卡支付,月底要付清全額。
  2. 發想:如果可以延後一個月付款,好像更吸引人。
  3. 精煉:紙製的卡片容易壞,塑膠製的更讚。
  4. 改變用途:開發信用卡借貸的功能吧!
  5. 結合:加上手機,讓支付變得更便利,還不用隨身帶卡!

雖然這是用結果論來證實這套演進,但是好像真的就是這樣,這途中經歷了數十年的發展,可以看見好的創意真的可以讓生活愈趨進步。

創意可以透過多用、多鍛鍊來成長,努力餵養自身知識及技能,了解的越多,越有可能看到不同的閃光點。特別建議從做中學習,先從簡單的項目開始,透過累積成功增進樂趣,再朝進階邁進。作者的觀點是要充實自己,看得多了,想法會變多,可能性也越多。

要激發創意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與眾不同。每個人都想得到的東西屬於好創意的機率偏低,因此作者提倡要關注自己的獨特性,你是否有任何與眾不同之處?可以以此方向為發想,試試激發出有創意的好點子;或者也可以透過挑戰眾人的想法,以顛覆傳統的方式來進行發想,也有可能可以獲得好點子。(但此處要特別注意的是,顛覆性過大,可能會讓好創意不讓眾人所接受。)


RIGHT程序

一般的問題處理流程可以拆解為輸入→處理→產出,使用RIGHT流程可以協助完善這個處理流程。

R(Reseach)探究,深入了解問題,主要有三個步驟:

  1. 分解要素,查看哪些步驟能夠修改。
  2. 找出相關人士,使用者、研發者以及決策者。
  3. 透過問五次「為什麼」來找到根本原因。


I(Insight)洞見,使用洞見矩陣(可參照下圖)檢測想法,找出獨特且有趣的點子,以進行下個步驟。此處有特別提及如何產生洞見的方法:

  1. 資料:獲得大量資料。
  2. 資訊:從資料中提取意義出來,使其成為資訊。
  3. 知識:從已有的知識中,提取可以應用在此資訊上的要素。
  4. 智慧:產生洞見和更好的決定。

洞見矩陣


G(Generate)產生,找出點子,此處也有三件必須要做的事情:

  • 找到自己的創意時間點。(何時?何地?正在做何事?每個人不同,像我就是在刷牙或是洗澡時容易跑出新想法)
  • 持續培養技能,有了足夠的經驗與知識才能夠有機會產生出新的創意。
  • 激發不同之處,多問自己為什麼並提出答案來練習思考。


H(Hone)琢磨,讓點子更為細緻,在此部分有三個思考點:

  • 解釋點子的好處。
  • 問題是否有解決?
  • 是否還有可以簡化,優化效率的點?


T(Test)測試,確認點子的可行性以及增強說服力。在此步驟要創造點子的原形(Prototype)並進行測試,此舉將大部分的創新步驟都做完了,並且可以更有說服力地呈現給別人。

RIGHT程序概述


心得

本書的作者提倡一個觀點:「知識及經驗才是產生點子的最佳基礎」。與我先前認知的迷思:創意是天生的,或是需要天馬行的想像力有所不同(這可能比較有機會適用於藝術類的創意)。個人是還蠻認同這個觀點的,現今我們使用的各種物品,都是慢慢改進成長、且多是基於已有的知識技術。

不過雖然作者寫了很多,但是個人要去想出一個新點子好像還是很難,有可能是知識不足或是聯想能力不夠強,但不管如何,多充實自己是沒錯的,多做多學習,也許有一天可以迸出新的火花。RIGHT程序將其精簡化看來,就是透過「五個為什麼」找到問題的根源→透過資訊及知識找出可能更好的方向→詳細的操作→再次查看解法是否可以更好→實作出來並進行測試。在每一個步驟都需要分析、思考、備齊專業知識。看起來好像很簡單,但是實際作起來應該是挺難的。且本書並沒有大量例子佐證,也是以說理為主,對我來說共鳴感不高。本書對我來說最大的收益點應該是「創意是可以培養的」以及「如何算是好創意」這兩個概念,讓人有個可以成長的目標。


本書資訊

創意思考金塔



書名:創意思考金塔

作者: 戴夫‧柏斯  

原文作者: Dave Birss

譯者: 洪世民

出版社: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2022/06/09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在下面點讚支持我😀

2022年10月22日 星期六

閱讀心得 | 大腦就是你的超能力|依據大腦的特性讓自己更好

 

概述

本書以大腦的角度來說明為何人們會有某些行為以及如何透過大腦的特性來處理問題以及讓自己成長。從大腦的組成以及神經元間的活動開始,進一步說明這些活動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行為,又要如何減少壞的影響以及增強好的影響。只要真的有想要改變的動機及熱情,就能真正改變自己!


本書的寫作架構

本書從大腦的組成以及行動開始,說明「人」為何會這樣。除了第一章說明大腦的特性,其餘章節皆是以「行為」為主體,以大腦的角度說明為何會這樣,又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些影響。主要的探討面向有處理資訊、提升效率、意識、壓力、時間管理、行動動力、做決定、創意、專注、食物及運動還有學習和記憶這些章節作為解說。

書中作者統一使用了水族箱內的情況作為例子,在各種境況之下,水族箱看起來會是怎麼樣的,個人認為算是與其他自我成長的書籍較為與眾不同的地方。(目前讀過的其他書籍大多是以個人或朋友經驗作為故事來佐證。)本書讀起來算是淺顯易懂,但個人認為因為面向眾多,因此探討的不是很深入。且部分章節與第一章說明的大腦特性並無明顯的相關之處,其實整體讀起來收穫與一般的自我成長書籍差不多。


本書深刻點

在書中第一章有說明大腦的六項特點,在這邊我以大腦的特點為基礎來說明我們可以如何針對這些特點來讓自己有好的改變。大腦的特性主要有求能量、懶、喜愛熟悉的事物、有掌控慾、容易被騙以及想要被喜歡等六點。書中我認為主題較有相關的部分為求能量、懶、有掌控慾等三大部分,因此就此三個特點來做分享。


求能量

人類身體的運行的一切事物皆與腦部有關(動作、反應、思考…等等),因此大腦為了維護身體的正常運轉,在需要能量時有最高優先權可以取得,這是非常正常的一個機制。所以在能量不足時,大腦及身體都會容易出狀況,導致出現一團糟的情況。(什麼事情都做不好。)因此我們必須為了大腦及身體提供良好的能量來源,好的能量來源大方向是低加工食品,也就是健康飲食中原型食物。除此之外,還需要好的油脂(omega-3)以及蛋白質和充足的水分(每日2~3公升),讓神經元活動可以暢通無阻,訊息傳遞良好。要在更細緻些,則需要補充充足的維生素和礦物質還有綠色蔬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讓大腦及身體能夠運轉良好,請提供好的能量給它。


大腦是非常懶散不愛思考的,要思考,就得耗費額外的能量,所以可以說能量不足時,很容易做出錯誤的決定。哪麼要如何以最低能量耗損來做好決定?答案就是養成例行性的動作,或者說是潛意識、直覺。當你在某個領域相當有經驗時,你可以直覺反應,不經思考就做出好的決定。這類功夫是需要長時間累積出來,透過慢慢練習,讓艱難變為簡單,就可以以較低能量做出較好決定了。(這點也是自我成長書籍類常推的大方向,養成新習慣,練習面對困境,不僅可以減少能量耗損,也可以做出較好決定。)還有一項可以注意的要點,其實並不是所有的決定都是影響重大的,對於不那麼重要的決策,其實可以任意、快速地做決定,遇見真正重要的事情再仔細思考即可。

因為大腦懶惰的特性,所以遇到麻煩的事情會不想要處理,這點是我們可以利用來改善習慣的特性。當你想要養成好習慣時,要減少達到此事的門檻,大腦就會較有意願去做它。例如我今天想要養成運動的習慣,我就整天穿運動服,或是一早就把瑜珈墊鋪在地上,這樣我一想到,就可以馬上去實行,降低實行麻煩度,是養成新習慣的好方法之一。同樣地,面對壞習慣,想要戒除吃零食,在家裡就不要隨時放著零食,當你想吃時,一想到要去外面買,你可能就懶了,也可以較為輕易地將此類習慣戒除。(這個概念其實在「大局思維」這本書中也有提到。)

最後一點,作者其實對好的決定也有其定義,在此處一併分享給各位。一個好的決定是由情緒(直覺)及理性(意識及分析)構成的,要讓兩者都滿意,就較有可能為好的決定。其蘊含的內在是「危險最小,獎勵最大。」情緒會是面臨決策最先啟動的項目,要讓理性參與進來,最好是可以等隔天再進行決定,讓情緒與理性得到較佳的搭配及平衡。因此坊間有些行銷手法是突然給予的促銷以及極短的決定時間,這類的銷售手法讓理性有可能無法參與,身為消費者若是突然看到精美的文宣及限時特惠,很有可能會做出較差的決策。(若已經是商品的愛用者,看到便宜的價格購買當然不在此限。)


有掌控慾

大腦喜愛掌控,就是為何壓力對我們傷害這麼大的原因,因為壓力讓我們喪失了掌控權,我們有可能會陷入不知道該做什麼的困境,導致一團糟現象。想要取回控制權,有幾個方法可以嘗試,第一就是意識到當下的境況(我現在可以做些什麼?),將大腦的思維轉移至解決方案,並且相信自己能夠處理;第二就是離開現場,讓頭腦恢復平靜,更有可以讓解決方案出現,或是第三,在紙上寫下你的待辦事項及要處理的細節,欺騙你的大腦,讓它認為事情已經處理好了,以減輕壓力。


依大腦特性進行相應的對策


心得

本書探討的項目遠遠不僅如此,對於從以大腦為角度來了解為什麼要做這些行為,本書提供了相當良好的說明。雖然絕大部分的章節與概念與一般的自我成長書籍差不多,但是以大腦為基準來說明為本書更增添了不少說服力。

我看這本書的初衷其實本來是想要了解一些記憶增強技巧,沒想到本書側重的面相不在此處,個人是有點失望。不過本書在記憶鍛鍊方面有給我增強了一些新資訊,就是「Dual N-Back」這個科學方法。「Dual N-Back」可以用來鍛鍊工作記憶(短時間記事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其運作方式是透過畫面及聲音,請鍛鍊者指出,當前的畫面及聲音是否與前N個相同。舉例來說,當N=1,序列為ABB時,在第三個B時,鍛鍊者要標示字母相同(與前一個相同);當N=2時,序列為ABA時,在第三個字母A時,鍛鍊者要標示字母相同(與前兩個相同)。N越大,你要記憶的序列就越長,目前手機上也有蠻多APP可以搜尋來鍛鍊使用,當作邊玩遊戲邊鍛鍊。

這個方法是我在讀完本書後,收穫最大且真實有改變的點。如果你對於鍛鍊工作記憶也有興趣的話,非常推薦使用相關的APP來進行鍛鍊!


本書資訊

大腦就是你的超能力


書名:大腦就是你的超能力

作者: 克莉思汀安娜‧史妲格  

原文作者: Christiane Stenger

譯者: 張淑惠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2/06/09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在下面點讚支持我😀

2022年10月15日 星期六

閱讀心得 | 順勢溝通|如何依據對方情緒及特質進行良好溝通


概述

本書是一本關於溝通的書,從作者認定的溝通定義開始,溝通不是要控制或是討好對方,而是要了解對方。除了常見的溝通行為釐清,作者也提供了以對方情緒或是以對方人格特質為基礎的溝通方式。使用對方樂於接受的方式進行溝通,更能達到雙贏的效果。


本書的寫作架構

本書從溝通的定義開始,釐清了一般大眾經常混淆的對話行為。之後從常見的溝通行為開始,說明如何處理這些溝通狀況。主題如下:

  • 控制與討好
  • 對應各種情緒的溝通模式
  • 依據人格特質來進行溝通
  • 常見的互動(「請」、「謝謝」、「道歉」)注意點

作者僅使用自身的經驗為例子來進行說明,但是卻佐以非常詳細的行為探討,即便沒有大量故事,也可以讓讀者輕易進入該情境。加上用字淺顯易懂,讓人可以輕鬆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


本書深刻點

本書對我來說是滿滿的收穫,此處簡略說明分享特別有感觸的三大重點:


控制與討好的行為

在溝通的行為中,控制與討好是相當常見的行為。以下為特點說明:

  • 控制:想要讓對方聽你的,常見的語法有「攻擊對方價值觀」、「一定要講贏對方」以及「強制對方怎麼做」。最常在有上下層級關係的溝通時看見。當你察覺自身有控制行為時,可以以下行為來取代:「攻擊對方價值觀」→「說出事實,勿帶主觀認知」、「一定要講贏對方」→「單純分享自身經驗」、「強制對方怎麼做」→「說出自己的希望,勿強迫」。個人認為中心思想不要將自身的價值觀強加給對方,並且將決定權還給他人。
  • 討好:聽別人的,主要與控制配套出現。常見的行為有「不表態」、「不斷確認對方感受」以及「都是自己的錯」。當察覺自己有討好行為時,可以以以下行為取代:「不表態」→「說出自己的看法」、「不斷確認對方感受」→「適度確認即可」、「都是自己的錯」→「真的有錯誤才道歉」。主要的中心思想就是建立自己與對方是平等的觀念,不需卑微地討好。

控制與討好的行為模式及改善方向


對於情緒的回應

對於各種情緒,也有不同的應對方式如下:

  • 快樂:快樂的情緒大多伴隨熱情與分享,若對方的情緒是快樂並且分享事物的,只需要給予認同或是可以更深一步加深情境,讓雙方都獲益。
  • 憤怒:憤怒的情緒大多源於事情不如預期發展,此時可以等待對方冷靜,再進行對話。理解對方的想法並且協調可能的後續動作。
  • 恐懼:恐懼往往源於內心的不確定性及無限想像,此時需要幫助對方行動起來,將注意力從令人恐懼的想像中移開。
  • 悲傷:悲傷的情緒也許源於對世事的無奈以及想要發洩不滿,此時需要陪伴對方度過,讓對方將情緒發洩出來。

情緒的產生以及回應方式


對於人格特質的說明與回應

此處以DiSC人格特質作為分類,並依據各種人格做出分析,擁有此人格特質的人要如何對應其他人,以及以何種方式對應擁有此種人格特質的人。

  • D(Dominancd)支配:有壓力時易出現,特徵為行動力強及注重結果。擁有此種特質的人,在與別人溝通時,要多笑以及在對話時重複對方的重點,讓對方有受到尊重的感覺。若要溝通的對象為D型人,則要直擊重點以及解決方案。
  • i(Influence)影響:遇見快樂以及有興趣的事物時易出現,特徵為對人熱情以及注重行動。擁有此種特質的人,在與別人溝通時,要避免私領域的話題以及肢體接觸,以減少對方對於過於熱情的人產生的不適感。若要溝通的對象是i型人,則需要給予對方認同,若想要說你想說的事情,也要等對方表達完再說。(與前述的快樂情緒對應類似)
  • S(Steadness)穩定:面對未知和想要加深關係的不熟者時易出現,特徵為重視人際關係、重思考以及溫柔體貼。擁有此種人格在與人溝通時易變為討好式的行為,要改善此部分需要有話直說以及將自己放在與對方平等的地位。若要溝通的對象為S型人,我們需要給予對方認同、安全感以及好的回饋。
  • C(Consciousness)謹慎:在制訂計劃時容易出現,特徵為重內在思考、愛分析。擁有此種特質的人,在與別人溝通時,要讚美對方,放下你的邏輯思考。與此種特質的人溝通時,則要直接討論細節與計畫。

可以發現這些特質並不總是固定不變的,依據不同的情境,同一個人會有不同的特質出現,在溝通時若能考慮到當下的情境,可以更順利的進行溝通。

DiSC人格特質

依DiSC人格特質與人溝通之行為總覽


心得

這本書帶給我真的是收穫滿滿!除了常見的溝通迷思,我認為它也釐清了某些心理方面導致的想法及行為。(像是控制與討好這對好兄弟,若沒有特別去察覺其實是不會去注意到的)

控制與討好這類的行為對我來說比較容易察覺,所以我可以在有意識的情況下去練習及避免。情緒以及人格特質這方面就真的比較難以應對了,因為一般進行對話還是會以無意識的直覺去進行,想要在對話過程中有意識地去察覺對方的狀態並給予易於溝通的回應,對我來說還是比較難的。不過好處就是這些資訊已經有被灌輸到我的大腦了,也許有機會可以慢慢透過有意識的練習來加強。

這一本書個人非常喜歡,它不是基於一些心理技巧,去教你如何討人喜歡或是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本書雖名為溝通,我認為中心思想是教人尊重以及給人方便,十分值得推薦的一本書!


本書資訊




書名:順勢溝通

作者: 張忘形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22/02/24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在下面點讚支持我😀

2022年10月8日 星期六

閱讀心得 | 兒子使用說明書|理解男性腦並教出體貼型的兒子


概述

本書是一本親子教養書,主要是針對兒子的教養,以養出媽媽都會喜愛的男人為目標(依本書作者觀點就是體貼型的男人)。作者從「男性腦」開始說明,為何男孩會有某些女性無法理解的行為,順著「男性腦」的特點去進行教導,將兒子養成連作者都會欣賞的男人。


本書的寫作架構

本書從「男性腦」的特點開始說明,為何男孩會有某些行為。接下來以「生存能力」、「愛」、「行動力」及「體貼能力」等四大方向進行培養說明。

本書通篇是以短文方式呈現,主要是說明作者做了哪些「行為」,這些「行為」影響了兒子的成長,進而向大家推薦作者所進行的「行為」。只要做了這些「行為」就可以將孩子養成連媽媽都欣賞的體貼型男人。

本文架構個人認為極為鬆散,無嚴謹因果關係,比較像是作者個人的育兒經驗分享。


本書深刻點

作者以「男性腦」為角度來說明男孩子的一些行為特點,進一步說明該如何教養兒子。此處僅僅摘錄對我感觸較深及較為認同的部位做個分享。


關於「男性腦」

關於腦的結構,其實男孩女孩差異不大,所謂的「男性腦」是在於面對事情時應對的「選擇」。舉例來說:當你帶小孩進玩具店時,請小孩挑選自己喜愛的玩具,男孩通常會選擇汽車或是機關類的玩具;女孩通常會挑選洋娃娃或是漂亮的物品,這就是因為腦中傾向的選擇不同。

以作者定義的「男性腦」來說,其會傾向於空間認知優先做為選擇(有較好的空間概念),關注重點在於遠方,對於近處易視而不見。其所側重的項目在於解決別人的問題,善於突擊弱點(或是重點),這些都是「男性腦」的特徵。

作者也特別說明了,「男性腦」只是在男孩中較容易出現,並非每個男孩都有「男性腦」的特點,那麼此書就不適用於這些男孩,此書的教養方式僅針對擁有「男性腦」的孩子。


四大能力的培養指導

生存能力的培養方向主要就是「事情要不要做由媽媽決定」。以作者的觀點來說,對兒子而言,媽媽是非常重要的角色,請幫助兒子決定「事情要不要做」。其次,在八歲前可以多對孩子說話以及朗讀故事給孩子聽,當孩子發呆時,是在鞏固知識及記憶,當他發呆時就讓他發呆吧!9~12歲時可以讓孩子多閱讀冒險故事、觀看影片還有多多睡眠,透過睡眠鞏固閱讀及觀看的體驗,進一步讓這些冒險體驗深植在孩子的腦海中。

愛的能量就像容器,是可以儲存起來的,透過每日不斷地儲存愛,讓孩子可以體會到媽媽的愛以及愛別人。要讓孩子能夠儲存愛的能量,媽媽要每日對孩子訴說愛語,對於孩子的問題也要立即回應並且尊重孩子的想法。媽媽也要能夠誠實表現自己的不完美,讓孩子有能夠展現愛的機會。此外還有三大要點:依賴孩子(拜託)、從結論開始說重點(對應男性腦關注重點的特性)以及不對孩子下命令。(可透過「做某事好帥喔」取代「去做事」的命令式對話)

行動力的培養可以從生理及動機行為兩部分進行。要給予孩子充足的營養,才能備足大腦進行行動的需求。主要需要關注的營養素為蛋白質、醣類、膽固醇(好的油脂)、維生素。此外還需要充足的睡眠,以上能量備齊了,才能夠維持行動能量上的基本需求。在激發動機方面,則是要放任孩子的「好奇心」,對於孩子的詢問要予以回應並且可以透過反問的方式讓孩子思考。例如當孩子詢問車子為什麼會動時,請不要回應「那些與你無關」或是「你不需要知道這些」等等的回應,可以說出自己的想法「可能是因為它有輪子喔」之類的回答並反問孩子「那你覺得為什麼呢?」,讓孩子能夠探索更多。

除此之外,還要尊重孩子自己做事情的步調,並鼓勵孩子不要害怕失敗。在此方面可以在孩子面前展露你的失敗,以行動告訴孩子失敗沒什麼關係。此外,不要去提醒孩子過去的失敗行為。

要養成體貼的心需要進行同理心對話。在詢問問題方面可以以「怎麼了?」取代「為什麼?」。日常生活中要伴隨柔和的表情以及態度進行對話,透過媽媽的行為去影響孩子。富含同理心的對話有以下幾個重點:稱讚做的好的地方、看見孩子的辛苦並表達、感謝孩子的付出、說出自己看到並且感受到的事物、依賴孩子(「男性腦」善於幫助別人解決問題)、傾吐媽媽的苦處及為難。


「男性腦」特徵及培育方式


心得

本書主要以作者自己的孩子作為舉例,個人認為有些太過於主觀認定。作者僅僅以自己教導出一個溫柔體貼的兒子,便認為此法適用於所有「男性腦」的孩子。且個人感覺書中充滿了許多刻板印象,像是男生就是喜歡解決問題,女生就是只關注近處,喜愛亮晶晶的東西。個人覺得說服力不強,比較像是分享「自己」的育兒經驗及成果。

說句實話,在閱讀本書時,本人是相當傻眼的,因為其與我的認知相差太大,基本上是一邊吐槽一邊看。在閱讀時,從行文中可以發現作者可能是一位溫柔的女性,在文字的字裡行間處處有著體貼的痕跡。本書對我幫助最大的部份應該是讓我理解孩子發呆是在鞏固知識(?),這個觀點讓我心裡較為好過,它把「兒子不理我」變成「兒子是在鞏固知識」。

總結一下,如果是以看故事的角度來看這本書還不錯,不需要太認真,可以細細品味作者的溫柔行文,且文中的某些方法確實還不錯。如果是想要學習更有系統地教養孩子的方法的話,個人比較推薦「STEP高效能父母學」這本書。


本書資訊


兒子使用說明書


書名:兒子使用說明書

作者: 黑川伊保子  

譯者: 蘇楓雅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2/04/26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在下面點讚支持我😀

2022年9月30日 星期五

閱讀心得 | 工作焦慮|幫助團隊成員減輕工作焦慮


概述

本書是一本較適合團隊領導人閱讀的書籍,本書側重的點在於如何幫助團隊成員打造安全的工作環境,減少工作焦慮的產生。從一般職場可能出現工作焦慮的境況開始剖析,接著帶入解決這些境況的情境及方法,縱使不是作為團隊領導人的角色也能從本書中獲得一些啟發。


本書的寫作架構

本書從職場焦慮問題開始談起,當前的職場焦慮問題已經越趨嚴重,對職員的身心健康已經造成嚴重影響,進一步說明團隊領導人該如何幫助團隊人員減輕工作焦慮的問題。

本書從不確定性、工作量超載、規劃未來方向、控制完美主義、表達意見、接納邊緣化成員、建立社交連結、感恩員工等八大主題進行探討。每一章節均附有簡短的小故事來佐證論點,我讀起來的感覺是內容涵蓋範圍很廣但是不細緻,只能提供大方向操作,但是細節方面還需讀者自己多加琢磨。


本書深刻點

嚴重的工作焦慮已經可以被診斷為「心理疾病」的程度了,本書探討的處理情境及因應的方法眾多,個人讀來有種無所適從之感,因此在此部分有以個人觀點做個整理簡化。

作者依據研究結果做出一個結論,要幫助員工中從工作焦慮的困境中恢復,有兩項大重點,其一為讓員工獲得「掌控權」(無論在何種情況均有某種程度的自主權),其二為「社群支持」。後續提出的改善方案也是由此兩點延伸出來。


幫助團隊成員獲得「掌控權」(實務)

這部分我將其精簡為四個主題:減少團隊成員不確定性、提供團隊成員適當的工作量、協助團隊成員規劃未來方向以及表達意見來進行分享。


減少團隊成員不確定性主要的工作就是給予團隊成員確定的目標。身為團隊領導人可以為團隊成員的工作任務排定優先順序、專注在可以控制的項目上。行動方面也是先求有再求好,讓團隊成員有可以依循的原則可以減少團隊成員的不確定感以及透過產出提昇團隊成員的自信心。


提供團隊成員適當的工作量主要就是透過溝通,了解團隊成員難點,並協調工作量。書中有特別提出,有部分團隊領導人會將工作量超載的問題當作是團隊成員能力不足或是將壓力當作激勵團隊成員的工具。這些想法可能會導致團隊成員的工作焦慮增加,因此要降低團隊成員工作焦慮的話,請避免這些想法。要處理工作量超載造成的工作焦慮,可以從以下方向入手:

  1. 與團隊成員進行溝通後,協助團隊成員制定適合的工作目標,以及安排優先順序。(這部分與減少團隊成員不確定性有所重疊。)
  2. 定時監督團隊成員進度,以利察覺團隊成員是否在達成工作目標上有困難。若發現有狀況,可以透過平衡團隊成員工作量以及輪替工作等方法來給予協助。

協助團隊成員規劃未來方向的主要工作為引導團隊成員發展對公司有益的技能。可以透過以下方法來實施:

  • 依據實際工作需求以團隊成員的個人意願讓團隊成員選擇願意發展的方向。
  • 設計技能術以及升級門檻,讓團隊成員有目標可依從。
  • 對於新人建議以指導的方式進行,有經驗的團隊成員則給予其自由發展的空間。

表達意見的主要工作就是打造安全的職場發言環境讓團隊成員可以暢所欲言。在個人方面可進行一對一溝通;在團體方面則可以定期進行開會並且明定開會的規則、流程以及後續行動。當團隊成員說出問題後,確認其為真實的問題,而非情緒性的發言,身為團隊領導人也要立即給予協助,團隊成員方面可能也需要互相退讓及妥協,產出團隊成員都能接受的結果。


幫助團隊成員獲得「社群支持」(感情)

這部分主要由建立社交連結以及感恩團隊成員兩個主題構成。

建立社交連結的主要工作就是提升團隊成員的參與感,可由以下兩個方法進行:

  • 找出團隊成員與團隊的共同價值觀,提升團隊成員對團隊的認同感。
  • 增加與團隊成員的交流並認可團隊成員。

感恩團隊成員的主要工作就是團隊成員有好表現必稱讚。透過感恩可以協助團隊成員建立信心以及幫助團隊成員正面思考。主要執行方式如下:

  • 稱讚必須明確、具體、真誠,讓團隊成員知曉他的什麼工作做得很棒。
  • 除了口頭稱讚外,還以給予符合表現的獎勵。
  • 在事件發生的當下要立即表示,以強化團隊成員的行為。

減輕員工工作焦慮的大方向


心得

以減輕工作焦慮這個主題來說,將團隊領導人協助的情境拿掉,其實本質上與自我成長、培養心理韌性等等主題蠻近似的。將團隊領導人協助的情境拿回,又會與教養孩子的部分有共通點。所以是不是可以認為,這些處事方式其實背後的精神都是一致的呢?感覺目前讀過商業書讀來讀去主題差異都不大,或許可以切換主題來閱讀。

以本書來說我認為範圍廣而不深刻,其中富含的小故事也過於精簡,缺少深入其境之感。以範圍廣但不深刻的角度來說,其實已經看過很多本類似的書了,像是「極度韌性」、「大局思維」等等。這類書內容好像是包山包海,但我認為這反而形成了書籍的缺點—讓人選擇困難(選擇太多反而難以決定),過多的內容讓書本的方法反而難以執行。真正讓我有執行力的書本反而是重點單調重複的,雖然看起來內容很單一,但是卻意外的讓人容易執行並堅持。


本書資訊


工作焦慮


書名:工作焦慮

作者: 艾德里安・高斯蒂克、切斯特・艾爾頓  

原文作者: Adrian Gostick、Chester Elton

譯者:曾琳之

出版社:高寶  

出版日期:2022年3月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在下面點讚支持我😀

2022年9月24日 星期六

閱讀心得 | 極度韌性|培養面對挫折的心態

 

概述

本書是一本關於心理韌性的書籍,從定義開始,說明心理韌性可以帶給讀者的好處、如何培養心理韌性的方法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包含18種不同面向的練習,讓讀者可以從心態面、方法面來逐步培養出心理韌性。


本書的寫作架構

本書分為三大部分,從培養心理韌性可以帶來的好處開始說明,接著從各個面向來說明如何去鍛鍊心理韌性,大致上的面向包含如下:管理情緒、培養心理復原力、培養延遲享樂的能力以及建立自信心。(此處為我大致整理過後的分類,原書中還分得更細)最後則以心理韌性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以及如何練習作為總結。基本上書是屬於偏向說理、實際應用面的書籍,說故事的環節較少。

本書中還包含了18項培養心理韌性可用的練習讓讀者可以依據自身需求來選擇練習,進而培養自己的心理韌性。


本書深刻點

本書將心理韌性以及一些相關的類似名詞定義加以釐清,讓讀者對於心理韌性的定義更加明確。對於如何鍛鍊心理韌性也提供了諸多方法,看完書可以發現,這些培養方法或多或少都有重複點,個人將其重新整理過後分享如下。


名詞定義

作者對於一些與心理韌性類似的名詞有特地說明定義,這邊整理如下:

  • 心理韌性:是一種心態,這種心態讓人勇於面對困境,視挫折為成長的機會,並且有足夠的堅毅力能夠在逆境中堅持下去。(個人認為這蠻像成長型心態的)
  • 心理復原力:是一種能力,讓人在遭遇意外時可以重振旗鼓的能力。
  • 恆毅力:是一種能力,讓人可以堅持到底的能力。
  • 延遲享樂:為了遠大目標,抵抗當下誘惑。
  • 意志力:就是自制力,也就是延遲享樂的能力。是一種會耗盡的能力,可靠休息或飲食恢復。
  • 自律:與意志力不同,透過習慣來養成的抵抗誘惑的能力。

雖然作者定義了這麼多的行為名詞,個人認為重點就是心理韌性是一種心態,要培養出這種心態需要心理復原力、延遲享樂(抵抗誘惑)的能力以及情緒管理和心態建立。


培養心理韌性-情緒管理

情緒管理的首要之務就是自我覺察自身的情緒,當負面情緒或是自我批判出現時,試著去捕捉它,並進一步思考,這些情緒的來源為何,是否合理,更進一步去進行管理。

舉我最近碰到的事情來說,因為被先生傳染了感冒,婆婆第一句話就是「你睡覺時是不是沒戴口罩?」,這種類似責備的話語實在是很傷人心,我當下是有些錯愕(負面情緒因此而生)。但是想想,這種話與其實並不合理,首先,「睡覺戴口罩就真的不會傳染了嗎?」這只是基於婆婆個人的假設就將其當成事實來說嘴,其合理性並不高;其次,感冒後好好照護就好了,已發生的事情無法改變,重要的是後續的處理。因此這種情緒算是一下就處理好了。但是鑽牛角尖的人可能會認為:「一定是我睡覺時沒戴口罩才會感冒」,進而開始責備自己,認為是自己的鍋。

多做做情緒管理的練習,就可以讓自己生活更開心。除此之外,作者建議可以每日冥想五分鐘,幫助排除負面情緒。


培養心理韌性-心理復原力

培養心理復原能力主要是修正對於失敗或挫折的看法。失敗只是結果,不要與個人的表現作連結。失敗並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告知你努力的方向,這是成功路上的一塊踏腳石。更重要的是將注意力轉移至解決方案,為之後的成功鋪路。這也是我常常拿來教小孩的,「做錯(失敗)沒關係,下次修正就好。」

比起失敗更糟糕的是害怕失敗而不敢踏出第一步。失敗與挫折真的非常常見,目前個人對其的看法是「只是沒有找到適合的處理方式,繼續找、繼續嘗試就是了。」


培養心理韌性-延遲享樂(自律習慣)

培養延遲享樂的能力(自律習慣)主要是透過重複的行為,讓大腦重建自制力、努力與收穫的關聯。

主要培養方式為:找出最重要的事情(遠大目標)以及其為何重要(確認),以此目標開始制定行動計畫並對其做切割(分成多個小目標),最後是面對誘惑的替代方案以及成功抗拒誘惑的獎勵。

以我最近遇到的情況來舉例(雖然遇到的只是小誘惑,算是抵抗舊習慣的例子),上周剛讀完「心態致富」這本書,想要來好好節儉一下,因此在遇到浪費相關的情況我會特別留意。我每天都會透過書寫的方式來背英文單字,一天使用一頁活頁筆記紙,縱使有剩餘的部分也是直接換張紙,因為剩餘的部分寫不了一天(有浪費情況產生,目標大方向就是節儉)。因此在最近要拿取新的活頁紙時,發現這部分可以來省一下,因此在接下來的日子我都儘量使用寫過的活頁紙,以把紙填滿為目標來進行。(制定行動計畫,抵抗整齊書寫的誘惑)經過了一周,發現本來過兩天就要更換的紙,讓我多寫了快兩周。讓我省下不少紙,感覺還蠻不賴的,以後也會以此方向進行。(達成書寫練習的節儉,獲得節省兩周用紙以及覺得自己做到了了精神獎勵)

除此之外,抑制想要亂買東西的慾望我認為也是達成節儉與抵抗誘惑的體現,這項能力真的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用。


培養心理韌性-心態建立

想要擁有心理韌性的心態,最重要的建立自信心,自信心夠了才能有足夠的底氣面對一切。可透過達成小目標與肯定自我來慢慢建立自信心。除此之外,習慣去脫離舒適圈(迎向未知挑戰)也有助於心態建立。

肯定自我需要練習,可以以每天達到的事項來進行,以我來說,每日學習英文、閱讀以及運動都是我肯定自己的點,只要對於自己來說有成長就值得肯定,千萬不要被「那沒什麼」的心態所帶歪,我認為自我肯定不管是在心理或是健康的心態建立都有很大的幫助。

培養心理韌性


心得

這本書我認為和先前讀過的「意志鍛鍊」不管是在主題或是在方法上都蠻類似的,其中「意志鍛鍊」多了作者在海豹部隊經歷的說故事環節佐證,讀起來沉浸感更高。

本書較為特別之處是整理出可每日練習的18項練習。但是個人認為這些練習過於零散且要耗費蠻多時間的,且個人評估實行上難度較高(與「正向專注力」提供的方法相比),因此也沒有加以練習的打算。如果你是完全沒有心理韌性鍛鍊法門的讀者,我認為這是本相當不錯的入門書,內容涵蓋了定義釐清以及多種面向的練習方法供君挑選。

此外我要另外推薦先前讀過的「正向專注力」這本書,這本書介紹的方法簡單易達成,相較於本書的18項練習來說更加容易操作,其操作項目也包含了自我肯定、大小目標的設定及達成。習慣養成方面則更推薦「彈性習慣」這本書介紹的方法。

基本上這兩本書讀完後,它們所提供的方法我目前仍在實行(已持續3個月以上),是本人確實執行過可以持續實行下去的方法。讀了這些自我成長的書,我認為方法不求多求精,但求簡單,簡單的操作真的可以讓人容易堅持下去,更有助於自我成長,我認為這也是「慢慢來更快」的一種實際體現。


本書資訊

極度韌性


書名:極度韌性

作者: 戴蒙.札哈里斯

原文作者: Damon Zahariades

譯者:許家瑜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22年4月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在下面點讚支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