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30日 星期五

今日閱讀心得 | 最致命的敵人:人類與殺手級傳染病的戰爭(4)

今日閱讀的內容主要是說明傳染病的傳染途徑以及疫苗,對我來說最大的收穫就是了解要推出一個新的疫苗背後要付出的代價有多大,也讓我理解了為何疫苗的發展不如製藥。

首先先來整理一下傳染病的傳播概念,作者主要有提出以下四項:

  1. 蝙蝠:病毒儲藏庫的概念,病毒可以在這裡好好存活,是維持自身存續的地方。病毒儲藏庫可以是動物、植物、水域…等等,它們會在此處好好活著,等待傳染時機的到來。
  2. 蚊子:病媒的概念,主要是攜帶以及傳播病原體至另一宿主的節肢動物。牠們可以躲藏到船上、飛機上等地以進行遠距離的傳播且難以被人發現。
  3. 肺:是最可怕的傳染途徑,只要進行呼吸就可以進行傳染的空氣傳播,也是最易造成大流行且最危險的傳播方式。
  4. 性行為:透過體液交換來進行傳播,最令人傷腦筋的一點是病患通常會隱瞞資訊,因此通常難以調查。
第三項空氣傳播是最需要注意的傳播方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疾病就是流感。作者將流感分為以下兩種:
  1. 大流行流感:來自於新病毒的突變,將疾病的傳播方式由動物傳向人,且人與人將可互相傳播。
  2. 季節性流感:通常來自於大流行流感的病毒株遺留,恐怖的點在於在發病前就有傳染力。
以上為傳染的部分,接下來是疫苗方面的資訊。

疫苗接種之父簡納讓病人接觸牛痘,以對天花產生免疫力,之後此類作法皆被統稱為疫苗接種。
疫苗的出現讓百日咳、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破傷風、小兒麻痺、白喉以及天花的病例數大幅下降,甚至可以低至0。

既然疫苗那麼好,為人類避免了大量疾病,那麼是甚麼原因讓疫苗產業止步不前呢?
原因是反對疫苗的群眾以及經濟誘因。反對疫苗的群眾通常會提出接種疫苗會產生副作用,例如自閉症之類的(但是實際上並有沒確切證據證明兩者的關聯);而經濟誘因的部分就要從疫苗的目的以及其自研發至可接種的程序說起。

疫苗主要的目的幾乎都是「預防」,而非治療,這會讓人有一種僥倖想法,疫苗並不是必需的,「當危險接近時,再來預防就好了」,因此疫苗的需求並不穩定且難以預估。以商業面來說,誰會想要去研發一項不知道有沒有人要使用的商品呢?何況這項商品需要投入大量資源。

其二,疫苗幾乎都是生物製劑,相較於化學製劑(藥品,可遵循一定流程製出)較難以控制及研發,因此成本極高。作者利用製造汽車來比喻化學製劑,種一棵植物來比喻生物製劑,可以想見,只要依循一定的步驟,就可以將汽車製造出來,但是依循一樣的步驟卻不一定能將植物養得一樣好。

可以發現,疫苗本來就比較難研發了,且疫苗要上市可供使用要如同藥品一般,通過一系列的實驗:內部實驗、動物實驗、以及第三期的臨床實驗。臨床實驗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安全性測試,第二階段為不同劑量的安全以及有效性測試,第三階段則為以大基數人群測試有效性,人群可能是孩童、青少年、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免疫缺陷者以及孕婦。

臨床實驗為雙盲測試,也就是受試者以及測試者皆不知道哪位受試者使用的是真的疫苗,哪位受試者使用的是安慰劑,只有在測試結束後才會將資訊解封。這少說需要十年以及十億美金的投資,且在此期間要耗費大量資源且無任何收益,更重要的一點是,它不一定會成功。

因此可以理解,為何就商業面來說,疫苗的研發會遭遇困難,付出卻未必有收穫,即便成功,民眾也未必會買單。

最後作者有提到關於流感疫苗的觀點,流感疫苗是效果最差的疫苗之一且是唯一一種每年必須更改的疫苗。專家透過預測來推出疫苗,預測不準也是常有的事。那麼到底該不該施打流感疫苗呢?作者給出的建議是,就算其只有30%或60%的保護力,也好過0%的保護力。

2023年6月28日 星期三

今日閱讀心得 | 最致命的敵人:人類與殺手級傳染病的戰爭(3)

今天閱讀的部分作者主要是陳述傳染病是會造成重大傷亡的災難,但是相較於天災卻比較不容易得到關注。我想原因是在於天災來勢洶洶且破壞力明顯,因此會較引人注目,就像交通意外每年的傷亡人數很多,但是相較於突然來襲的颱風,關注度也相對低了許多。(這的確是蠻奇怪的一點)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本書後續會著重的點以及一些傳染病的基本概念,將其整理如下:

相較於天災造成的災害,其特點為短時間、區域性以及較易復原(未受災區域可給予支援),疾病大流行帶來的後可能是長時間、全球,以及對商業、社會都有極大影響且較難復原。(此部分的原因在於全球性的流行中,大家都處於危險之中,無法提供多餘的額外支援,且相關供應廠商若是身處災區,那就更糟糕了,連醫療物資都無法提供出來。)

要應對疾病大流行造成的災害,書中提出了危機應對計畫的概念(當然,要考慮的點相當多,只能提出以下四大重點協助處理,本書後續也會對這四點加強說明。)

  • 關注可能引起致命大流行的微生物(病原體),此處要著重的有兩類,其一為流感類病毒,特點是經由呼吸道傳染,短時間就可以引起廣範圍的散佈;其二為抗藥性微生物,此類微生物會逐步增加,因為其擁有抗藥性,人類一時之間應該也束手無策(可以回想到抗生素發明之前的年代經歷。)
  • 防止高衝擊性的區域性爆發,例如MERS、SARS…等病毒。
  • 防止利用微生物刻意危害他人或是科學家強化過的微生物意外外洩。此處有個專有名詞叫做「高關切雙重用途研究」,主要用意在保存微生物帶給我們的好處以及降低微生物可能帶給我們的風險,但若是意外洩漏的話,有可能帶給人們意想不到的災害。
  • 防治具有持續影響力的地方病,例如瘧疾、肺結核、腹瀉、愛滋病等等,雖然都是已知的疾病,但在許多資源不足的國家,這些疾病的影響力仍然巨大。

接下來是微生物的定位及歷史說明,作者使用人來比喻微生物,以人來說,你每天可能都會遇見好人(對你有幫助的人)、路人或是壞人(對你造成傷害的人)。微生物也是如此,對你來說,大部分的微生物都是路人,少部分微生物是好人,是維持生命所必需的,而特別要關注的就是對你可能造成損傷的壞人微生物,也就是病原體。作者也提及不必因為門把上含有大量細菌而過度恐慌,因為大部分的微生物對人類來說都只是「路人」。

微生物的生存時長遠比人類的歷史長遠許久,且演化速率(適應性)更是遠超人類。因此要與其比命長是根本比不過的,只能小心應對。

病毒通常會尋找宿主,並藉由宿主的細胞大量製造更多病毒,有些病毒專攻人類、有些專攻動物、有些是人畜共通、有些則是專攻某種器官,種類相當多樣。某些時候,病毒的傷害性不強,但是人類過強的免疫力,會過度反應而引發細胞介素風暴(我認為就是常聽見的免疫風暴),造成呼吸道阻塞,器官停擺,甚至死亡。(看樣子免疫力反應太強也不是一件好事。)

要預防人類的疾病,作者提倡「健康一體」這個概念,也就是了解人類和動物的健康,才能預防人的疾病。畢竟病毒是會變異的,我們無法預估動物身上的疾病何時可以傳染到人類身上,從只傳動物變為人畜共通。

公衛科學面臨的挑戰及難題有以下四點:

  • 政治不安定因素,公衛是需要合作的。作者以天花作為例子,因為美國與俄羅斯都有想要滅絕天花的決心,天花才真正被消滅了。某些政治體系甚至不支持施打疫苗,讓某些可能可以透過疫苗消滅的病毒仍可以持續生存。
  • 人口激增,畜牧養殖數量的大量增加,以及不佳的衛生條件,都有可能造成微生物的變異。
  • 全球旅遊及貿易的發展,讓地球無遠弗屆,病毒可以快速傳播。
  • 全球氣候的變遷也有可能對病毒產生變異。

今天的閱讀內容給了我許多公共衛生的新概念以及為何有些現有的傳染病難以滅絕,微生物的歷史也讓我眼界大開(作者其實是從地球沒有任何生命時開始說起),主要的收穫點就是不必那麼害怕微生物,因為大部分的微生物都只是「路人」。

這讓我反思,常常看到新聞上說著,某某地方細菌很多(像是門把、沖水馬桶的握把…等等),卻沒有說明那些細菌是有害的,這本書提醒了我,真正要關注的應該是「有害的」細菌。當然,為了以防萬一,記得時還是可以清理一番,但也不用因此過度緊張。

2023年6月26日 星期一

今日閱讀心得 | 最致命的敵人:人類與殺手級傳染病的戰爭(2)

今天閱讀的部分主要是說明流行病學以及公共衛生領域所要做的事情,還有毒性休克症候群的故事。

流行病學主要要做的事情就是研究各個族群的疾病,其主要的目的是預防發生在人類及動物身上的病(個人認為是由細菌、病毒及微生物所造成的疾病)。主要使用的手段就是觀察,透過觀察病人的共通性或是與正常人的差異性,找出可能造成疾病的原因並加以阻斷,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

公共衛生主要是要增進特定社群健康所採取的措施,這個特定社群可以是某個小鎮、區域或是整個地球。公共衛生主要有三條主要原則:

  1. 答案存在某處,需要尋找。
  2. 了解真相,透過「想要了解」真相的動機,一步一步接近真相。
  3. 要協同合作才能達成這個目標。
簡單來說,要能夠確實了解真相需要專家以及群眾的努力。期望可以在情節細微時就截斷傳染途徑,讓可能發生的傳染病不要爆發出來。公共衛生的主要目標就是「用好死代替惡死」,好死指的就是壽終正寢,惡死就是指年紀輕輕卻遭受傳染病危害而死去。要如何達到?首要目標就是預防(與流行病學相同),其次即便無法預防,也要將死亡及長期失能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在預防的部分,有幾個方向可以著手,例如:環境衛生(乾淨的水、食物以及排泄物清理系統)、疫苗接種、抗感染藥、病媒(蚊子、蜱蟲、蒼蠅)控制、教育、大眾傳播以及隔離檢疫。

其實讀到這裡,發現流行病學與公共衛生相當類似,流行病學的發現,可以助長公共衛生的成長。也不用太多做區隔,反正二者最終目的就是讓人類不要過於遭受傳染病所侵擾,造成不幸的後果。

接下來讀到的案例是毒性休克症候群。
先來個前提說明,這個病名是在西元1978年由丹佛市的小兒傳染科主任陶德所命名,主要是說明金黃色葡萄球菌會產生B型腸毒素,這種毒素會導致毒性休克症候群。

接下來探索真相的故事正式開始,在西元1980年春天,毒性休克症候群在多數月經期的女性間被發現,而這些女性大多是使用衛生棉條的女性,透過發病以及不發病女性的對照,使用衛生棉條的女性,發病的可能性高出許多。

而當時「信任」牌衛生棉條是市場主流,因此可以發現使用「信任」牌衛生棉條的發病比率更高,但在「信任」牌衛生棉條下架後,毒性休克症候群仍持續發生。透過一連串的調查及實驗最終發現,該病與衛生棉條的液體容量(吸附性)關聯較高,而與品牌關聯較低(當然,後續有專家持續實驗,「信任」牌衛生棉條的活性表面劑,相較其他廠牌更易讓毒性釋出,但其並非主因。)

主因是,高吸附性的衛生棉條,在陰道內會增加氧的釋放量,也就是經血+棉條吸附會產生氧氣。金黃色葡萄球菌+氧氣會進一步產生毒素,毒素經由陰道黏膜吸附,直接進入血液循環,之後引起了毒性休克症候群。

在這之後,衛生棉條公司將棉條的液體容量降低後,就可以降低毒性休克症候群的機率。

其實讀到這裡我是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以前一直認為毒性休克症候群是因為金黃色葡萄球菌過度繁殖,原來是因為棉條的吸附性材質會產生氧氣,氧氣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共同運作產生了毒性。文中也有提到,勤換棉條並不能避免毒性休克症候群,勤換棉條只會讓氧氣釋出更多,更容易引發毒性休克症候群。老實說,這與廠商宣導的情況並不相同。但我個人是會比較相信該作者說的,且衛生棉條並不是經期來的唯一選擇,還是使用傳統的衛生棉比較安全。

2023年6月24日 星期六

今日閱讀心得 | 最致命的敵人:人類與殺手級傳染病的戰爭(1)

今天開始閱讀《最致命的敵人:人類與殺手級傳染病的戰爭》這本書,是從公共資訊圖書館借閱的。作者是美國流行病學專家麥克.歐斯特宏(網路看到的翻譯名為麥克.歐斯特荷姆(Michael Osterholm)),希望可以更了解一些傳染病的概念以及起源。

序及引言的部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提及新冠肺炎剛爆發時,中國採取的隔離政策所產生的影響。當時中國負責供應大量醫療器材(針筒、針頭…等等)的地方,因為隔離而無法生產以及運送,這讓其他國家所需資源的供應短缺,因而對疫情產生了更嚴重的影響。

這部分是我之前沒有思考過的,將醫療器具的供應都集中在一個地方,當該地發生問題時,會產生重大影響。因此為了避免再次發生同樣的影響,作者提出可以採取多樣化的策略,將雞蛋放置在不同的籃子中,以確保這種緊急物資在需要時較不容易短缺。

目前剛讀完作者對於愛滋病(AIDS,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的說明,作者以故事性的敘事說明愛滋病是如何被發現的,本來應該是很沉悶的故事,但是作者的敘事手法卻讓人讀起來非常順暢,且相當容易理解。

大概的故事是這樣的:在1980~1981年時,有5人感染了肺囊蟲肺炎,這種疾病容易出現在免疫系統受損的人身上。但在當時,感染的人都是年輕且健康的的同性戀男子。這就相當令人費解了,為何身體健康的人會罹患此種疾病呢?

到1981年底,在男同性戀中,已有270嚴重免疫缺乏的例子,再一年,估計有此類病症的人已達數萬,傳播率相當驚人。接著,非同性戀者,但接受輸血的患者也出現了這種疾病,因此專家們將其定調為「存在血源中,且未知的病毒」,1982年9月首次使用「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為其命名。

1983年,確認愛滋病由一種反轉錄病毒所引起,1984年確認其元凶為反轉錄病毒HTLV-III,1986年正式將該種病原命名為「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其來源有可能源自於非洲叢林,在猴子或猩猩間傳播,之後才跨越到人類族群。人類可能因為數量增多,逐步侵占猴子或猩猩的領地,並且因為屠戮行為沾染了大量的、含有病毒的血液因而被傳染。

其實個人以前也有聽過愛滋病的來源是非洲猩猩,但卻想不通為何會傳染到人類身上,作者給的這個推測還蠻合理的,在捕獵的過程中只要產生傷口且沾染上血液,就有可能會被感染。一些在其他動物身上的疾病可能可以在動物上相安無事,但是到人類身上就會變成一場災難。我覺得這個章節相當精采,期待作者後續對於其他傳染病的解說。

2023年6月21日 星期三

今日閱讀心得 | 甜甜圈經濟學 (9)結語

《甜甜圈經濟學》的最後一個章節是結語,為整本書做一個簡單的總結,說明了可以以本書提出的七個大方向(也就是前面七章的內容)作為基點展開思維,來考量該如何去設計新的制度讓我們可以在平衡人權以及地球生態的條件下,讓每個人過得更好。

讀完整本書,個人覺得這本書帶給我的收穫還挺大的,它讓我知道了為何當前的經濟架構是如何形成的,為何單單只依靠GDP就可以評估經濟成長?而經濟的目的又是如何從「讓人類過更好的生活」變為探索「經濟為何會這樣演變?」

對我啟發最大的一點就是從「有目標的經濟」,變為「只提升GDP的經濟」中的轉變。我認為這對整個國家、社會、企業以及人民的影響都非常大。這讓關注的焦點由「生活情況」變為「只要經濟提升,什麼都好」。也無怪乎雖然經濟提升了,但是生活卻過得越來越差,因為缺少了合適的分配制度。

本書我認為有些美中不足的點是在探討再生經濟時,只有評估成果,也就是依靠太陽能、風力等等可循環資源發電時,只有考量到這可以減少空氣汙染且可以永續等等益處。卻沒有探討在製造太陽能電場或是風電場時,可能產生的污染以及廢棄物。且這些設備應該是有年限的,在可持續的年限間所省下的汙染,加上製造時產生的汙染,對比傳統的發電方法是否真真正正的可以減少汙染?我認為這也是一個需要探討的問題。

並不是結果是符合永續就是好,在生產過程中,所製造的汙染也必須要有改善,才是真正的對地球生態有幫助。不過本書所描述的也不過只是一個關於未來的很棒的願景,如何能夠達到是一個問題,如何能夠不淪為資本炒作的題材也是一個問題,重要的是,希望未來發展的方向是真正對地球以及人民福祉有幫助的。

2023年6月19日 星期一

今日閱讀心得 | 甜甜圈經濟學 (8)成長隨緣

《甜甜圈經濟學》第七章「成長隨緣」主要是在探討經濟成長的問題。經濟是否有可能永無止盡地持續成長呢?若是不能,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

首先是經濟永無止盡成長的問題,以當前的經濟評估標準GDP來說,作者認為經濟是不可能永遠的持續成長下去。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若是經濟每年可以成長10%,那麼過了七年,就會翻倍成長,畫出一條指數的曲線。這實在是令人難以相信,GDP可以如此成長下去。

因此作者認為,經濟曲線會是一條S形曲線,在成長準備期呈現平緩,高速成長期近乎直線上升,成熟期則又會趨緩。步調可能會是美國經濟學家華爾特.惠特曼.羅托斯所描述的經濟成長階段,以航行做為比喻,該成長階段是這樣子的:

  1. 傳統社會,此時主流產業會是農業以及手工。
  2. 起飛準備階段,此時經濟建設與社會福利開始興起,個人以及企業也開始逐漸發展。
  3. 起飛,此時產業機械化以及商業化,開始進入高速成長階段。
  4. 成熟發展階段,持續繁榮發展。
  5. 高額群眾消費階段,家戶開始有資本可以購買長期的設備,例如電冰箱、電視、汽車以及廚具…等等。
可以看到在第五階段,也就是「高額群眾消費階段」就停止了,對應到先前說明的經濟成長曲線,會是指數型的成長。若要持續維持GDP成長而不耗費過多的能源與水資源,這些資源需要與GDP撇除關係,以減少耗損。(也就是先前提到的創造再生的概念)

那麼我們要做的事情就很清楚了,我們必須在經濟(GDP)沒有成長的情況下,也能夠照顧到生態保育。(這些資源已經與GDP撇除關係了,因此無論GDP如何,這部分都可以有所成長。)所以作者認為,在第五階段後,應該還有以下兩個階段待設計處理:
  1. 著陸準備,主要為改良當前的經濟設計,學會在沒有GDP成長的情況下仍能促進世界繁榮。
  2. 抵達終點,所有人都可以進入甜甜圈經濟學的共榮圈。
原始的經濟成長階段是沒有終點的,呈現的是指數型的成長,因此飛機會一直在空中飛行,改為作者提出的S型成長曲線,則可以對應到甜甜圈共榮圈的終點。

要達到這個目的的重點在於「如何設計」?作者在此處有提出一些相關建議:
  • 金融:從可以透過錢滾錢的投機操作改為將錢投資給再生經濟。
  • 政治:將公共投資的目標設定為有利於全體的目標,例如優質學校以及大眾運輸;減少稅收的漏洞,減少企業或個人的避稅方法;將從收入課稅改為對總資產或奢侈品課稅。(此處個人有個疑惑,這樣是不是變相處罰節儉的人?或是為未來打算的人?)
  • 社會:減少物質對人的誘惑(例如限制廣告),提倡提升心靈豐富以及滿足感。

說實話,讀到這一章個人是覺得有些割裂感,因為前述的章節都是在說明舊經濟該如何迎向新經濟,這一章主要描述的,都是基於「舊經濟」來說明的,因此不知道個人理解是否正確。但是從正面來想,此處正是一個銜接新舊經濟的轉折點。

我認為在甜甜圈經濟中,「國家」扮演了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透過國家的政策推廣,來影響企業、個人以及社會,我認為會是相當重要的一環。這部分就要看政府是否有心關注人民的生活,還是會像從前一樣,只關注舊經濟(GDP)的成長了。

2023年6月17日 星期六

今日閱讀心得 | 甜甜圈經濟學 (7)創造再生

《甜甜圈經濟學》第六章「創造再生」,主要描述舊經濟對環境生態的看法以及新經濟的做法,主要的論點就是我們應該要設計出好的再生循環經濟,而不是牽強的只依靠觀察就將經濟與污染的關係下定論。

在舊經濟中,透過觀察得出的經濟與汙染的關係稱為「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它的內容是這樣的:透過觀察GDP與水汙染的關係,可以發現當GDP(經濟)上漲時,污染會跟著上漲,但是當GDP持續上漲時,污染會漸漸趨於平緩,最終反轉下降。

由此關係,可以得出結論:只要經濟不斷成長,汙染最終會下降,持續的經濟成長對環境是有所助益的。作者提出,這個觀察及結論只有考慮到水汙染,並未考慮到其他對於地球生態的傷害,例如溫室氣體增加、生物多樣性喪失、土壤惡化以及森林濫伐。且即便環境庫茲涅茨的曲線是真的,地球以及人類真的能夠耗費資源直至狀態反轉嗎?會不會再反轉前就已經將資源耗盡了呢?

且經濟學家詹姆斯.博伊斯及馬里安諾.托拉斯透過調查發現:許多低收入國家,環境品質高、收入分配較公正、識字率高且公民權以及政治權受到尊重。低收入國家有此表現,可以證明環境與經濟發展無關。我們要做的不是提升經濟,而是設計新的再生經濟。

舊的經濟在工業上的情況如下:

(原料)→開採→製造→使用→丟棄→(廢棄物)

要創造再生經濟的要點就是:將A成品的廢棄物轉化為B成品的原料。

對此,企業對於永續以及環境的心態需要轉變,在舊經濟的影響下,企業主對於心態的轉變可能有以下幾個階段:

  1. 什麼都不做
  2. 有利才做(做了不僅可以保育生態,還可以降低成本,提升品牌形象)
  3. 盡你所能(以永續以及少汙染為目標)
  4. 不要傷害(零污染)
  5. 慷慨大方、創造循環(如同上述要點:將A成品的廢棄物轉化為B成品的原料。)

打造循環經濟,就像是仿照大自然的生態圈,我們可以將產業類別分為能源以及物質。

  • 再生能源方面,可以仰賴太陽能、風力、海潮、生質能以及地熱。
  • 再生物質方面,可以分為兩部分,其一為生物循環物質,例如:咖啡豆渣可以做為肥料;其二為工業循環物質,例如:手機可以回收再製造。

除了設計新的再生經濟外,企業、金融以及國家的角色也需要有相對應的轉變:

  • 企業:將目標從增加獲利轉為促進世界繁榮。
  • 金融:將行為從牽制經濟改為支援經濟,透過收縮、簡化以及去槓桿化減少金錢遊戲。
  • 國家:透過稅改、立法以及獎勵轉型鼓勵再生企業的發展。
最終,還要改變衡量經濟的標準,從單純的「金錢」改為人、社會、生態、文化以及生命等更全面的評估。

讀完這一章後,可以看出作者描繪的藍圖是相當理想化的。我的想法仍然不變,雖然藍圖很美,但問題的關鍵在於「人」。有錢有權的人是否捨得捨棄原有的一大筆收益來支持新的循環經濟?以及新的再分配方式?

依目前的觀察,的確有越來越多的新創逐漸往循環經濟發展,先前我學習彭蒙惠英語時,也有讀到外國正在研發廚餘再利用系統,將廚餘轉化為肥料,當初讀到時我也是相當驚艷,覺得這個系統好棒,也相當佩服外國人的奇思妙想。

此外,還有微電網衣服,可以透過自身活動產生電,以幫助供電;供給飛機的燃料採用生質能,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這些都是循環經濟的例子。創新發明最大的問題應該就是成本要如何降低?如何推廣到世界各地?這些都是尚待克服的難題。但無論如何,注重地球生態以及環保的產業越來越多,是值得令人高興的事情。

2023年6月15日 星期四

今日閱讀心得 | 甜甜圈經濟學 (6)設計分配

《甜甜圈經濟學》第五章「設計分配」,主要講述的是舊經濟學將貧富不均與社會不公當作是每個國家的必經階段,而作者提出的新經濟學則認為這是政策所造成的,它不是一個必須的過程。本章一樣說明了舊經濟學是如何推導出這一結論的,而新經濟學又該做甚麼樣的策略調整來避免這個現象呢?

首先先說明「貧富不均是必要過程」這個結論是如何出現的。1890年,義大利經濟學家維弗雷多.帕雷托經過一系列的調查發現了80%的收入在20%的人手中,而剩餘20%的收入則掌握在剩餘80%的人手中,這就是有名的「帕雷托80/20法則」。(現今仍常聽到)

而西蒙.庫茲涅茨則說明的經濟成長的曲線與所得的關係是由所得不均開始提升,直至最高峰,之後所得不均的情況會趨於平緩,最後才下降,依此現象提出:「貧富不均是經濟成長的必要之惡」。

貧富不均影響了社會、經濟成長以及國家。作者提出,貧富均勻的話,不僅社會人民會過得更快樂,經濟成長也會更快速。因此我們要做的是打造新的分配機制,讓貧富不均的現象縮小,主要的重點方向為多樣性分配

作者認為有以下五個面向是可以進行分配調整的:

  • 土地控制:在現有的架構下,只要擁有土地,就能躺著賺錢。土地擁有者完全不需要任何勞動,就可以一直擁有收入。市場、國家以及民眾應該要設計新的土地分配方式。例如:對土地課稅,並還利於民、限定土地持有或是租金限制。
  • 貨幣擴張:量化寬鬆(QE)這個策略是央行向銀行買回公債,刺激貨幣的供應,以期望能夠促進經濟或是幫助人民,但是銀行卻往往將其拿去做投機性投資,並未對社會造成正面影響。應該要控管貨幣流向,使其轉向有益的地方(輔助窮人或是生態保育…等等)。其次,允許社區性貨幣的發明,該社區可以使用社區專屬貨幣進行交易,以促進經濟流動。
  • 企業:改變想法,從視員工為成本的角度改為視員工為公司重要的一份子,避免隨意解雇員工的策略。
  • 科技:從向勞工課稅,改為向不可再生資源課稅(機器人),這部分也是保障員工權益,並且培養勞工擁有不可被取代的能力。書中還有舉出一個有趣的例子,對機器人課稅,並將其課到的稅拿來輔助窮人以及公共設施。
  • 知識:鼓勵知識共享,例如開源。國家研究的結果也應分享給民眾,讓知識可以快速傳播並且發展。書中有特別提到專利的迷思,專利是否已被濫用?這種現象是否又阻礙了進步?目前看來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我認為本章提到的策略僅僅只是一個雛形,一個藍圖,真正要落實應該會是困難重重,首先,握有資源的都是既得利益者,這些握有權力的人會捨得將權力放開,以謀取眾人的福利嗎?個人認為很難。

2023年6月13日 星期二

今日閱讀心得 | 甜甜圈經濟學 (5)理解系統

《甜甜圈經濟學》第四章「理解系統」,主要訴說的是舊經濟學所推導的系統到新經濟學(甜甜圈經濟學)間的差異。本章說明了舊有經濟學如何推導出該模型,以及新經濟學需要的是什麼樣的系統,這邊一一來做個簡單的筆記說明。

首先第一點是,舊經濟學的系統是如何推導出來的?其概念為何?

舊經濟學是當今的主流經濟學,其系統是仿效牛頓運動定律,將經濟描述為「平穩的機械力學系統」,是一個線性的平衡系統,主要的概念就是市場有一個安定的平衡點,這個平衡點就是買賣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價格,以此概念為基底,進一步推導出「供需圖」。

在「供需圖」中,當需求上升時,每當買家購入所需要的商品,剩餘的商品效用就會降低,因此價格會因此下降。而當賣家需要提供更多商品時,則需要更多的成本來進行產出,所以會使得價格上揚。供應量(成本)與需求(效用)及價格的關係各畫出一條交錯的曲線,該交集點則為市場的平衡點。

可以看出該經濟論點只考慮成本與效用,並不考慮其他因素,但是就現實的情況,並不是那麼單純(人的行為其實會造成很大的影響),作者直接直指這是錯誤的科學,如果市場真的這麼單純,為何還有出現2008年的金融海嘯呢?

真正的經濟系統—作者稱其為「具有調適力的複雜系統」,是一個動態系統。作者提出了組成新系統的三大概念:流量與存量、反饋環以及延遲,分項說明如下。

  • 流量與存量:當一項系統的流入大於流出,則存量上升;反之,則存量下降。可以想像臉盆中的水,這些就是存量,當從臉盆中取出的水多於補充給臉盆的水,則臉盆中的水就會減少,也就是存量減少了。
  • 反饋環:分為正反饋環與負反饋環。正反饋環的概念為「好的更好、壞的更壞」,是一種增益及強化的概念;負反饋環的概念則為「好的變差、差的變好」,也就是一種逆轉及抵銷的概念。正反饋環的實際例子像是有錢人會更有錢,負反饋環的例子則為有錢人遭遇意外(投資失敗),變得沒錢。(當然在系統中,負反饋環需要設計成一個固定的事件或模式,確實達到逆轉及抵銷的效用。)
  • 延遲:流入與流出確實造成存量影響所需要的時間,就是延遲。延遲的數值對不同的案例會有不同的影響。

以上即為新舊經濟系統的差異性,其中在書中額外還有看到作者提出了「經濟外部性」這個概念,它指的是「行為者的舉動致使旁人所蒙受的好處或壞處」,例如排放廢水、偷工減料…等等行為其實是會對整個系統造成影響的,但舊經濟學並未對此提出解決之道。

作者認為應該偋除「經濟外部性」這個概念,而將其視為系統的一部份,一同思考。

個人相當認同,看起來舊有的經濟學其實忽略了需多考量,例如人性、對環境的影響、環境的影響反饋回經濟的影響。就目前看來,作者提出的系統架構其實是比較合理的,經濟不該忽略「經濟外部性」的影響,因為它實實在在的會影響到整個系統。

在舊的經濟架構下,有資源的人相對來說會比較容易崛起(或成功),這也是正反饋環的影響,作者提出我們應採用分配式經濟,以減小差異化,這一部份應該是第五章的內容了。

2023年6月11日 星期日

今日閱讀心得 | 甜甜圈經濟學 (4)培養人性

《甜甜圈經濟學》中第二章架構了新經濟的舞台及角色,那麼從中扮演或是相關人士的行為又會是怎麼樣的呢?本章一樣從舊經濟的人性開始探討,並引導出新經濟架構下所需要的人性。

在舊的經濟架構下,在經濟中活動的人被稱為「理性經濟人」,其特點為「各自獨立、長於計算、具有競爭性、永遠不滿足。」並且擁有固定的偏好。各自獨立表示的是人與人間無任何關聯;長於計算表示喜愛將效用最大化,重視的是效用;永遠不滿足則是代表當世界進步時,需求也會隨之增加,慾望也跟著變多了,所以只要世界在進步,理性經濟人永遠也不會滿足。

其實可以看出理性經濟人的特點還蠻像機器人的,他的行為模式似乎忽略了人性,並且永遠追求新事物。

那麼在新的經濟架構下,該如何轉變理性經濟人這個角色呢?

  • 將自利的特點轉為社會互惠以及分享的特質(依據「最後通牒賽局」,擁有合作特質的人可以獲得最好的結果。)
  • 將固定偏好轉為流動價值觀,保持開放心態。書中舉出十組各文化接認同的基本價值:自主、刺激、享樂、成就、權力、安全、遵從、傳統、慈善、普世性。這些是會流動且每人皆有的特質。
  • 將各自孤立的特質轉為相互依存,因為人與人家其實是會互相影響的,例如流行以及喜好,親近的人有共通特質的機率會較高。
  • 從長於計算轉變為抓個大概,可以透過「助推」這個政策來影響人的行為,但不要干涉選擇的權利,以影響直覺反應產生的行為。例如可以透過在路上設置垃圾桶,引導出不要亂丟垃圾的行為。(當然可能有人會濫用,因此需要監督以及罰則。)
  • 將行為從主宰轉為仰賴,這一點主要是說明對地球的態度,從以主宰的角度對地球不斷索取改為將地球視為夥伴,齊頭並進。

在書中還有兩個觀點我覺得蠻有趣的,列舉如下:

  • 經濟容易吸引自利心強的人,人的行為會往對自己有利的地方靠攏。關鍵字利潤、成長、成本,根據研究結果會讓人的同理心下降。
  • 將金錢作為動機容易將原有動機消彌。例如一個人原本喜愛唱歌,當你對他說唱好一首歌可以給予獎金時,這個人會變成為了獎金而唱歌,而忘了自己喜愛唱歌的初衷。

獨到這邊我覺得本書其實還蠻難閱讀的,引用的歷史及名人話語相當多,有時會令人搞不清楚重點,且人性這一點我覺得真的是有相當大的考驗。不得不說,原先的理性經濟人,我認為真的比較像是路上隨處可見的,作者提出的新人類反而難得,但是有此願景也算是跨出了改變的第一步。

2023年6月9日 星期五

今日閱讀心得 | 甜甜圈經濟學 (3)看見全貌

今天閱讀的是《甜甜圈經濟學 》第二章—看見全貌。在第一章中,作者說明了我們必須要改變我們的目標,從GDP的成長修正為在顧全地球生態與人權的條件下來增長經濟,第二章又更詳細地描述了幾個需要改變的大方向。

作者以舞台劇為比喻,說明舊有的經濟學,給予的各種出場角色以及其定位如何造就了當前的經濟結構,之後以新的甜甜圈經濟學,將角色重新定位,以符合第一章所訂出來的新目標,這邊我做了一些簡單的比對。

從舊有的經濟學架構:循環流向圖→新的經濟學架構:嵌入於整體的經濟(經濟=家戶+市場+公共資源+國家)

(以下說明左邊為舊有的經濟學角色定位,箭號後則為新的角色定位)

  • 市場:非常有效率,要讓其自由發揮→嵌入型市場,依附國家、文化以及法規,並非完全自由。
  • 企業:有創新力,適合在守法的限度下進行領導→有創新力,因給予啟發性的目標,非單純的股東價值最大化。
  • 金融:可靠,各種採取的行動值得信任→力量強大,應服務社會,而非單純地主宰經濟。
  • 貿易:可以造成雙贏,多多益善→注重公平。
  • 國家:無能的傢伙,別來干預市場經濟→負起照護人民(家戶)、市場以及公共資源的責任。
  • 家戶:由女人處理就好→是經濟的核心,家戶顧得好解除了許多工作人士的瑣事,使得同居人可以專注於工作以及學習,不應忽略它。
  • 公共資源:是悲劇,會被特定人士耗盡→有創造性且強大,需要好好照護。
  • 社會:沒有這個東西,有的只是家戶與市場→是經濟發展的基礎,要滋養人與人、戶與戶間的連結,打造良好的環境。
  • 地球:不必考慮資源,要耗盡時市場會提高價格來保護它或是找替代品→賦予我們生命,尊重其界限(污染是確實存在且難以消除的)。
  • 權力:不會影響市場→需要監督以避免濫用。
其實看完這一章,我也在思考,市場真的自由嗎?就目前發生過的現象來說似乎不是,以台灣的環境來說,當物品短缺時,政府是會出場干預的,我相信它國也是如此,不可能任由物價無止盡地高漲。

既然市場並非完全自由,那麼以此為前提所做出的種種推論又正確嗎?個人很懷疑。我沒有讀過舊有的經濟學,但我能感受到一味追求GDP所造就的環境並沒有讓人生活得更好,也就是這門要讓人民過得更好的科學並沒有發揮其功能以達到預期的目的。

作者在新的經濟學架構所描繪的世界令人嚮往,相信後續會有更多更詳盡的計畫,待看到後面的內容再說吧!


2023年6月7日 星期三

今日閱讀心得 | 甜甜圈經濟學 (2)改變目標

《甜甜圈經濟學》第一章改變目標,主要說明的是現今經濟學將目標放在GDP的提升,透過簡單的數字來衡量經濟,卻忘了經濟學的初衷是要讓人民可以生活得不虞匱乏。作者將GDP視為布穀鳥,布穀鳥佔領了經濟學的巢,因此讓經濟學無法發揮它真正的效用。我們應該要將真正的經濟學目標找回,趕走只依據單純的GDP數字來衡量人民生活的布穀鳥。

作者在本章有介紹經濟學一系列的變遷沿革,這邊簡單做個筆記:

  • 古希臘時期,色諾芬創造了經濟學(economics)這個詞彙,代表家計管理這項技藝。
  • 1767年,蘇格蘭律師詹姆斯.斯圖雅特(James Steuart),提出「政治經濟」的概念,將其轉變為「在自由國家裡,制定國家政策的科學」。其目標為「在一個共存共榮的社會裡,為所有人確保生計及工作」。
  • 10年後(1777),亞當.史密斯定義目標為「人民能為自己提供充足的收入及生計,接著,提供國家、國協足夠的收入,藉此資助公共服務」。
  • 亞當.史密斯逝世70年後,約翰.史都華.彌爾(John Stuart Mill),重新描述經濟學為「追蹤社會現象的一門科學,這些現象源於人類的各種聯合運作,藉此產生財富」。→此處已不再見經濟學的目標,改為探討什麼樣的運作模式可以產生財富。

後續的經濟學發展主要也是依此觀點,縱然有不同的觀點,但是已失去當初經濟學產生的目標了。

回到最初的問題,「什麼樣的世界能讓人們繁榮發展呢?」作者依此問題,提出了甜甜圈經濟學的概念。甜甜圈的外緣是對地球生態造成的破壞(大氣層破壞、溫室氣體上升、氣候變遷…等等),甜甜圈的內緣則是基本人權的保障(有足夠的食物、水、受教育的機會、免於歧視…等等),而被內緣與外緣夾擊的甜甜圈主體就是能讓人們繁榮發展的環境。

作者提出我們不應一味只關注成長,而是該關注於「平衡」,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不要忘了地球生態與基本人權的保護,只有如此才能讓人們生活在繁榮發展的世界。

作者描繪的世界與概念我相當認同,其實現在已經有很多企業已經往「永續」這個概念來發展了,期待後續的內容,看看要怎麼樣才能讓我們待在甜甜圈中,與地球一同成長。

2023年6月5日 星期一

今日閱讀心得 | 甜甜圈經濟學 (1)前言

今天開始閱讀《甜甜圈經濟學》,這本書先前我有稍微看過一下,但是後來半途而廢了,今天再度重新拾起。這本書個人認為算是知識類的書籍,也就是比較「硬」、「難啃」,希望可以從這本書中學習到一些新知。

個人沒有讀過任何一本關於經濟學的書,只知道經濟學有很多流派,本書似乎就是推出一個新的流派。根據前言所論,經濟學應該是一向不斷進展的學問,它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所以流派才會這麼多),它必須依照現今的環境不斷調整,找出一個適合當下的經濟學。

在前言中花了蠻大篇幅在說明「圖像化」的好處,「圖像化」可以讓人易於記憶和理解經濟學。雖然經濟學是由一個個數學公式所構成,但這會讓普羅大眾難以理解,因此作者特地花了一些時間對「圖像化」進行說明。我認為這也是作者推出「甜甜圈」這個圖像作為他的經濟學說明圖示的主因,因為對於一般人來說,甜甜圈好記憶且好理解。

接著,作者推於新的經濟學觀點提出七大主題,對應後續的七個章節,分別是:

  1. 改變目標:從現有的經濟學概念GDP,改為在「地球生態的能力範圍之內,滿足所有人的人權。」
  2. 看見全貌:改為以自然生態和社會為主,經濟從中插入的觀點,重新構成新的經濟學系統。
  3. 培養人性:培養能夠進入甜甜圈的人性,以享用這個安全且正義的空間。
  4. 理解系統:理解經濟是個不斷變動的傢伙,並找到管理的方法。
  5. 設計分配:設計出能夠妥善分配經濟的系統,以擺脫貧富不均的不良設計。
  6. 創造再生:打造出循環經濟,參與地球的生態循環,並非單純的破壞環境。
  7. 成長隨緣:經濟無法永無止盡的成長,能夠一直成長的經濟(只關注成長)不見得能人人都過得好,我們需要的是人人都能有好日子過的經濟,而不是一直成長的經濟。
從前言可以看出,舊有的經濟學是以產生的價值為主,只關注價值而忽略其他的因素。目前看起來作者的甜甜圈經濟學是以地球生態以及人權為主,在維護地球與人類的同時,尋找出一項可以一同成長的經濟系統,看起來似乎很棒,期待後續的章節。

只關注GDP的經濟學,讓我想到目前的台灣,以高房價打造出來的GDP看起來經濟繁榮,但是一般小老百姓的生活並沒有過得比較好,這也是讓我認同作者「甜甜圈經濟學」的一個原因,經濟學應該是要讓多數人民都可以過得好的系統,而非只是一味追求數字上的成長。

2023年6月2日 星期五

今日閱讀心得 | 高情商的刻意練習(6)

今天總算把《高情商的刻意練習》讀完了.書本的最後說的是理財方法,除了將自己的專業知識賣出(透過寫文章、錄影片等可以持續收入的方式),一般人較為適用的方式是儲蓄以及透過興趣賺錢。

作者提出的方向如下:

  1. 將工資盡可能儲蓄起來,以作為投資的本金。儲蓄率越高,越有可能縮短投資賺錢的時間。那麼要如何提高儲蓄率呢?節儉、節制慾望。透過分析需要以及想要,儘量只購買需要的物品,就可以提高儲蓄率。此外,當工資提升之後,請不要跟著提升你的消費等級,維持同樣的消費等級可以儲蓄得更多。當然,並不是要求你貧困度日,淪落到吝嗇的境地,只是在可接受的生活方式之下,維持相同的消費水準。
  2. 發展你的興趣,並且嘗試透過興趣賺錢。這一點我覺得相當難,因為一旦將興趣與賺錢做連結,那麼興趣有可能會被消磨,甚至消失。所以我很佩服那些可以透過興趣賺錢的人。(目前看來大多數的方法是當Youtuber、作者、當老師開課。)
  3. 透過興趣賺到的錢,也要加入儲蓄計劃中,同樣作為投資的本金,為儘早達到財務自由做準備。同樣地,最重要的一點,不要因為賺的錢多了,就把消費水準提高。
  4. 最後,將儲蓄起來的錢拿去做投資,購買可以升值的資產。這部分感覺作者沒有多加著墨,不過大致上就是購買股票、基金、ETF、房子…等可以增值的資產。

綜觀整個流程,最重要的就是儲蓄以及抑制慾望。即便沒有培養可以賺錢的興趣,透過培養職場上的專長,透過升職加薪來增加儲蓄金額也是一個好選擇。

對於這本書,我認為它算是碎片化的文章,依據每種主題情境,推薦出多個方式來處理,對於沒有相關概念的初學者來說,我認為是一本相當不錯的入門書,可以對於情商、溝通以及自我成長有個初步的概念。但其缺點是,方法太多難以實行,且佐證過於簡短,說服力不足。我個人還是喜歡主題明確,整本書的方法重點不用多,最好不要超過五個,但是來由要詳盡說明,這可以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加深印象,進而實踐到日常生活中達成真正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