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1日 星期五

今日閱讀心得 | 最致命的敵人:人類與殺手級傳染病的戰爭(8)

總算把這本書讀完了,這次筆記的內容主要有由埃及斑蚊作為病媒傳遞的病毒—茲卡病毒、抗生素以及流感的一些知識。後續還有作者關於全球公衛以及傳染病預防可以做的事情,這部分就先不做筆記了。

這本書真的帶給我許多關於傳染病的知識,有些就學時學習過但是其實當時並沒有太有感觸,這次再次讀到時比較有切身之感(像是登革熱)。我認為對於個人來說其實最重要的就是勤洗手、戴口罩以及防蚊,就能盡自己最大的防衛性來預防病毒。

其次,這本書的內容雖然作者已經大致上以說故事的形式加以敘述了,但是裡面的硬知識還是相當多的,如果不做筆記的話,對我來說真的是讀過就忘,因此藉著blog,再次將筆記整理出來順便鞏固記憶。

首先是茲卡病毒(這個我之前真的沒有聽過),茲卡病毒由埃及斑蚊傳播,其症狀很輕微,因此雖然已經存在很久了,但是並未特別引起重視,直到後來發現茲卡病毒有可能會引起以下兩種疾病,才發現茲卡病毒的可怕之處。

第一種疾病為吉巴二式症候群,又稱法國小兒麻痺症,其由自體免疫所引起。常見的感染病源有曲狀桿菌、巨細胞病毒以及人類皰疹病毒第四型。得到此病的病人其抗體會攻擊神經外圍的髓鞘,導致神經無法維持導電性而失去控制,雖然等髓鞘長好後病症就會消失了,但在此期間的治療非常重要。

第二種疾病為嬰兒小頭畸形,母親在懷孕時遭茲卡病毒感染就有可能會發生,且有可能因為性交傳染。可以想見這真的非常難以預防,誰會想到被蚊子叮一下或是與老公愛愛就造成寶寶的小頭畸形呢?推測這個疾病可能是因為病毒突變造成的,因為先前並不會造成如此恐怖的後果。

在本章節最後,作者有特別提到噴灑殺蟲劑可能可以減少蚊子的數量,但可能無法減少傳播。這的確是有可能的,所以最好的做法還是好好清理環境,看到蚊子就要把它處理掉,避免攜帶病毒的蚊子傷害到自己以及家人。


接下來要筆記的是抗生素以及抗生素抗性的觀念。

抗生素是由培養微生物中,可以殺死其他細菌的活性物質得來的,例如從青黴菌中提取出的青黴素。可以看出,抗生素存在許久(它就是從微生物中得來的,微生物存在多久,抗生素就存在多久),是微生物競爭的結果,人類只是發現後將其培養並提取出來。

*額外補充,抗菌藥物是可以抑制細菌成長的藥物(不像抗生素可以殺死細菌),例如從柏油提煉出的紅色染料,這是提煉出磺胺類藥物的基礎。

也同樣因為微生物競爭的關係,抗生素抗性出現了,以前可以靠A抗生素殺死的細菌現在殺不死了,這是一個全體的影響,不是只發生在個人體內的,因此可以想見,當前的抗生素可以殺死的細菌會越來越少,牠們的抗性變得越來越強,所以,我們需要持續去發現新的抗生素。

抗生素抗性快速增加的原因是人類以及動物(家畜)的濫用。30%的抗生素用於人類,即便病人的疾病可能不需要使用抗生素,醫生仍會開立,原因在於病人要求或是以防萬一。動物的濫用是大宗,占了70%。主要是家畜以及寵物會使用,其目的為預防感染(家畜群聚,當有一隻生病時,其他隻需要預防)以及促進成長(沒錯,抗生素可以讓家畜長得更好更壯,讀到這裡我也是挺意外的)。

那麼對於抗生素抗性的快速提升,我們該如何因應呢?主要有以下四點:

  1. 預防需要使用抗生素的傳染病,更小心地使用抗生素以及加強感染控制。可以從加強基礎建設,乾淨用水、基本衛生還有下水道設備搞好都可以改善,此外施打疫苗,減少感染也可以預防抗生素抗性的快速提升。
  2. 保護目前使用的抗生素效用,重點在於加強管理,只有在該用的時候才使用,這最難的點在於,什麼時候才是該用的時候?
  3. 發現以及研發新的抗生素,作者建議可由政府主導,採用招標的模式,主要是避免私人企業自行研發而造成後續的濫用。
  4. 尋找新的解決之道,減輕抗生素的部分壓力,例如研發疫苗、改變宿主療法(透過減緩或加強發炎反應)、中和毒素、不讓分裂的細菌取得養分成長或是利用噬菌體,但此部分仍須更多的實驗以及數據。


最後是關於流感的筆記。

流感病毒屬於以一段RNA為基因組的病毒,其複製時會具有高度突變率且經常進行基因重組。在複製的過程中若是發生錯誤就會產生突變,這也是為什麼每年都要施打流感疫苗,因為病毒容易產生突變。

以上是基因突變的原因,那麼何時會會基因重組呢?當同一個宿主(人或動物)得到兩種不同的流感病毒,就會產生基因重組。

病毒突變又稱為抗原漂變,算是小改變;基因重組又稱為抗原移型,是大改變,甚至有可能生成全球大流行的病毒株。

因此作者相當強調「健康一體」的概念,人類與動物的健康都要顧好,因為不知道何時,動物身上的疾病就會變得可以傳到人身上,引起大流行。

A型流感(可以造成人以及動物大流行的流感病毒)的兩種表面蛋白如下:

  • 血凝集素(HA),和肺細胞結合後,會啟動複製,直到將細胞撐爆,進而感染更多細胞。
  • 神經胺酸脢(NA)可以讓病毒顆粒不受細胞限制,以感染其他細胞。

常見的H3N2的描述方式就是指病毒的HA及NA的組成。在人多、家禽家畜(病毒的天然儲藏庫)多的地方很有可能會是下個大流行的爆發點。

對於流感,作者期望可以研發出翻轉局勢的萬用流感疫苗(10年可能只需要打一次),讓流感不要再成為全球人民的重大威脅。

我覺得本書最可惜的是,書中沒有提出對於新冠肺炎的觀點,個人還蠻好奇作者是如何看待新冠肺炎的。作者有對於未知的流感大流行做出假想,像是不明原因的疾病,到醫療崩壞,出現大量病患以及死者,還有看似平靜後的二次爆發,都與新冠肺炎造成的影響相當類似,讓我感觸蠻深的,即便沒有新冠肺炎,不知何時出現的流感病毒抗原移型也有可能造成類似的後果。但個人認為災情可能不會那麼嚴重,因為流感疫苗可能可以稍稍擋一下。

這本書帶我的收穫真的相當多,如果你對於傳染病有興趣,真的相當推薦這本書。

2023年7月11日 星期二

今日閱讀心得 | 最致命的敵人:人類與殺手級傳染病的戰爭(7)

今天閱讀的部分主要的關於SARS、MARS等傳染病的來源以及發現的來龍去脈,作者的敘述像是說故事一般,令人可以很輕易地了解這些傳染病的歷史,對我來說收穫很大。其次,是關於透過埃及斑蚊病媒傳染的一些傳染病,也是讓我收穫良多,除了登革熱之外又讓我多了兩種傳染病黃熱病以及屈公病的新知。

以下是我對這些傳染病的一些重點筆記:

SARS(非典型肺炎,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最早發源於中國廣州,因壓制報導而喪失了早期阻遏的機會。起源為未知的冠狀病毒(命名為冠狀病毒的起源於在顯微鏡下其顆粒表面向外突出猶如冠冕),冠狀病毒存在於蝙蝠體內,傳染給廣東土生的果子狸與鼬獾,牠們被當作食材在市場內販賣,之後傳染給人類。

SARS沒有固定的療法,採用的感染控制,主要採取的措施是在早期症狀出現其即對病人採取隔離政策、醫護採取防護裝備、追蹤病人的移動途徑以及移除來源。(市場禁賣果子狸與鼬獾)作者認為SARS消失是因為這些感染控制生效了,但蝙蝠仍是SARS的病毒庫,冠狀病毒仍好好存在蝙蝠體內,等待下次的機會。

在SARS事件中,出現了超級感染者這個概念,一般來說,一個人可以傳染給周圍的多少人是有個大約的人數,稱為基本染數規則。超級感染者則可以打破這個規則,進行大量傳播,讓傳染病的情況更嚴峻。作者在書中提到的案例,有兩位超級傳染者才讓SARS的傳播變得嚴重。至於什麼樣的人會成為超級傳染者,至今仍沒有定論。

MERS(中東呼吸症候群)是類似SARS的冠狀病毒。病毒的原始儲藏庫是蝙蝠,之後傳染給中東及北非常見的單峰駱駝。MERS的致死率比SARS還要高,但是傳染力較弱。它與SARS一樣,有超級傳染者的存在。目前MERS已在駱駝群中生根,且這些駱駝是無法滅絕的,因此它仍持續威脅著人類。

接下來是與蚊子有關的傳染病,為黃熱病、登革熱以屈公病,主要的病媒為埃及斑蚊,次要的病媒為白線斑蚊。

黃熱病的名字來源為病情造成肝臟受損後導致的黃疸,黃病毒一般相信其來源為中非及東非。大多數感染者只有無或是輕微的症狀,待初期症狀過後,大部分人會好轉,但約15%的病例會變得較嚴重,且20%~50%的嚴重患者會死亡。目前大部分的病例仍存在非洲,雖然已有疫苗,但製造較為困難且數量稀少。

登革熱是病媒傳染病中最重要的一環,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為登革熱,其症狀類似流感,大部分患者沒有併發症。第二種為出血性登革熱,可能致死。出血性登革熱的登革病毒有四種不同的版本DEN-1~DEN-4(稱為「血清型」病毒),染上該型病毒者可對該型終生免疫。但若是染上DEN-1後,再次感染DEN2~DEN-4,有可能會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危及生命。這也是疫苗令人猶疑的點,注射疫苗產生抗體後,是否有可能造成免疫系統過度反應?目前仍不清楚。

屈公病的患者會有嚴重的關節炎,其死亡率不高,但可能演變為慢性疾病或殘疾。

目前對病媒型傳染的防治計畫主要為殺蟲劑、基因改造蚊子(不孕蚊或是讓蚊子無法攜帶病原的基因改造)以及疫苗。

2023年7月7日 星期五

今日閱讀心得 | 最致命的敵人:人類與殺手級傳染病的戰爭(6)

今天閱讀的部分主要在說明將微生物作為生化武器的危害以及炭疽桿菌和伊波拉病毒的介紹。

現代的技術可以透過基因定序重組來重製病毒,甚至某些已經滅絕的病毒也可以透過基因重組的技術重新製造出來,這是相當危險的事情。原因在於對付這些病毒的疫苗可能已經不生產了或是因為不常使用所以身邊沒有預備(也可以理解為不賺錢了,所以廠商也不製造了),一旦病毒重現,還是有可能造成大規模的傷害。

而使用微生物作為生化武器的話,海關難以檢查,且釋放感染源後,感染者可能並不會馬上發病,導致難以追蹤,且由於現代技術進步,這些微生物可能並不只有大型實驗室才能製造出來,有點財力的人甚至可以在自家就進行生產,這些都是生物科技進步所帶來的風險。

美國先前就有發生過透過炭疽粉來進行恐怖攻擊的事件。炭疽粉是炭疽桿菌乾燥後的型態,在此型態中,其失去活性,是幾乎沒有重量的微小孢子,並且可以存活數十年甚至更久。考古學者甚至發現在古埃及的墓中曾有其存在。

炭疽粉經過吸入後,抵達肺部及腸胃道等潮濕的環境就會活化,活化的狀態下會釋放三種致命蛋白毒素,其致死率可達45~85%。雖然可以使用一些廣效抗生素進行治療,但其關鍵是要能夠快速診斷並且採取治療措施。通常發病時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期,且被炭疽粉感染的區域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以及金錢來清理。(主要的難點還是炭疽粉的型態難以清除)

伊波拉病毒據推測主要存活在非洲中部的赤道森林中,其寄宿體(病毒庫)可能是果蝠。此病毒在人體全身的細胞中都有可能進行有效複製,造成極度發炎以及敗血性休克。主要的傳播途徑是感染者的體液以及皮膚。在大流行時常見的傳染途徑其一為殯葬過程處理因病毒而死亡的屍體,其二為在醫院或家中照護病人。慶幸的是該病毒在症狀出現後才有傳染性,因此透過自我監督可以保護他人,但仍要小心其變異為呼吸傳染或是在症狀出現前就有傳染性。

這本書目前讀到這裡,因為還書時間到了只好先把書還了,等再次借到後再繼續閱讀。這本書對我來說也算是知識類的書籍,介紹了許多種傳染病的特性、來源以及傳染途徑,以及疫苗產業的困境,雖然還沒有讀完,但是已經讓我又長了許多知識。

2023年7月2日 星期日

今日閱讀心得 | 最致命的敵人:人類與殺手級傳染病的戰爭(5)

今日閱讀的部分主要是介紹三種重大傳染病以及研究室內的微生物實驗介紹及可能產生的危機。

作者特別以獨立章節介紹的三大傳染病分別為瘧疾、愛滋病以及肺結核,稍稍整理如下:

  1. 瘧疾:由瘧原蟲(單細胞寄生微生物)引起,由瘧蚊傳遞。瘧原蟲經由血液進入肝臟後開始大量繁殖,其造成的症狀有高燒、噁心、嘔吐、腹瀉、出汗或冷顫、疲倦、頭痛以及黃疸,更進一步引起腦炎、呼吸問題、貧血,更嚴重甚至會昏迷乃至死亡。瘧疾的死亡人數90%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其中以幼童居多。主要的防治方法為殺蟲藥劑以及疫苗。作者有特別提到投入不孕雄蟲這個方式來處理病媒,但是此法的後果無法預見且需要長時間才能得知成果。
  2. 愛滋病:目前已從必死的疾病轉變為可控的慢性病。其每年的新感染人數70%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由於宗教、反同性以及社會因素(歧視)造成防治上的重大阻礙。作者對此種疾病的期望是希望未來能夠發現有效的疫苗或療法。
  3. 肺結核:是由能夠影響體內多種器官的細菌所引起,而肺臟恰好是其最愛侵襲的部分。肺結核經由空氣傳播,與流感相比傳染力低了許多。且其病菌可能被細胞所包覆而處於未活化的狀態,就是得了肺結核並不一定會發病。且其發病到死亡的過程較長,較難引起群眾的情緒反應。
作者在此有特別提到一個概念:「殺死我們、傷害我們及嚇著我們的事情,並不相同。」個人認為媒體的報導佔很大的因素,像每年真正因為流感死去的人數得到關注並不如新冠肺炎的確診人數。人總是會被短暫刺激的事情吸引注意力,而忽略長期影響更大的事物。這也就是作者為何特別提出這三種影響重大的傳染病的原因。

微生物實驗的部分,作者特別提到「高關切性增強功能研究」以及「高關切性雙重用途研究」,以下為簡單的說明:
高關切性增強功能研究,主要是用來製造突變,給予微生物新功能與能力。
高關切性雙重用途研究,是一種生命科學研究,是可能被誤用並對公共衛生及安全帶來重大威脅的一種研究。

其實看到這裡,還是不太了解兩種研究的區別,只能看出兩種研究都帶有突破性及危險性,端看研究者的用意何在。

微生物工程可以透過操弄基因以推動快速演化,像是嵌合體因子,此種方式是將病毒A的部分片段插入可複製的活病毒B,用此種方式就可以創造一種新的病毒。無法預期其後果是好是壞,作者認為此種研究應由少數點頂尖專家主持,且須要在最安全以及先進的實驗室中進行。但無論如何,對於用心險惡的人仍無解決之道。

看到此處就讓人想到新冠肺炎,假設其也是實驗室產物,不管其目的為何,只要不小心洩漏出來對人類而言就是一場大災難,這也是作者憂心忡忡的原因。除了要防範自然界的病毒變異,從動物傳動物改為動物傳人,還要當心各種生物實驗室可能產生的可怕影響。傳染病真的是人類除戰爭之外的大敵阿!

2023年6月30日 星期五

今日閱讀心得 | 最致命的敵人:人類與殺手級傳染病的戰爭(4)

今日閱讀的內容主要是說明傳染病的傳染途徑以及疫苗,對我來說最大的收穫就是了解要推出一個新的疫苗背後要付出的代價有多大,也讓我理解了為何疫苗的發展不如製藥。

首先先來整理一下傳染病的傳播概念,作者主要有提出以下四項:

  1. 蝙蝠:病毒儲藏庫的概念,病毒可以在這裡好好存活,是維持自身存續的地方。病毒儲藏庫可以是動物、植物、水域…等等,它們會在此處好好活著,等待傳染時機的到來。
  2. 蚊子:病媒的概念,主要是攜帶以及傳播病原體至另一宿主的節肢動物。牠們可以躲藏到船上、飛機上等地以進行遠距離的傳播且難以被人發現。
  3. 肺:是最可怕的傳染途徑,只要進行呼吸就可以進行傳染的空氣傳播,也是最易造成大流行且最危險的傳播方式。
  4. 性行為:透過體液交換來進行傳播,最令人傷腦筋的一點是病患通常會隱瞞資訊,因此通常難以調查。
第三項空氣傳播是最需要注意的傳播方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疾病就是流感。作者將流感分為以下兩種:
  1. 大流行流感:來自於新病毒的突變,將疾病的傳播方式由動物傳向人,且人與人將可互相傳播。
  2. 季節性流感:通常來自於大流行流感的病毒株遺留,恐怖的點在於在發病前就有傳染力。
以上為傳染的部分,接下來是疫苗方面的資訊。

疫苗接種之父簡納讓病人接觸牛痘,以對天花產生免疫力,之後此類作法皆被統稱為疫苗接種。
疫苗的出現讓百日咳、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破傷風、小兒麻痺、白喉以及天花的病例數大幅下降,甚至可以低至0。

既然疫苗那麼好,為人類避免了大量疾病,那麼是甚麼原因讓疫苗產業止步不前呢?
原因是反對疫苗的群眾以及經濟誘因。反對疫苗的群眾通常會提出接種疫苗會產生副作用,例如自閉症之類的(但是實際上並有沒確切證據證明兩者的關聯);而經濟誘因的部分就要從疫苗的目的以及其自研發至可接種的程序說起。

疫苗主要的目的幾乎都是「預防」,而非治療,這會讓人有一種僥倖想法,疫苗並不是必需的,「當危險接近時,再來預防就好了」,因此疫苗的需求並不穩定且難以預估。以商業面來說,誰會想要去研發一項不知道有沒有人要使用的商品呢?何況這項商品需要投入大量資源。

其二,疫苗幾乎都是生物製劑,相較於化學製劑(藥品,可遵循一定流程製出)較難以控制及研發,因此成本極高。作者利用製造汽車來比喻化學製劑,種一棵植物來比喻生物製劑,可以想見,只要依循一定的步驟,就可以將汽車製造出來,但是依循一樣的步驟卻不一定能將植物養得一樣好。

可以發現,疫苗本來就比較難研發了,且疫苗要上市可供使用要如同藥品一般,通過一系列的實驗:內部實驗、動物實驗、以及第三期的臨床實驗。臨床實驗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安全性測試,第二階段為不同劑量的安全以及有效性測試,第三階段則為以大基數人群測試有效性,人群可能是孩童、青少年、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免疫缺陷者以及孕婦。

臨床實驗為雙盲測試,也就是受試者以及測試者皆不知道哪位受試者使用的是真的疫苗,哪位受試者使用的是安慰劑,只有在測試結束後才會將資訊解封。這少說需要十年以及十億美金的投資,且在此期間要耗費大量資源且無任何收益,更重要的一點是,它不一定會成功。

因此可以理解,為何就商業面來說,疫苗的研發會遭遇困難,付出卻未必有收穫,即便成功,民眾也未必會買單。

最後作者有提到關於流感疫苗的觀點,流感疫苗是效果最差的疫苗之一且是唯一一種每年必須更改的疫苗。專家透過預測來推出疫苗,預測不準也是常有的事。那麼到底該不該施打流感疫苗呢?作者給出的建議是,就算其只有30%或60%的保護力,也好過0%的保護力。

2023年6月28日 星期三

今日閱讀心得 | 最致命的敵人:人類與殺手級傳染病的戰爭(3)

今天閱讀的部分作者主要是陳述傳染病是會造成重大傷亡的災難,但是相較於天災卻比較不容易得到關注。我想原因是在於天災來勢洶洶且破壞力明顯,因此會較引人注目,就像交通意外每年的傷亡人數很多,但是相較於突然來襲的颱風,關注度也相對低了許多。(這的確是蠻奇怪的一點)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本書後續會著重的點以及一些傳染病的基本概念,將其整理如下:

相較於天災造成的災害,其特點為短時間、區域性以及較易復原(未受災區域可給予支援),疾病大流行帶來的後可能是長時間、全球,以及對商業、社會都有極大影響且較難復原。(此部分的原因在於全球性的流行中,大家都處於危險之中,無法提供多餘的額外支援,且相關供應廠商若是身處災區,那就更糟糕了,連醫療物資都無法提供出來。)

要應對疾病大流行造成的災害,書中提出了危機應對計畫的概念(當然,要考慮的點相當多,只能提出以下四大重點協助處理,本書後續也會對這四點加強說明。)

  • 關注可能引起致命大流行的微生物(病原體),此處要著重的有兩類,其一為流感類病毒,特點是經由呼吸道傳染,短時間就可以引起廣範圍的散佈;其二為抗藥性微生物,此類微生物會逐步增加,因為其擁有抗藥性,人類一時之間應該也束手無策(可以回想到抗生素發明之前的年代經歷。)
  • 防止高衝擊性的區域性爆發,例如MERS、SARS…等病毒。
  • 防止利用微生物刻意危害他人或是科學家強化過的微生物意外外洩。此處有個專有名詞叫做「高關切雙重用途研究」,主要用意在保存微生物帶給我們的好處以及降低微生物可能帶給我們的風險,但若是意外洩漏的話,有可能帶給人們意想不到的災害。
  • 防治具有持續影響力的地方病,例如瘧疾、肺結核、腹瀉、愛滋病等等,雖然都是已知的疾病,但在許多資源不足的國家,這些疾病的影響力仍然巨大。

接下來是微生物的定位及歷史說明,作者使用人來比喻微生物,以人來說,你每天可能都會遇見好人(對你有幫助的人)、路人或是壞人(對你造成傷害的人)。微生物也是如此,對你來說,大部分的微生物都是路人,少部分微生物是好人,是維持生命所必需的,而特別要關注的就是對你可能造成損傷的壞人微生物,也就是病原體。作者也提及不必因為門把上含有大量細菌而過度恐慌,因為大部分的微生物對人類來說都只是「路人」。

微生物的生存時長遠比人類的歷史長遠許久,且演化速率(適應性)更是遠超人類。因此要與其比命長是根本比不過的,只能小心應對。

病毒通常會尋找宿主,並藉由宿主的細胞大量製造更多病毒,有些病毒專攻人類、有些專攻動物、有些是人畜共通、有些則是專攻某種器官,種類相當多樣。某些時候,病毒的傷害性不強,但是人類過強的免疫力,會過度反應而引發細胞介素風暴(我認為就是常聽見的免疫風暴),造成呼吸道阻塞,器官停擺,甚至死亡。(看樣子免疫力反應太強也不是一件好事。)

要預防人類的疾病,作者提倡「健康一體」這個概念,也就是了解人類和動物的健康,才能預防人的疾病。畢竟病毒是會變異的,我們無法預估動物身上的疾病何時可以傳染到人類身上,從只傳動物變為人畜共通。

公衛科學面臨的挑戰及難題有以下四點:

  • 政治不安定因素,公衛是需要合作的。作者以天花作為例子,因為美國與俄羅斯都有想要滅絕天花的決心,天花才真正被消滅了。某些政治體系甚至不支持施打疫苗,讓某些可能可以透過疫苗消滅的病毒仍可以持續生存。
  • 人口激增,畜牧養殖數量的大量增加,以及不佳的衛生條件,都有可能造成微生物的變異。
  • 全球旅遊及貿易的發展,讓地球無遠弗屆,病毒可以快速傳播。
  • 全球氣候的變遷也有可能對病毒產生變異。

今天的閱讀內容給了我許多公共衛生的新概念以及為何有些現有的傳染病難以滅絕,微生物的歷史也讓我眼界大開(作者其實是從地球沒有任何生命時開始說起),主要的收穫點就是不必那麼害怕微生物,因為大部分的微生物都只是「路人」。

這讓我反思,常常看到新聞上說著,某某地方細菌很多(像是門把、沖水馬桶的握把…等等),卻沒有說明那些細菌是有害的,這本書提醒了我,真正要關注的應該是「有害的」細菌。當然,為了以防萬一,記得時還是可以清理一番,但也不用因此過度緊張。

2023年6月26日 星期一

今日閱讀心得 | 最致命的敵人:人類與殺手級傳染病的戰爭(2)

今天閱讀的部分主要是說明流行病學以及公共衛生領域所要做的事情,還有毒性休克症候群的故事。

流行病學主要要做的事情就是研究各個族群的疾病,其主要的目的是預防發生在人類及動物身上的病(個人認為是由細菌、病毒及微生物所造成的疾病)。主要使用的手段就是觀察,透過觀察病人的共通性或是與正常人的差異性,找出可能造成疾病的原因並加以阻斷,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

公共衛生主要是要增進特定社群健康所採取的措施,這個特定社群可以是某個小鎮、區域或是整個地球。公共衛生主要有三條主要原則:

  1. 答案存在某處,需要尋找。
  2. 了解真相,透過「想要了解」真相的動機,一步一步接近真相。
  3. 要協同合作才能達成這個目標。
簡單來說,要能夠確實了解真相需要專家以及群眾的努力。期望可以在情節細微時就截斷傳染途徑,讓可能發生的傳染病不要爆發出來。公共衛生的主要目標就是「用好死代替惡死」,好死指的就是壽終正寢,惡死就是指年紀輕輕卻遭受傳染病危害而死去。要如何達到?首要目標就是預防(與流行病學相同),其次即便無法預防,也要將死亡及長期失能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在預防的部分,有幾個方向可以著手,例如:環境衛生(乾淨的水、食物以及排泄物清理系統)、疫苗接種、抗感染藥、病媒(蚊子、蜱蟲、蒼蠅)控制、教育、大眾傳播以及隔離檢疫。

其實讀到這裡,發現流行病學與公共衛生相當類似,流行病學的發現,可以助長公共衛生的成長。也不用太多做區隔,反正二者最終目的就是讓人類不要過於遭受傳染病所侵擾,造成不幸的後果。

接下來讀到的案例是毒性休克症候群。
先來個前提說明,這個病名是在西元1978年由丹佛市的小兒傳染科主任陶德所命名,主要是說明金黃色葡萄球菌會產生B型腸毒素,這種毒素會導致毒性休克症候群。

接下來探索真相的故事正式開始,在西元1980年春天,毒性休克症候群在多數月經期的女性間被發現,而這些女性大多是使用衛生棉條的女性,透過發病以及不發病女性的對照,使用衛生棉條的女性,發病的可能性高出許多。

而當時「信任」牌衛生棉條是市場主流,因此可以發現使用「信任」牌衛生棉條的發病比率更高,但在「信任」牌衛生棉條下架後,毒性休克症候群仍持續發生。透過一連串的調查及實驗最終發現,該病與衛生棉條的液體容量(吸附性)關聯較高,而與品牌關聯較低(當然,後續有專家持續實驗,「信任」牌衛生棉條的活性表面劑,相較其他廠牌更易讓毒性釋出,但其並非主因。)

主因是,高吸附性的衛生棉條,在陰道內會增加氧的釋放量,也就是經血+棉條吸附會產生氧氣。金黃色葡萄球菌+氧氣會進一步產生毒素,毒素經由陰道黏膜吸附,直接進入血液循環,之後引起了毒性休克症候群。

在這之後,衛生棉條公司將棉條的液體容量降低後,就可以降低毒性休克症候群的機率。

其實讀到這裡我是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以前一直認為毒性休克症候群是因為金黃色葡萄球菌過度繁殖,原來是因為棉條的吸附性材質會產生氧氣,氧氣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共同運作產生了毒性。文中也有提到,勤換棉條並不能避免毒性休克症候群,勤換棉條只會讓氧氣釋出更多,更容易引發毒性休克症候群。老實說,這與廠商宣導的情況並不相同。但我個人是會比較相信該作者說的,且衛生棉條並不是經期來的唯一選擇,還是使用傳統的衛生棉比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