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6日 星期一

今日閱讀心得 | 最致命的敵人:人類與殺手級傳染病的戰爭(2)

今天閱讀的部分主要是說明流行病學以及公共衛生領域所要做的事情,還有毒性休克症候群的故事。

流行病學主要要做的事情就是研究各個族群的疾病,其主要的目的是預防發生在人類及動物身上的病(個人認為是由細菌、病毒及微生物所造成的疾病)。主要使用的手段就是觀察,透過觀察病人的共通性或是與正常人的差異性,找出可能造成疾病的原因並加以阻斷,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

公共衛生主要是要增進特定社群健康所採取的措施,這個特定社群可以是某個小鎮、區域或是整個地球。公共衛生主要有三條主要原則:

  1. 答案存在某處,需要尋找。
  2. 了解真相,透過「想要了解」真相的動機,一步一步接近真相。
  3. 要協同合作才能達成這個目標。
簡單來說,要能夠確實了解真相需要專家以及群眾的努力。期望可以在情節細微時就截斷傳染途徑,讓可能發生的傳染病不要爆發出來。公共衛生的主要目標就是「用好死代替惡死」,好死指的就是壽終正寢,惡死就是指年紀輕輕卻遭受傳染病危害而死去。要如何達到?首要目標就是預防(與流行病學相同),其次即便無法預防,也要將死亡及長期失能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在預防的部分,有幾個方向可以著手,例如:環境衛生(乾淨的水、食物以及排泄物清理系統)、疫苗接種、抗感染藥、病媒(蚊子、蜱蟲、蒼蠅)控制、教育、大眾傳播以及隔離檢疫。

其實讀到這裡,發現流行病學與公共衛生相當類似,流行病學的發現,可以助長公共衛生的成長。也不用太多做區隔,反正二者最終目的就是讓人類不要過於遭受傳染病所侵擾,造成不幸的後果。

接下來讀到的案例是毒性休克症候群。
先來個前提說明,這個病名是在西元1978年由丹佛市的小兒傳染科主任陶德所命名,主要是說明金黃色葡萄球菌會產生B型腸毒素,這種毒素會導致毒性休克症候群。

接下來探索真相的故事正式開始,在西元1980年春天,毒性休克症候群在多數月經期的女性間被發現,而這些女性大多是使用衛生棉條的女性,透過發病以及不發病女性的對照,使用衛生棉條的女性,發病的可能性高出許多。

而當時「信任」牌衛生棉條是市場主流,因此可以發現使用「信任」牌衛生棉條的發病比率更高,但在「信任」牌衛生棉條下架後,毒性休克症候群仍持續發生。透過一連串的調查及實驗最終發現,該病與衛生棉條的液體容量(吸附性)關聯較高,而與品牌關聯較低(當然,後續有專家持續實驗,「信任」牌衛生棉條的活性表面劑,相較其他廠牌更易讓毒性釋出,但其並非主因。)

主因是,高吸附性的衛生棉條,在陰道內會增加氧的釋放量,也就是經血+棉條吸附會產生氧氣。金黃色葡萄球菌+氧氣會進一步產生毒素,毒素經由陰道黏膜吸附,直接進入血液循環,之後引起了毒性休克症候群。

在這之後,衛生棉條公司將棉條的液體容量降低後,就可以降低毒性休克症候群的機率。

其實讀到這裡我是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以前一直認為毒性休克症候群是因為金黃色葡萄球菌過度繁殖,原來是因為棉條的吸附性材質會產生氧氣,氧氣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共同運作產生了毒性。文中也有提到,勤換棉條並不能避免毒性休克症候群,勤換棉條只會讓氧氣釋出更多,更容易引發毒性休克症候群。老實說,這與廠商宣導的情況並不相同。但我個人是會比較相信該作者說的,且衛生棉條並不是經期來的唯一選擇,還是使用傳統的衛生棉比較安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