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閱讀的內容主要是說明傳染病的傳染途徑以及疫苗,對我來說最大的收穫就是了解要推出一個新的疫苗背後要付出的代價有多大,也讓我理解了為何疫苗的發展不如製藥。
首先先來整理一下傳染病的傳播概念,作者主要有提出以下四項:
- 蝙蝠:病毒儲藏庫的概念,病毒可以在這裡好好存活,是維持自身存續的地方。病毒儲藏庫可以是動物、植物、水域…等等,它們會在此處好好活著,等待傳染時機的到來。
- 蚊子:病媒的概念,主要是攜帶以及傳播病原體至另一宿主的節肢動物。牠們可以躲藏到船上、飛機上等地以進行遠距離的傳播且難以被人發現。
- 肺:是最可怕的傳染途徑,只要進行呼吸就可以進行傳染的空氣傳播,也是最易造成大流行且最危險的傳播方式。
- 性行為:透過體液交換來進行傳播,最令人傷腦筋的一點是病患通常會隱瞞資訊,因此通常難以調查。
第三項空氣傳播是最需要注意的傳播方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疾病就是流感。作者將流感分為以下兩種:
- 大流行流感:來自於新病毒的突變,將疾病的傳播方式由動物傳向人,且人與人將可互相傳播。
- 季節性流感:通常來自於大流行流感的病毒株遺留,恐怖的點在於在發病前就有傳染力。
以上為傳染的部分,接下來是疫苗方面的資訊。
疫苗接種之父簡納讓病人接觸牛痘,以對天花產生免疫力,之後此類作法皆被統稱為疫苗接種。
疫苗的出現讓百日咳、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破傷風、小兒麻痺、白喉以及天花的病例數大幅下降,甚至可以低至0。
既然疫苗那麼好,為人類避免了大量疾病,那麼是甚麼原因讓疫苗產業止步不前呢?
原因是反對疫苗的群眾以及經濟誘因。反對疫苗的群眾通常會提出接種疫苗會產生副作用,例如自閉症之類的(但是實際上並有沒確切證據證明兩者的關聯);而經濟誘因的部分就要從疫苗的目的以及其自研發至可接種的程序說起。
疫苗主要的目的幾乎都是「預防」,而非治療,這會讓人有一種僥倖想法,疫苗並不是必需的,「當危險接近時,再來預防就好了」,因此疫苗的需求並不穩定且難以預估。以商業面來說,誰會想要去研發一項不知道有沒有人要使用的商品呢?何況這項商品需要投入大量資源。
其二,疫苗幾乎都是生物製劑,相較於化學製劑(藥品,可遵循一定流程製出)較難以控制及研發,因此成本極高。作者利用製造汽車來比喻化學製劑,種一棵植物來比喻生物製劑,可以想見,只要依循一定的步驟,就可以將汽車製造出來,但是依循一樣的步驟卻不一定能將植物養得一樣好。
可以發現,疫苗本來就比較難研發了,且疫苗要上市可供使用要如同藥品一般,通過一系列的實驗:內部實驗、動物實驗、以及第三期的臨床實驗。臨床實驗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安全性測試,第二階段為不同劑量的安全以及有效性測試,第三階段則為以大基數人群測試有效性,人群可能是孩童、青少年、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免疫缺陷者以及孕婦。
臨床實驗為雙盲測試,也就是受試者以及測試者皆不知道哪位受試者使用的是真的疫苗,哪位受試者使用的是安慰劑,只有在測試結束後才會將資訊解封。這少說需要十年以及十億美金的投資,且在此期間要耗費大量資源且無任何收益,更重要的一點是,它不一定會成功。
因此可以理解,為何就商業面來說,疫苗的研發會遭遇困難,付出卻未必有收穫,即便成功,民眾也未必會買單。
最後作者有提到關於流感疫苗的觀點,流感疫苗是效果最差的疫苗之一且是唯一一種每年必須更改的疫苗。專家透過預測來推出疫苗,預測不準也是常有的事。那麼到底該不該施打流感疫苗呢?作者給出的建議是,就算其只有30%或60%的保護力,也好過0%的保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