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4日 星期六

今日閱讀心得 | 最致命的敵人:人類與殺手級傳染病的戰爭(1)

今天開始閱讀《最致命的敵人:人類與殺手級傳染病的戰爭》這本書,是從公共資訊圖書館借閱的。作者是美國流行病學專家麥克.歐斯特宏(網路看到的翻譯名為麥克.歐斯特荷姆(Michael Osterholm)),希望可以更了解一些傳染病的概念以及起源。

序及引言的部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提及新冠肺炎剛爆發時,中國採取的隔離政策所產生的影響。當時中國負責供應大量醫療器材(針筒、針頭…等等)的地方,因為隔離而無法生產以及運送,這讓其他國家所需資源的供應短缺,因而對疫情產生了更嚴重的影響。

這部分是我之前沒有思考過的,將醫療器具的供應都集中在一個地方,當該地發生問題時,會產生重大影響。因此為了避免再次發生同樣的影響,作者提出可以採取多樣化的策略,將雞蛋放置在不同的籃子中,以確保這種緊急物資在需要時較不容易短缺。

目前剛讀完作者對於愛滋病(AIDS,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的說明,作者以故事性的敘事說明愛滋病是如何被發現的,本來應該是很沉悶的故事,但是作者的敘事手法卻讓人讀起來非常順暢,且相當容易理解。

大概的故事是這樣的:在1980~1981年時,有5人感染了肺囊蟲肺炎,這種疾病容易出現在免疫系統受損的人身上。但在當時,感染的人都是年輕且健康的的同性戀男子。這就相當令人費解了,為何身體健康的人會罹患此種疾病呢?

到1981年底,在男同性戀中,已有270嚴重免疫缺乏的例子,再一年,估計有此類病症的人已達數萬,傳播率相當驚人。接著,非同性戀者,但接受輸血的患者也出現了這種疾病,因此專家們將其定調為「存在血源中,且未知的病毒」,1982年9月首次使用「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為其命名。

1983年,確認愛滋病由一種反轉錄病毒所引起,1984年確認其元凶為反轉錄病毒HTLV-III,1986年正式將該種病原命名為「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其來源有可能源自於非洲叢林,在猴子或猩猩間傳播,之後才跨越到人類族群。人類可能因為數量增多,逐步侵占猴子或猩猩的領地,並且因為屠戮行為沾染了大量的、含有病毒的血液因而被傳染。

其實個人以前也有聽過愛滋病的來源是非洲猩猩,但卻想不通為何會傳染到人類身上,作者給的這個推測還蠻合理的,在捕獵的過程中只要產生傷口且沾染上血液,就有可能會被感染。一些在其他動物身上的疾病可能可以在動物上相安無事,但是到人類身上就會變成一場災難。我覺得這個章節相當精采,期待作者後續對於其他傳染病的解說。

2023年6月21日 星期三

今日閱讀心得 | 甜甜圈經濟學 (9)結語

《甜甜圈經濟學》的最後一個章節是結語,為整本書做一個簡單的總結,說明了可以以本書提出的七個大方向(也就是前面七章的內容)作為基點展開思維,來考量該如何去設計新的制度讓我們可以在平衡人權以及地球生態的條件下,讓每個人過得更好。

讀完整本書,個人覺得這本書帶給我的收穫還挺大的,它讓我知道了為何當前的經濟架構是如何形成的,為何單單只依靠GDP就可以評估經濟成長?而經濟的目的又是如何從「讓人類過更好的生活」變為探索「經濟為何會這樣演變?」

對我啟發最大的一點就是從「有目標的經濟」,變為「只提升GDP的經濟」中的轉變。我認為這對整個國家、社會、企業以及人民的影響都非常大。這讓關注的焦點由「生活情況」變為「只要經濟提升,什麼都好」。也無怪乎雖然經濟提升了,但是生活卻過得越來越差,因為缺少了合適的分配制度。

本書我認為有些美中不足的點是在探討再生經濟時,只有評估成果,也就是依靠太陽能、風力等等可循環資源發電時,只有考量到這可以減少空氣汙染且可以永續等等益處。卻沒有探討在製造太陽能電場或是風電場時,可能產生的污染以及廢棄物。且這些設備應該是有年限的,在可持續的年限間所省下的汙染,加上製造時產生的汙染,對比傳統的發電方法是否真真正正的可以減少汙染?我認為這也是一個需要探討的問題。

並不是結果是符合永續就是好,在生產過程中,所製造的汙染也必須要有改善,才是真正的對地球生態有幫助。不過本書所描述的也不過只是一個關於未來的很棒的願景,如何能夠達到是一個問題,如何能夠不淪為資本炒作的題材也是一個問題,重要的是,希望未來發展的方向是真正對地球以及人民福祉有幫助的。

2023年6月19日 星期一

今日閱讀心得 | 甜甜圈經濟學 (8)成長隨緣

《甜甜圈經濟學》第七章「成長隨緣」主要是在探討經濟成長的問題。經濟是否有可能永無止盡地持續成長呢?若是不能,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

首先是經濟永無止盡成長的問題,以當前的經濟評估標準GDP來說,作者認為經濟是不可能永遠的持續成長下去。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若是經濟每年可以成長10%,那麼過了七年,就會翻倍成長,畫出一條指數的曲線。這實在是令人難以相信,GDP可以如此成長下去。

因此作者認為,經濟曲線會是一條S形曲線,在成長準備期呈現平緩,高速成長期近乎直線上升,成熟期則又會趨緩。步調可能會是美國經濟學家華爾特.惠特曼.羅托斯所描述的經濟成長階段,以航行做為比喻,該成長階段是這樣子的:

  1. 傳統社會,此時主流產業會是農業以及手工。
  2. 起飛準備階段,此時經濟建設與社會福利開始興起,個人以及企業也開始逐漸發展。
  3. 起飛,此時產業機械化以及商業化,開始進入高速成長階段。
  4. 成熟發展階段,持續繁榮發展。
  5. 高額群眾消費階段,家戶開始有資本可以購買長期的設備,例如電冰箱、電視、汽車以及廚具…等等。
可以看到在第五階段,也就是「高額群眾消費階段」就停止了,對應到先前說明的經濟成長曲線,會是指數型的成長。若要持續維持GDP成長而不耗費過多的能源與水資源,這些資源需要與GDP撇除關係,以減少耗損。(也就是先前提到的創造再生的概念)

那麼我們要做的事情就很清楚了,我們必須在經濟(GDP)沒有成長的情況下,也能夠照顧到生態保育。(這些資源已經與GDP撇除關係了,因此無論GDP如何,這部分都可以有所成長。)所以作者認為,在第五階段後,應該還有以下兩個階段待設計處理:
  1. 著陸準備,主要為改良當前的經濟設計,學會在沒有GDP成長的情況下仍能促進世界繁榮。
  2. 抵達終點,所有人都可以進入甜甜圈經濟學的共榮圈。
原始的經濟成長階段是沒有終點的,呈現的是指數型的成長,因此飛機會一直在空中飛行,改為作者提出的S型成長曲線,則可以對應到甜甜圈共榮圈的終點。

要達到這個目的的重點在於「如何設計」?作者在此處有提出一些相關建議:
  • 金融:從可以透過錢滾錢的投機操作改為將錢投資給再生經濟。
  • 政治:將公共投資的目標設定為有利於全體的目標,例如優質學校以及大眾運輸;減少稅收的漏洞,減少企業或個人的避稅方法;將從收入課稅改為對總資產或奢侈品課稅。(此處個人有個疑惑,這樣是不是變相處罰節儉的人?或是為未來打算的人?)
  • 社會:減少物質對人的誘惑(例如限制廣告),提倡提升心靈豐富以及滿足感。

說實話,讀到這一章個人是覺得有些割裂感,因為前述的章節都是在說明舊經濟該如何迎向新經濟,這一章主要描述的,都是基於「舊經濟」來說明的,因此不知道個人理解是否正確。但是從正面來想,此處正是一個銜接新舊經濟的轉折點。

我認為在甜甜圈經濟中,「國家」扮演了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透過國家的政策推廣,來影響企業、個人以及社會,我認為會是相當重要的一環。這部分就要看政府是否有心關注人民的生活,還是會像從前一樣,只關注舊經濟(GDP)的成長了。

2023年6月17日 星期六

今日閱讀心得 | 甜甜圈經濟學 (7)創造再生

《甜甜圈經濟學》第六章「創造再生」,主要描述舊經濟對環境生態的看法以及新經濟的做法,主要的論點就是我們應該要設計出好的再生循環經濟,而不是牽強的只依靠觀察就將經濟與污染的關係下定論。

在舊經濟中,透過觀察得出的經濟與汙染的關係稱為「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它的內容是這樣的:透過觀察GDP與水汙染的關係,可以發現當GDP(經濟)上漲時,污染會跟著上漲,但是當GDP持續上漲時,污染會漸漸趨於平緩,最終反轉下降。

由此關係,可以得出結論:只要經濟不斷成長,汙染最終會下降,持續的經濟成長對環境是有所助益的。作者提出,這個觀察及結論只有考慮到水汙染,並未考慮到其他對於地球生態的傷害,例如溫室氣體增加、生物多樣性喪失、土壤惡化以及森林濫伐。且即便環境庫茲涅茨的曲線是真的,地球以及人類真的能夠耗費資源直至狀態反轉嗎?會不會再反轉前就已經將資源耗盡了呢?

且經濟學家詹姆斯.博伊斯及馬里安諾.托拉斯透過調查發現:許多低收入國家,環境品質高、收入分配較公正、識字率高且公民權以及政治權受到尊重。低收入國家有此表現,可以證明環境與經濟發展無關。我們要做的不是提升經濟,而是設計新的再生經濟。

舊的經濟在工業上的情況如下:

(原料)→開採→製造→使用→丟棄→(廢棄物)

要創造再生經濟的要點就是:將A成品的廢棄物轉化為B成品的原料。

對此,企業對於永續以及環境的心態需要轉變,在舊經濟的影響下,企業主對於心態的轉變可能有以下幾個階段:

  1. 什麼都不做
  2. 有利才做(做了不僅可以保育生態,還可以降低成本,提升品牌形象)
  3. 盡你所能(以永續以及少汙染為目標)
  4. 不要傷害(零污染)
  5. 慷慨大方、創造循環(如同上述要點:將A成品的廢棄物轉化為B成品的原料。)

打造循環經濟,就像是仿照大自然的生態圈,我們可以將產業類別分為能源以及物質。

  • 再生能源方面,可以仰賴太陽能、風力、海潮、生質能以及地熱。
  • 再生物質方面,可以分為兩部分,其一為生物循環物質,例如:咖啡豆渣可以做為肥料;其二為工業循環物質,例如:手機可以回收再製造。

除了設計新的再生經濟外,企業、金融以及國家的角色也需要有相對應的轉變:

  • 企業:將目標從增加獲利轉為促進世界繁榮。
  • 金融:將行為從牽制經濟改為支援經濟,透過收縮、簡化以及去槓桿化減少金錢遊戲。
  • 國家:透過稅改、立法以及獎勵轉型鼓勵再生企業的發展。
最終,還要改變衡量經濟的標準,從單純的「金錢」改為人、社會、生態、文化以及生命等更全面的評估。

讀完這一章後,可以看出作者描繪的藍圖是相當理想化的。我的想法仍然不變,雖然藍圖很美,但問題的關鍵在於「人」。有錢有權的人是否捨得捨棄原有的一大筆收益來支持新的循環經濟?以及新的再分配方式?

依目前的觀察,的確有越來越多的新創逐漸往循環經濟發展,先前我學習彭蒙惠英語時,也有讀到外國正在研發廚餘再利用系統,將廚餘轉化為肥料,當初讀到時我也是相當驚艷,覺得這個系統好棒,也相當佩服外國人的奇思妙想。

此外,還有微電網衣服,可以透過自身活動產生電,以幫助供電;供給飛機的燃料採用生質能,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這些都是循環經濟的例子。創新發明最大的問題應該就是成本要如何降低?如何推廣到世界各地?這些都是尚待克服的難題。但無論如何,注重地球生態以及環保的產業越來越多,是值得令人高興的事情。

2023年6月15日 星期四

今日閱讀心得 | 甜甜圈經濟學 (6)設計分配

《甜甜圈經濟學》第五章「設計分配」,主要講述的是舊經濟學將貧富不均與社會不公當作是每個國家的必經階段,而作者提出的新經濟學則認為這是政策所造成的,它不是一個必須的過程。本章一樣說明了舊經濟學是如何推導出這一結論的,而新經濟學又該做甚麼樣的策略調整來避免這個現象呢?

首先先說明「貧富不均是必要過程」這個結論是如何出現的。1890年,義大利經濟學家維弗雷多.帕雷托經過一系列的調查發現了80%的收入在20%的人手中,而剩餘20%的收入則掌握在剩餘80%的人手中,這就是有名的「帕雷托80/20法則」。(現今仍常聽到)

而西蒙.庫茲涅茨則說明的經濟成長的曲線與所得的關係是由所得不均開始提升,直至最高峰,之後所得不均的情況會趨於平緩,最後才下降,依此現象提出:「貧富不均是經濟成長的必要之惡」。

貧富不均影響了社會、經濟成長以及國家。作者提出,貧富均勻的話,不僅社會人民會過得更快樂,經濟成長也會更快速。因此我們要做的是打造新的分配機制,讓貧富不均的現象縮小,主要的重點方向為多樣性分配

作者認為有以下五個面向是可以進行分配調整的:

  • 土地控制:在現有的架構下,只要擁有土地,就能躺著賺錢。土地擁有者完全不需要任何勞動,就可以一直擁有收入。市場、國家以及民眾應該要設計新的土地分配方式。例如:對土地課稅,並還利於民、限定土地持有或是租金限制。
  • 貨幣擴張:量化寬鬆(QE)這個策略是央行向銀行買回公債,刺激貨幣的供應,以期望能夠促進經濟或是幫助人民,但是銀行卻往往將其拿去做投機性投資,並未對社會造成正面影響。應該要控管貨幣流向,使其轉向有益的地方(輔助窮人或是生態保育…等等)。其次,允許社區性貨幣的發明,該社區可以使用社區專屬貨幣進行交易,以促進經濟流動。
  • 企業:改變想法,從視員工為成本的角度改為視員工為公司重要的一份子,避免隨意解雇員工的策略。
  • 科技:從向勞工課稅,改為向不可再生資源課稅(機器人),這部分也是保障員工權益,並且培養勞工擁有不可被取代的能力。書中還有舉出一個有趣的例子,對機器人課稅,並將其課到的稅拿來輔助窮人以及公共設施。
  • 知識:鼓勵知識共享,例如開源。國家研究的結果也應分享給民眾,讓知識可以快速傳播並且發展。書中有特別提到專利的迷思,專利是否已被濫用?這種現象是否又阻礙了進步?目前看來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我認為本章提到的策略僅僅只是一個雛形,一個藍圖,真正要落實應該會是困難重重,首先,握有資源的都是既得利益者,這些握有權力的人會捨得將權力放開,以謀取眾人的福利嗎?個人認為很難。

2023年6月13日 星期二

今日閱讀心得 | 甜甜圈經濟學 (5)理解系統

《甜甜圈經濟學》第四章「理解系統」,主要訴說的是舊經濟學所推導的系統到新經濟學(甜甜圈經濟學)間的差異。本章說明了舊有經濟學如何推導出該模型,以及新經濟學需要的是什麼樣的系統,這邊一一來做個簡單的筆記說明。

首先第一點是,舊經濟學的系統是如何推導出來的?其概念為何?

舊經濟學是當今的主流經濟學,其系統是仿效牛頓運動定律,將經濟描述為「平穩的機械力學系統」,是一個線性的平衡系統,主要的概念就是市場有一個安定的平衡點,這個平衡點就是買賣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價格,以此概念為基底,進一步推導出「供需圖」。

在「供需圖」中,當需求上升時,每當買家購入所需要的商品,剩餘的商品效用就會降低,因此價格會因此下降。而當賣家需要提供更多商品時,則需要更多的成本來進行產出,所以會使得價格上揚。供應量(成本)與需求(效用)及價格的關係各畫出一條交錯的曲線,該交集點則為市場的平衡點。

可以看出該經濟論點只考慮成本與效用,並不考慮其他因素,但是就現實的情況,並不是那麼單純(人的行為其實會造成很大的影響),作者直接直指這是錯誤的科學,如果市場真的這麼單純,為何還有出現2008年的金融海嘯呢?

真正的經濟系統—作者稱其為「具有調適力的複雜系統」,是一個動態系統。作者提出了組成新系統的三大概念:流量與存量、反饋環以及延遲,分項說明如下。

  • 流量與存量:當一項系統的流入大於流出,則存量上升;反之,則存量下降。可以想像臉盆中的水,這些就是存量,當從臉盆中取出的水多於補充給臉盆的水,則臉盆中的水就會減少,也就是存量減少了。
  • 反饋環:分為正反饋環與負反饋環。正反饋環的概念為「好的更好、壞的更壞」,是一種增益及強化的概念;負反饋環的概念則為「好的變差、差的變好」,也就是一種逆轉及抵銷的概念。正反饋環的實際例子像是有錢人會更有錢,負反饋環的例子則為有錢人遭遇意外(投資失敗),變得沒錢。(當然在系統中,負反饋環需要設計成一個固定的事件或模式,確實達到逆轉及抵銷的效用。)
  • 延遲:流入與流出確實造成存量影響所需要的時間,就是延遲。延遲的數值對不同的案例會有不同的影響。

以上即為新舊經濟系統的差異性,其中在書中額外還有看到作者提出了「經濟外部性」這個概念,它指的是「行為者的舉動致使旁人所蒙受的好處或壞處」,例如排放廢水、偷工減料…等等行為其實是會對整個系統造成影響的,但舊經濟學並未對此提出解決之道。

作者認為應該偋除「經濟外部性」這個概念,而將其視為系統的一部份,一同思考。

個人相當認同,看起來舊有的經濟學其實忽略了需多考量,例如人性、對環境的影響、環境的影響反饋回經濟的影響。就目前看來,作者提出的系統架構其實是比較合理的,經濟不該忽略「經濟外部性」的影響,因為它實實在在的會影響到整個系統。

在舊的經濟架構下,有資源的人相對來說會比較容易崛起(或成功),這也是正反饋環的影響,作者提出我們應採用分配式經濟,以減小差異化,這一部份應該是第五章的內容了。

2023年6月11日 星期日

今日閱讀心得 | 甜甜圈經濟學 (4)培養人性

《甜甜圈經濟學》中第二章架構了新經濟的舞台及角色,那麼從中扮演或是相關人士的行為又會是怎麼樣的呢?本章一樣從舊經濟的人性開始探討,並引導出新經濟架構下所需要的人性。

在舊的經濟架構下,在經濟中活動的人被稱為「理性經濟人」,其特點為「各自獨立、長於計算、具有競爭性、永遠不滿足。」並且擁有固定的偏好。各自獨立表示的是人與人間無任何關聯;長於計算表示喜愛將效用最大化,重視的是效用;永遠不滿足則是代表當世界進步時,需求也會隨之增加,慾望也跟著變多了,所以只要世界在進步,理性經濟人永遠也不會滿足。

其實可以看出理性經濟人的特點還蠻像機器人的,他的行為模式似乎忽略了人性,並且永遠追求新事物。

那麼在新的經濟架構下,該如何轉變理性經濟人這個角色呢?

  • 將自利的特點轉為社會互惠以及分享的特質(依據「最後通牒賽局」,擁有合作特質的人可以獲得最好的結果。)
  • 將固定偏好轉為流動價值觀,保持開放心態。書中舉出十組各文化接認同的基本價值:自主、刺激、享樂、成就、權力、安全、遵從、傳統、慈善、普世性。這些是會流動且每人皆有的特質。
  • 將各自孤立的特質轉為相互依存,因為人與人家其實是會互相影響的,例如流行以及喜好,親近的人有共通特質的機率會較高。
  • 從長於計算轉變為抓個大概,可以透過「助推」這個政策來影響人的行為,但不要干涉選擇的權利,以影響直覺反應產生的行為。例如可以透過在路上設置垃圾桶,引導出不要亂丟垃圾的行為。(當然可能有人會濫用,因此需要監督以及罰則。)
  • 將行為從主宰轉為仰賴,這一點主要是說明對地球的態度,從以主宰的角度對地球不斷索取改為將地球視為夥伴,齊頭並進。

在書中還有兩個觀點我覺得蠻有趣的,列舉如下:

  • 經濟容易吸引自利心強的人,人的行為會往對自己有利的地方靠攏。關鍵字利潤、成長、成本,根據研究結果會讓人的同理心下降。
  • 將金錢作為動機容易將原有動機消彌。例如一個人原本喜愛唱歌,當你對他說唱好一首歌可以給予獎金時,這個人會變成為了獎金而唱歌,而忘了自己喜愛唱歌的初衷。

獨到這邊我覺得本書其實還蠻難閱讀的,引用的歷史及名人話語相當多,有時會令人搞不清楚重點,且人性這一點我覺得真的是有相當大的考驗。不得不說,原先的理性經濟人,我認為真的比較像是路上隨處可見的,作者提出的新人類反而難得,但是有此願景也算是跨出了改變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