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8日 星期三

今日閱讀心得 | 最致命的敵人:人類與殺手級傳染病的戰爭(3)

今天閱讀的部分作者主要是陳述傳染病是會造成重大傷亡的災難,但是相較於天災卻比較不容易得到關注。我想原因是在於天災來勢洶洶且破壞力明顯,因此會較引人注目,就像交通意外每年的傷亡人數很多,但是相較於突然來襲的颱風,關注度也相對低了許多。(這的確是蠻奇怪的一點)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本書後續會著重的點以及一些傳染病的基本概念,將其整理如下:

相較於天災造成的災害,其特點為短時間、區域性以及較易復原(未受災區域可給予支援),疾病大流行帶來的後可能是長時間、全球,以及對商業、社會都有極大影響且較難復原。(此部分的原因在於全球性的流行中,大家都處於危險之中,無法提供多餘的額外支援,且相關供應廠商若是身處災區,那就更糟糕了,連醫療物資都無法提供出來。)

要應對疾病大流行造成的災害,書中提出了危機應對計畫的概念(當然,要考慮的點相當多,只能提出以下四大重點協助處理,本書後續也會對這四點加強說明。)

  • 關注可能引起致命大流行的微生物(病原體),此處要著重的有兩類,其一為流感類病毒,特點是經由呼吸道傳染,短時間就可以引起廣範圍的散佈;其二為抗藥性微生物,此類微生物會逐步增加,因為其擁有抗藥性,人類一時之間應該也束手無策(可以回想到抗生素發明之前的年代經歷。)
  • 防止高衝擊性的區域性爆發,例如MERS、SARS…等病毒。
  • 防止利用微生物刻意危害他人或是科學家強化過的微生物意外外洩。此處有個專有名詞叫做「高關切雙重用途研究」,主要用意在保存微生物帶給我們的好處以及降低微生物可能帶給我們的風險,但若是意外洩漏的話,有可能帶給人們意想不到的災害。
  • 防治具有持續影響力的地方病,例如瘧疾、肺結核、腹瀉、愛滋病等等,雖然都是已知的疾病,但在許多資源不足的國家,這些疾病的影響力仍然巨大。

接下來是微生物的定位及歷史說明,作者使用人來比喻微生物,以人來說,你每天可能都會遇見好人(對你有幫助的人)、路人或是壞人(對你造成傷害的人)。微生物也是如此,對你來說,大部分的微生物都是路人,少部分微生物是好人,是維持生命所必需的,而特別要關注的就是對你可能造成損傷的壞人微生物,也就是病原體。作者也提及不必因為門把上含有大量細菌而過度恐慌,因為大部分的微生物對人類來說都只是「路人」。

微生物的生存時長遠比人類的歷史長遠許久,且演化速率(適應性)更是遠超人類。因此要與其比命長是根本比不過的,只能小心應對。

病毒通常會尋找宿主,並藉由宿主的細胞大量製造更多病毒,有些病毒專攻人類、有些專攻動物、有些是人畜共通、有些則是專攻某種器官,種類相當多樣。某些時候,病毒的傷害性不強,但是人類過強的免疫力,會過度反應而引發細胞介素風暴(我認為就是常聽見的免疫風暴),造成呼吸道阻塞,器官停擺,甚至死亡。(看樣子免疫力反應太強也不是一件好事。)

要預防人類的疾病,作者提倡「健康一體」這個概念,也就是了解人類和動物的健康,才能預防人的疾病。畢竟病毒是會變異的,我們無法預估動物身上的疾病何時可以傳染到人類身上,從只傳動物變為人畜共通。

公衛科學面臨的挑戰及難題有以下四點:

  • 政治不安定因素,公衛是需要合作的。作者以天花作為例子,因為美國與俄羅斯都有想要滅絕天花的決心,天花才真正被消滅了。某些政治體系甚至不支持施打疫苗,讓某些可能可以透過疫苗消滅的病毒仍可以持續生存。
  • 人口激增,畜牧養殖數量的大量增加,以及不佳的衛生條件,都有可能造成微生物的變異。
  • 全球旅遊及貿易的發展,讓地球無遠弗屆,病毒可以快速傳播。
  • 全球氣候的變遷也有可能對病毒產生變異。

今天的閱讀內容給了我許多公共衛生的新概念以及為何有些現有的傳染病難以滅絕,微生物的歷史也讓我眼界大開(作者其實是從地球沒有任何生命時開始說起),主要的收穫點就是不必那麼害怕微生物,因為大部分的微生物都只是「路人」。

這讓我反思,常常看到新聞上說著,某某地方細菌很多(像是門把、沖水馬桶的握把…等等),卻沒有說明那些細菌是有害的,這本書提醒了我,真正要關注的應該是「有害的」細菌。當然,為了以防萬一,記得時還是可以清理一番,但也不用因此過度緊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