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1日 星期五

今日閱讀心得 | 最致命的敵人:人類與殺手級傳染病的戰爭(8)

總算把這本書讀完了,這次筆記的內容主要有由埃及斑蚊作為病媒傳遞的病毒—茲卡病毒、抗生素以及流感的一些知識。後續還有作者關於全球公衛以及傳染病預防可以做的事情,這部分就先不做筆記了。

這本書真的帶給我許多關於傳染病的知識,有些就學時學習過但是其實當時並沒有太有感觸,這次再次讀到時比較有切身之感(像是登革熱)。我認為對於個人來說其實最重要的就是勤洗手、戴口罩以及防蚊,就能盡自己最大的防衛性來預防病毒。

其次,這本書的內容雖然作者已經大致上以說故事的形式加以敘述了,但是裡面的硬知識還是相當多的,如果不做筆記的話,對我來說真的是讀過就忘,因此藉著blog,再次將筆記整理出來順便鞏固記憶。

首先是茲卡病毒(這個我之前真的沒有聽過),茲卡病毒由埃及斑蚊傳播,其症狀很輕微,因此雖然已經存在很久了,但是並未特別引起重視,直到後來發現茲卡病毒有可能會引起以下兩種疾病,才發現茲卡病毒的可怕之處。

第一種疾病為吉巴二式症候群,又稱法國小兒麻痺症,其由自體免疫所引起。常見的感染病源有曲狀桿菌、巨細胞病毒以及人類皰疹病毒第四型。得到此病的病人其抗體會攻擊神經外圍的髓鞘,導致神經無法維持導電性而失去控制,雖然等髓鞘長好後病症就會消失了,但在此期間的治療非常重要。

第二種疾病為嬰兒小頭畸形,母親在懷孕時遭茲卡病毒感染就有可能會發生,且有可能因為性交傳染。可以想見這真的非常難以預防,誰會想到被蚊子叮一下或是與老公愛愛就造成寶寶的小頭畸形呢?推測這個疾病可能是因為病毒突變造成的,因為先前並不會造成如此恐怖的後果。

在本章節最後,作者有特別提到噴灑殺蟲劑可能可以減少蚊子的數量,但可能無法減少傳播。這的確是有可能的,所以最好的做法還是好好清理環境,看到蚊子就要把它處理掉,避免攜帶病毒的蚊子傷害到自己以及家人。


接下來要筆記的是抗生素以及抗生素抗性的觀念。

抗生素是由培養微生物中,可以殺死其他細菌的活性物質得來的,例如從青黴菌中提取出的青黴素。可以看出,抗生素存在許久(它就是從微生物中得來的,微生物存在多久,抗生素就存在多久),是微生物競爭的結果,人類只是發現後將其培養並提取出來。

*額外補充,抗菌藥物是可以抑制細菌成長的藥物(不像抗生素可以殺死細菌),例如從柏油提煉出的紅色染料,這是提煉出磺胺類藥物的基礎。

也同樣因為微生物競爭的關係,抗生素抗性出現了,以前可以靠A抗生素殺死的細菌現在殺不死了,這是一個全體的影響,不是只發生在個人體內的,因此可以想見,當前的抗生素可以殺死的細菌會越來越少,牠們的抗性變得越來越強,所以,我們需要持續去發現新的抗生素。

抗生素抗性快速增加的原因是人類以及動物(家畜)的濫用。30%的抗生素用於人類,即便病人的疾病可能不需要使用抗生素,醫生仍會開立,原因在於病人要求或是以防萬一。動物的濫用是大宗,占了70%。主要是家畜以及寵物會使用,其目的為預防感染(家畜群聚,當有一隻生病時,其他隻需要預防)以及促進成長(沒錯,抗生素可以讓家畜長得更好更壯,讀到這裡我也是挺意外的)。

那麼對於抗生素抗性的快速提升,我們該如何因應呢?主要有以下四點:

  1. 預防需要使用抗生素的傳染病,更小心地使用抗生素以及加強感染控制。可以從加強基礎建設,乾淨用水、基本衛生還有下水道設備搞好都可以改善,此外施打疫苗,減少感染也可以預防抗生素抗性的快速提升。
  2. 保護目前使用的抗生素效用,重點在於加強管理,只有在該用的時候才使用,這最難的點在於,什麼時候才是該用的時候?
  3. 發現以及研發新的抗生素,作者建議可由政府主導,採用招標的模式,主要是避免私人企業自行研發而造成後續的濫用。
  4. 尋找新的解決之道,減輕抗生素的部分壓力,例如研發疫苗、改變宿主療法(透過減緩或加強發炎反應)、中和毒素、不讓分裂的細菌取得養分成長或是利用噬菌體,但此部分仍須更多的實驗以及數據。


最後是關於流感的筆記。

流感病毒屬於以一段RNA為基因組的病毒,其複製時會具有高度突變率且經常進行基因重組。在複製的過程中若是發生錯誤就會產生突變,這也是為什麼每年都要施打流感疫苗,因為病毒容易產生突變。

以上是基因突變的原因,那麼何時會會基因重組呢?當同一個宿主(人或動物)得到兩種不同的流感病毒,就會產生基因重組。

病毒突變又稱為抗原漂變,算是小改變;基因重組又稱為抗原移型,是大改變,甚至有可能生成全球大流行的病毒株。

因此作者相當強調「健康一體」的概念,人類與動物的健康都要顧好,因為不知道何時,動物身上的疾病就會變得可以傳到人身上,引起大流行。

A型流感(可以造成人以及動物大流行的流感病毒)的兩種表面蛋白如下:

  • 血凝集素(HA),和肺細胞結合後,會啟動複製,直到將細胞撐爆,進而感染更多細胞。
  • 神經胺酸脢(NA)可以讓病毒顆粒不受細胞限制,以感染其他細胞。

常見的H3N2的描述方式就是指病毒的HA及NA的組成。在人多、家禽家畜(病毒的天然儲藏庫)多的地方很有可能會是下個大流行的爆發點。

對於流感,作者期望可以研發出翻轉局勢的萬用流感疫苗(10年可能只需要打一次),讓流感不要再成為全球人民的重大威脅。

我覺得本書最可惜的是,書中沒有提出對於新冠肺炎的觀點,個人還蠻好奇作者是如何看待新冠肺炎的。作者有對於未知的流感大流行做出假想,像是不明原因的疾病,到醫療崩壞,出現大量病患以及死者,還有看似平靜後的二次爆發,都與新冠肺炎造成的影響相當類似,讓我感觸蠻深的,即便沒有新冠肺炎,不知何時出現的流感病毒抗原移型也有可能造成類似的後果。但個人認為災情可能不會那麼嚴重,因為流感疫苗可能可以稍稍擋一下。

這本書帶我的收穫真的相當多,如果你對於傳染病有興趣,真的相當推薦這本書。

2023年7月11日 星期二

今日閱讀心得 | 最致命的敵人:人類與殺手級傳染病的戰爭(7)

今天閱讀的部分主要的關於SARS、MARS等傳染病的來源以及發現的來龍去脈,作者的敘述像是說故事一般,令人可以很輕易地了解這些傳染病的歷史,對我來說收穫很大。其次,是關於透過埃及斑蚊病媒傳染的一些傳染病,也是讓我收穫良多,除了登革熱之外又讓我多了兩種傳染病黃熱病以及屈公病的新知。

以下是我對這些傳染病的一些重點筆記:

SARS(非典型肺炎,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最早發源於中國廣州,因壓制報導而喪失了早期阻遏的機會。起源為未知的冠狀病毒(命名為冠狀病毒的起源於在顯微鏡下其顆粒表面向外突出猶如冠冕),冠狀病毒存在於蝙蝠體內,傳染給廣東土生的果子狸與鼬獾,牠們被當作食材在市場內販賣,之後傳染給人類。

SARS沒有固定的療法,採用的感染控制,主要採取的措施是在早期症狀出現其即對病人採取隔離政策、醫護採取防護裝備、追蹤病人的移動途徑以及移除來源。(市場禁賣果子狸與鼬獾)作者認為SARS消失是因為這些感染控制生效了,但蝙蝠仍是SARS的病毒庫,冠狀病毒仍好好存在蝙蝠體內,等待下次的機會。

在SARS事件中,出現了超級感染者這個概念,一般來說,一個人可以傳染給周圍的多少人是有個大約的人數,稱為基本染數規則。超級感染者則可以打破這個規則,進行大量傳播,讓傳染病的情況更嚴峻。作者在書中提到的案例,有兩位超級傳染者才讓SARS的傳播變得嚴重。至於什麼樣的人會成為超級傳染者,至今仍沒有定論。

MERS(中東呼吸症候群)是類似SARS的冠狀病毒。病毒的原始儲藏庫是蝙蝠,之後傳染給中東及北非常見的單峰駱駝。MERS的致死率比SARS還要高,但是傳染力較弱。它與SARS一樣,有超級傳染者的存在。目前MERS已在駱駝群中生根,且這些駱駝是無法滅絕的,因此它仍持續威脅著人類。

接下來是與蚊子有關的傳染病,為黃熱病、登革熱以屈公病,主要的病媒為埃及斑蚊,次要的病媒為白線斑蚊。

黃熱病的名字來源為病情造成肝臟受損後導致的黃疸,黃病毒一般相信其來源為中非及東非。大多數感染者只有無或是輕微的症狀,待初期症狀過後,大部分人會好轉,但約15%的病例會變得較嚴重,且20%~50%的嚴重患者會死亡。目前大部分的病例仍存在非洲,雖然已有疫苗,但製造較為困難且數量稀少。

登革熱是病媒傳染病中最重要的一環,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為登革熱,其症狀類似流感,大部分患者沒有併發症。第二種為出血性登革熱,可能致死。出血性登革熱的登革病毒有四種不同的版本DEN-1~DEN-4(稱為「血清型」病毒),染上該型病毒者可對該型終生免疫。但若是染上DEN-1後,再次感染DEN2~DEN-4,有可能會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危及生命。這也是疫苗令人猶疑的點,注射疫苗產生抗體後,是否有可能造成免疫系統過度反應?目前仍不清楚。

屈公病的患者會有嚴重的關節炎,其死亡率不高,但可能演變為慢性疾病或殘疾。

目前對病媒型傳染的防治計畫主要為殺蟲劑、基因改造蚊子(不孕蚊或是讓蚊子無法攜帶病原的基因改造)以及疫苗。

2023年7月7日 星期五

今日閱讀心得 | 最致命的敵人:人類與殺手級傳染病的戰爭(6)

今天閱讀的部分主要在說明將微生物作為生化武器的危害以及炭疽桿菌和伊波拉病毒的介紹。

現代的技術可以透過基因定序重組來重製病毒,甚至某些已經滅絕的病毒也可以透過基因重組的技術重新製造出來,這是相當危險的事情。原因在於對付這些病毒的疫苗可能已經不生產了或是因為不常使用所以身邊沒有預備(也可以理解為不賺錢了,所以廠商也不製造了),一旦病毒重現,還是有可能造成大規模的傷害。

而使用微生物作為生化武器的話,海關難以檢查,且釋放感染源後,感染者可能並不會馬上發病,導致難以追蹤,且由於現代技術進步,這些微生物可能並不只有大型實驗室才能製造出來,有點財力的人甚至可以在自家就進行生產,這些都是生物科技進步所帶來的風險。

美國先前就有發生過透過炭疽粉來進行恐怖攻擊的事件。炭疽粉是炭疽桿菌乾燥後的型態,在此型態中,其失去活性,是幾乎沒有重量的微小孢子,並且可以存活數十年甚至更久。考古學者甚至發現在古埃及的墓中曾有其存在。

炭疽粉經過吸入後,抵達肺部及腸胃道等潮濕的環境就會活化,活化的狀態下會釋放三種致命蛋白毒素,其致死率可達45~85%。雖然可以使用一些廣效抗生素進行治療,但其關鍵是要能夠快速診斷並且採取治療措施。通常發病時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期,且被炭疽粉感染的區域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以及金錢來清理。(主要的難點還是炭疽粉的型態難以清除)

伊波拉病毒據推測主要存活在非洲中部的赤道森林中,其寄宿體(病毒庫)可能是果蝠。此病毒在人體全身的細胞中都有可能進行有效複製,造成極度發炎以及敗血性休克。主要的傳播途徑是感染者的體液以及皮膚。在大流行時常見的傳染途徑其一為殯葬過程處理因病毒而死亡的屍體,其二為在醫院或家中照護病人。慶幸的是該病毒在症狀出現後才有傳染性,因此透過自我監督可以保護他人,但仍要小心其變異為呼吸傳染或是在症狀出現前就有傳染性。

這本書目前讀到這裡,因為還書時間到了只好先把書還了,等再次借到後再繼續閱讀。這本書對我來說也算是知識類的書籍,介紹了許多種傳染病的特性、來源以及傳染途徑,以及疫苗產業的困境,雖然還沒有讀完,但是已經讓我又長了許多知識。

2023年7月2日 星期日

今日閱讀心得 | 最致命的敵人:人類與殺手級傳染病的戰爭(5)

今日閱讀的部分主要是介紹三種重大傳染病以及研究室內的微生物實驗介紹及可能產生的危機。

作者特別以獨立章節介紹的三大傳染病分別為瘧疾、愛滋病以及肺結核,稍稍整理如下:

  1. 瘧疾:由瘧原蟲(單細胞寄生微生物)引起,由瘧蚊傳遞。瘧原蟲經由血液進入肝臟後開始大量繁殖,其造成的症狀有高燒、噁心、嘔吐、腹瀉、出汗或冷顫、疲倦、頭痛以及黃疸,更進一步引起腦炎、呼吸問題、貧血,更嚴重甚至會昏迷乃至死亡。瘧疾的死亡人數90%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其中以幼童居多。主要的防治方法為殺蟲藥劑以及疫苗。作者有特別提到投入不孕雄蟲這個方式來處理病媒,但是此法的後果無法預見且需要長時間才能得知成果。
  2. 愛滋病:目前已從必死的疾病轉變為可控的慢性病。其每年的新感染人數70%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由於宗教、反同性以及社會因素(歧視)造成防治上的重大阻礙。作者對此種疾病的期望是希望未來能夠發現有效的疫苗或療法。
  3. 肺結核:是由能夠影響體內多種器官的細菌所引起,而肺臟恰好是其最愛侵襲的部分。肺結核經由空氣傳播,與流感相比傳染力低了許多。且其病菌可能被細胞所包覆而處於未活化的狀態,就是得了肺結核並不一定會發病。且其發病到死亡的過程較長,較難引起群眾的情緒反應。
作者在此有特別提到一個概念:「殺死我們、傷害我們及嚇著我們的事情,並不相同。」個人認為媒體的報導佔很大的因素,像每年真正因為流感死去的人數得到關注並不如新冠肺炎的確診人數。人總是會被短暫刺激的事情吸引注意力,而忽略長期影響更大的事物。這也就是作者為何特別提出這三種影響重大的傳染病的原因。

微生物實驗的部分,作者特別提到「高關切性增強功能研究」以及「高關切性雙重用途研究」,以下為簡單的說明:
高關切性增強功能研究,主要是用來製造突變,給予微生物新功能與能力。
高關切性雙重用途研究,是一種生命科學研究,是可能被誤用並對公共衛生及安全帶來重大威脅的一種研究。

其實看到這裡,還是不太了解兩種研究的區別,只能看出兩種研究都帶有突破性及危險性,端看研究者的用意何在。

微生物工程可以透過操弄基因以推動快速演化,像是嵌合體因子,此種方式是將病毒A的部分片段插入可複製的活病毒B,用此種方式就可以創造一種新的病毒。無法預期其後果是好是壞,作者認為此種研究應由少數點頂尖專家主持,且須要在最安全以及先進的實驗室中進行。但無論如何,對於用心險惡的人仍無解決之道。

看到此處就讓人想到新冠肺炎,假設其也是實驗室產物,不管其目的為何,只要不小心洩漏出來對人類而言就是一場大災難,這也是作者憂心忡忡的原因。除了要防範自然界的病毒變異,從動物傳動物改為動物傳人,還要當心各種生物實驗室可能產生的可怕影響。傳染病真的是人類除戰爭之外的大敵阿!

2023年6月30日 星期五

今日閱讀心得 | 最致命的敵人:人類與殺手級傳染病的戰爭(4)

今日閱讀的內容主要是說明傳染病的傳染途徑以及疫苗,對我來說最大的收穫就是了解要推出一個新的疫苗背後要付出的代價有多大,也讓我理解了為何疫苗的發展不如製藥。

首先先來整理一下傳染病的傳播概念,作者主要有提出以下四項:

  1. 蝙蝠:病毒儲藏庫的概念,病毒可以在這裡好好存活,是維持自身存續的地方。病毒儲藏庫可以是動物、植物、水域…等等,它們會在此處好好活著,等待傳染時機的到來。
  2. 蚊子:病媒的概念,主要是攜帶以及傳播病原體至另一宿主的節肢動物。牠們可以躲藏到船上、飛機上等地以進行遠距離的傳播且難以被人發現。
  3. 肺:是最可怕的傳染途徑,只要進行呼吸就可以進行傳染的空氣傳播,也是最易造成大流行且最危險的傳播方式。
  4. 性行為:透過體液交換來進行傳播,最令人傷腦筋的一點是病患通常會隱瞞資訊,因此通常難以調查。
第三項空氣傳播是最需要注意的傳播方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疾病就是流感。作者將流感分為以下兩種:
  1. 大流行流感:來自於新病毒的突變,將疾病的傳播方式由動物傳向人,且人與人將可互相傳播。
  2. 季節性流感:通常來自於大流行流感的病毒株遺留,恐怖的點在於在發病前就有傳染力。
以上為傳染的部分,接下來是疫苗方面的資訊。

疫苗接種之父簡納讓病人接觸牛痘,以對天花產生免疫力,之後此類作法皆被統稱為疫苗接種。
疫苗的出現讓百日咳、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破傷風、小兒麻痺、白喉以及天花的病例數大幅下降,甚至可以低至0。

既然疫苗那麼好,為人類避免了大量疾病,那麼是甚麼原因讓疫苗產業止步不前呢?
原因是反對疫苗的群眾以及經濟誘因。反對疫苗的群眾通常會提出接種疫苗會產生副作用,例如自閉症之類的(但是實際上並有沒確切證據證明兩者的關聯);而經濟誘因的部分就要從疫苗的目的以及其自研發至可接種的程序說起。

疫苗主要的目的幾乎都是「預防」,而非治療,這會讓人有一種僥倖想法,疫苗並不是必需的,「當危險接近時,再來預防就好了」,因此疫苗的需求並不穩定且難以預估。以商業面來說,誰會想要去研發一項不知道有沒有人要使用的商品呢?何況這項商品需要投入大量資源。

其二,疫苗幾乎都是生物製劑,相較於化學製劑(藥品,可遵循一定流程製出)較難以控制及研發,因此成本極高。作者利用製造汽車來比喻化學製劑,種一棵植物來比喻生物製劑,可以想見,只要依循一定的步驟,就可以將汽車製造出來,但是依循一樣的步驟卻不一定能將植物養得一樣好。

可以發現,疫苗本來就比較難研發了,且疫苗要上市可供使用要如同藥品一般,通過一系列的實驗:內部實驗、動物實驗、以及第三期的臨床實驗。臨床實驗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安全性測試,第二階段為不同劑量的安全以及有效性測試,第三階段則為以大基數人群測試有效性,人群可能是孩童、青少年、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免疫缺陷者以及孕婦。

臨床實驗為雙盲測試,也就是受試者以及測試者皆不知道哪位受試者使用的是真的疫苗,哪位受試者使用的是安慰劑,只有在測試結束後才會將資訊解封。這少說需要十年以及十億美金的投資,且在此期間要耗費大量資源且無任何收益,更重要的一點是,它不一定會成功。

因此可以理解,為何就商業面來說,疫苗的研發會遭遇困難,付出卻未必有收穫,即便成功,民眾也未必會買單。

最後作者有提到關於流感疫苗的觀點,流感疫苗是效果最差的疫苗之一且是唯一一種每年必須更改的疫苗。專家透過預測來推出疫苗,預測不準也是常有的事。那麼到底該不該施打流感疫苗呢?作者給出的建議是,就算其只有30%或60%的保護力,也好過0%的保護力。

2023年6月28日 星期三

今日閱讀心得 | 最致命的敵人:人類與殺手級傳染病的戰爭(3)

今天閱讀的部分作者主要是陳述傳染病是會造成重大傷亡的災難,但是相較於天災卻比較不容易得到關注。我想原因是在於天災來勢洶洶且破壞力明顯,因此會較引人注目,就像交通意外每年的傷亡人數很多,但是相較於突然來襲的颱風,關注度也相對低了許多。(這的確是蠻奇怪的一點)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本書後續會著重的點以及一些傳染病的基本概念,將其整理如下:

相較於天災造成的災害,其特點為短時間、區域性以及較易復原(未受災區域可給予支援),疾病大流行帶來的後可能是長時間、全球,以及對商業、社會都有極大影響且較難復原。(此部分的原因在於全球性的流行中,大家都處於危險之中,無法提供多餘的額外支援,且相關供應廠商若是身處災區,那就更糟糕了,連醫療物資都無法提供出來。)

要應對疾病大流行造成的災害,書中提出了危機應對計畫的概念(當然,要考慮的點相當多,只能提出以下四大重點協助處理,本書後續也會對這四點加強說明。)

  • 關注可能引起致命大流行的微生物(病原體),此處要著重的有兩類,其一為流感類病毒,特點是經由呼吸道傳染,短時間就可以引起廣範圍的散佈;其二為抗藥性微生物,此類微生物會逐步增加,因為其擁有抗藥性,人類一時之間應該也束手無策(可以回想到抗生素發明之前的年代經歷。)
  • 防止高衝擊性的區域性爆發,例如MERS、SARS…等病毒。
  • 防止利用微生物刻意危害他人或是科學家強化過的微生物意外外洩。此處有個專有名詞叫做「高關切雙重用途研究」,主要用意在保存微生物帶給我們的好處以及降低微生物可能帶給我們的風險,但若是意外洩漏的話,有可能帶給人們意想不到的災害。
  • 防治具有持續影響力的地方病,例如瘧疾、肺結核、腹瀉、愛滋病等等,雖然都是已知的疾病,但在許多資源不足的國家,這些疾病的影響力仍然巨大。

接下來是微生物的定位及歷史說明,作者使用人來比喻微生物,以人來說,你每天可能都會遇見好人(對你有幫助的人)、路人或是壞人(對你造成傷害的人)。微生物也是如此,對你來說,大部分的微生物都是路人,少部分微生物是好人,是維持生命所必需的,而特別要關注的就是對你可能造成損傷的壞人微生物,也就是病原體。作者也提及不必因為門把上含有大量細菌而過度恐慌,因為大部分的微生物對人類來說都只是「路人」。

微生物的生存時長遠比人類的歷史長遠許久,且演化速率(適應性)更是遠超人類。因此要與其比命長是根本比不過的,只能小心應對。

病毒通常會尋找宿主,並藉由宿主的細胞大量製造更多病毒,有些病毒專攻人類、有些專攻動物、有些是人畜共通、有些則是專攻某種器官,種類相當多樣。某些時候,病毒的傷害性不強,但是人類過強的免疫力,會過度反應而引發細胞介素風暴(我認為就是常聽見的免疫風暴),造成呼吸道阻塞,器官停擺,甚至死亡。(看樣子免疫力反應太強也不是一件好事。)

要預防人類的疾病,作者提倡「健康一體」這個概念,也就是了解人類和動物的健康,才能預防人的疾病。畢竟病毒是會變異的,我們無法預估動物身上的疾病何時可以傳染到人類身上,從只傳動物變為人畜共通。

公衛科學面臨的挑戰及難題有以下四點:

  • 政治不安定因素,公衛是需要合作的。作者以天花作為例子,因為美國與俄羅斯都有想要滅絕天花的決心,天花才真正被消滅了。某些政治體系甚至不支持施打疫苗,讓某些可能可以透過疫苗消滅的病毒仍可以持續生存。
  • 人口激增,畜牧養殖數量的大量增加,以及不佳的衛生條件,都有可能造成微生物的變異。
  • 全球旅遊及貿易的發展,讓地球無遠弗屆,病毒可以快速傳播。
  • 全球氣候的變遷也有可能對病毒產生變異。

今天的閱讀內容給了我許多公共衛生的新概念以及為何有些現有的傳染病難以滅絕,微生物的歷史也讓我眼界大開(作者其實是從地球沒有任何生命時開始說起),主要的收穫點就是不必那麼害怕微生物,因為大部分的微生物都只是「路人」。

這讓我反思,常常看到新聞上說著,某某地方細菌很多(像是門把、沖水馬桶的握把…等等),卻沒有說明那些細菌是有害的,這本書提醒了我,真正要關注的應該是「有害的」細菌。當然,為了以防萬一,記得時還是可以清理一番,但也不用因此過度緊張。

2023年6月26日 星期一

今日閱讀心得 | 最致命的敵人:人類與殺手級傳染病的戰爭(2)

今天閱讀的部分主要是說明流行病學以及公共衛生領域所要做的事情,還有毒性休克症候群的故事。

流行病學主要要做的事情就是研究各個族群的疾病,其主要的目的是預防發生在人類及動物身上的病(個人認為是由細菌、病毒及微生物所造成的疾病)。主要使用的手段就是觀察,透過觀察病人的共通性或是與正常人的差異性,找出可能造成疾病的原因並加以阻斷,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

公共衛生主要是要增進特定社群健康所採取的措施,這個特定社群可以是某個小鎮、區域或是整個地球。公共衛生主要有三條主要原則:

  1. 答案存在某處,需要尋找。
  2. 了解真相,透過「想要了解」真相的動機,一步一步接近真相。
  3. 要協同合作才能達成這個目標。
簡單來說,要能夠確實了解真相需要專家以及群眾的努力。期望可以在情節細微時就截斷傳染途徑,讓可能發生的傳染病不要爆發出來。公共衛生的主要目標就是「用好死代替惡死」,好死指的就是壽終正寢,惡死就是指年紀輕輕卻遭受傳染病危害而死去。要如何達到?首要目標就是預防(與流行病學相同),其次即便無法預防,也要將死亡及長期失能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在預防的部分,有幾個方向可以著手,例如:環境衛生(乾淨的水、食物以及排泄物清理系統)、疫苗接種、抗感染藥、病媒(蚊子、蜱蟲、蒼蠅)控制、教育、大眾傳播以及隔離檢疫。

其實讀到這裡,發現流行病學與公共衛生相當類似,流行病學的發現,可以助長公共衛生的成長。也不用太多做區隔,反正二者最終目的就是讓人類不要過於遭受傳染病所侵擾,造成不幸的後果。

接下來讀到的案例是毒性休克症候群。
先來個前提說明,這個病名是在西元1978年由丹佛市的小兒傳染科主任陶德所命名,主要是說明金黃色葡萄球菌會產生B型腸毒素,這種毒素會導致毒性休克症候群。

接下來探索真相的故事正式開始,在西元1980年春天,毒性休克症候群在多數月經期的女性間被發現,而這些女性大多是使用衛生棉條的女性,透過發病以及不發病女性的對照,使用衛生棉條的女性,發病的可能性高出許多。

而當時「信任」牌衛生棉條是市場主流,因此可以發現使用「信任」牌衛生棉條的發病比率更高,但在「信任」牌衛生棉條下架後,毒性休克症候群仍持續發生。透過一連串的調查及實驗最終發現,該病與衛生棉條的液體容量(吸附性)關聯較高,而與品牌關聯較低(當然,後續有專家持續實驗,「信任」牌衛生棉條的活性表面劑,相較其他廠牌更易讓毒性釋出,但其並非主因。)

主因是,高吸附性的衛生棉條,在陰道內會增加氧的釋放量,也就是經血+棉條吸附會產生氧氣。金黃色葡萄球菌+氧氣會進一步產生毒素,毒素經由陰道黏膜吸附,直接進入血液循環,之後引起了毒性休克症候群。

在這之後,衛生棉條公司將棉條的液體容量降低後,就可以降低毒性休克症候群的機率。

其實讀到這裡我是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以前一直認為毒性休克症候群是因為金黃色葡萄球菌過度繁殖,原來是因為棉條的吸附性材質會產生氧氣,氧氣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共同運作產生了毒性。文中也有提到,勤換棉條並不能避免毒性休克症候群,勤換棉條只會讓氧氣釋出更多,更容易引發毒性休克症候群。老實說,這與廠商宣導的情況並不相同。但我個人是會比較相信該作者說的,且衛生棉條並不是經期來的唯一選擇,還是使用傳統的衛生棉比較安全。

2023年6月24日 星期六

今日閱讀心得 | 最致命的敵人:人類與殺手級傳染病的戰爭(1)

今天開始閱讀《最致命的敵人:人類與殺手級傳染病的戰爭》這本書,是從公共資訊圖書館借閱的。作者是美國流行病學專家麥克.歐斯特宏(網路看到的翻譯名為麥克.歐斯特荷姆(Michael Osterholm)),希望可以更了解一些傳染病的概念以及起源。

序及引言的部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提及新冠肺炎剛爆發時,中國採取的隔離政策所產生的影響。當時中國負責供應大量醫療器材(針筒、針頭…等等)的地方,因為隔離而無法生產以及運送,這讓其他國家所需資源的供應短缺,因而對疫情產生了更嚴重的影響。

這部分是我之前沒有思考過的,將醫療器具的供應都集中在一個地方,當該地發生問題時,會產生重大影響。因此為了避免再次發生同樣的影響,作者提出可以採取多樣化的策略,將雞蛋放置在不同的籃子中,以確保這種緊急物資在需要時較不容易短缺。

目前剛讀完作者對於愛滋病(AIDS,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的說明,作者以故事性的敘事說明愛滋病是如何被發現的,本來應該是很沉悶的故事,但是作者的敘事手法卻讓人讀起來非常順暢,且相當容易理解。

大概的故事是這樣的:在1980~1981年時,有5人感染了肺囊蟲肺炎,這種疾病容易出現在免疫系統受損的人身上。但在當時,感染的人都是年輕且健康的的同性戀男子。這就相當令人費解了,為何身體健康的人會罹患此種疾病呢?

到1981年底,在男同性戀中,已有270嚴重免疫缺乏的例子,再一年,估計有此類病症的人已達數萬,傳播率相當驚人。接著,非同性戀者,但接受輸血的患者也出現了這種疾病,因此專家們將其定調為「存在血源中,且未知的病毒」,1982年9月首次使用「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為其命名。

1983年,確認愛滋病由一種反轉錄病毒所引起,1984年確認其元凶為反轉錄病毒HTLV-III,1986年正式將該種病原命名為「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其來源有可能源自於非洲叢林,在猴子或猩猩間傳播,之後才跨越到人類族群。人類可能因為數量增多,逐步侵占猴子或猩猩的領地,並且因為屠戮行為沾染了大量的、含有病毒的血液因而被傳染。

其實個人以前也有聽過愛滋病的來源是非洲猩猩,但卻想不通為何會傳染到人類身上,作者給的這個推測還蠻合理的,在捕獵的過程中只要產生傷口且沾染上血液,就有可能會被感染。一些在其他動物身上的疾病可能可以在動物上相安無事,但是到人類身上就會變成一場災難。我覺得這個章節相當精采,期待作者後續對於其他傳染病的解說。

2023年6月21日 星期三

今日閱讀心得 | 甜甜圈經濟學 (9)結語

《甜甜圈經濟學》的最後一個章節是結語,為整本書做一個簡單的總結,說明了可以以本書提出的七個大方向(也就是前面七章的內容)作為基點展開思維,來考量該如何去設計新的制度讓我們可以在平衡人權以及地球生態的條件下,讓每個人過得更好。

讀完整本書,個人覺得這本書帶給我的收穫還挺大的,它讓我知道了為何當前的經濟架構是如何形成的,為何單單只依靠GDP就可以評估經濟成長?而經濟的目的又是如何從「讓人類過更好的生活」變為探索「經濟為何會這樣演變?」

對我啟發最大的一點就是從「有目標的經濟」,變為「只提升GDP的經濟」中的轉變。我認為這對整個國家、社會、企業以及人民的影響都非常大。這讓關注的焦點由「生活情況」變為「只要經濟提升,什麼都好」。也無怪乎雖然經濟提升了,但是生活卻過得越來越差,因為缺少了合適的分配制度。

本書我認為有些美中不足的點是在探討再生經濟時,只有評估成果,也就是依靠太陽能、風力等等可循環資源發電時,只有考量到這可以減少空氣汙染且可以永續等等益處。卻沒有探討在製造太陽能電場或是風電場時,可能產生的污染以及廢棄物。且這些設備應該是有年限的,在可持續的年限間所省下的汙染,加上製造時產生的汙染,對比傳統的發電方法是否真真正正的可以減少汙染?我認為這也是一個需要探討的問題。

並不是結果是符合永續就是好,在生產過程中,所製造的汙染也必須要有改善,才是真正的對地球生態有幫助。不過本書所描述的也不過只是一個關於未來的很棒的願景,如何能夠達到是一個問題,如何能夠不淪為資本炒作的題材也是一個問題,重要的是,希望未來發展的方向是真正對地球以及人民福祉有幫助的。

2023年6月19日 星期一

今日閱讀心得 | 甜甜圈經濟學 (8)成長隨緣

《甜甜圈經濟學》第七章「成長隨緣」主要是在探討經濟成長的問題。經濟是否有可能永無止盡地持續成長呢?若是不能,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

首先是經濟永無止盡成長的問題,以當前的經濟評估標準GDP來說,作者認為經濟是不可能永遠的持續成長下去。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若是經濟每年可以成長10%,那麼過了七年,就會翻倍成長,畫出一條指數的曲線。這實在是令人難以相信,GDP可以如此成長下去。

因此作者認為,經濟曲線會是一條S形曲線,在成長準備期呈現平緩,高速成長期近乎直線上升,成熟期則又會趨緩。步調可能會是美國經濟學家華爾特.惠特曼.羅托斯所描述的經濟成長階段,以航行做為比喻,該成長階段是這樣子的:

  1. 傳統社會,此時主流產業會是農業以及手工。
  2. 起飛準備階段,此時經濟建設與社會福利開始興起,個人以及企業也開始逐漸發展。
  3. 起飛,此時產業機械化以及商業化,開始進入高速成長階段。
  4. 成熟發展階段,持續繁榮發展。
  5. 高額群眾消費階段,家戶開始有資本可以購買長期的設備,例如電冰箱、電視、汽車以及廚具…等等。
可以看到在第五階段,也就是「高額群眾消費階段」就停止了,對應到先前說明的經濟成長曲線,會是指數型的成長。若要持續維持GDP成長而不耗費過多的能源與水資源,這些資源需要與GDP撇除關係,以減少耗損。(也就是先前提到的創造再生的概念)

那麼我們要做的事情就很清楚了,我們必須在經濟(GDP)沒有成長的情況下,也能夠照顧到生態保育。(這些資源已經與GDP撇除關係了,因此無論GDP如何,這部分都可以有所成長。)所以作者認為,在第五階段後,應該還有以下兩個階段待設計處理:
  1. 著陸準備,主要為改良當前的經濟設計,學會在沒有GDP成長的情況下仍能促進世界繁榮。
  2. 抵達終點,所有人都可以進入甜甜圈經濟學的共榮圈。
原始的經濟成長階段是沒有終點的,呈現的是指數型的成長,因此飛機會一直在空中飛行,改為作者提出的S型成長曲線,則可以對應到甜甜圈共榮圈的終點。

要達到這個目的的重點在於「如何設計」?作者在此處有提出一些相關建議:
  • 金融:從可以透過錢滾錢的投機操作改為將錢投資給再生經濟。
  • 政治:將公共投資的目標設定為有利於全體的目標,例如優質學校以及大眾運輸;減少稅收的漏洞,減少企業或個人的避稅方法;將從收入課稅改為對總資產或奢侈品課稅。(此處個人有個疑惑,這樣是不是變相處罰節儉的人?或是為未來打算的人?)
  • 社會:減少物質對人的誘惑(例如限制廣告),提倡提升心靈豐富以及滿足感。

說實話,讀到這一章個人是覺得有些割裂感,因為前述的章節都是在說明舊經濟該如何迎向新經濟,這一章主要描述的,都是基於「舊經濟」來說明的,因此不知道個人理解是否正確。但是從正面來想,此處正是一個銜接新舊經濟的轉折點。

我認為在甜甜圈經濟中,「國家」扮演了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透過國家的政策推廣,來影響企業、個人以及社會,我認為會是相當重要的一環。這部分就要看政府是否有心關注人民的生活,還是會像從前一樣,只關注舊經濟(GDP)的成長了。

2023年6月17日 星期六

今日閱讀心得 | 甜甜圈經濟學 (7)創造再生

《甜甜圈經濟學》第六章「創造再生」,主要描述舊經濟對環境生態的看法以及新經濟的做法,主要的論點就是我們應該要設計出好的再生循環經濟,而不是牽強的只依靠觀察就將經濟與污染的關係下定論。

在舊經濟中,透過觀察得出的經濟與汙染的關係稱為「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它的內容是這樣的:透過觀察GDP與水汙染的關係,可以發現當GDP(經濟)上漲時,污染會跟著上漲,但是當GDP持續上漲時,污染會漸漸趨於平緩,最終反轉下降。

由此關係,可以得出結論:只要經濟不斷成長,汙染最終會下降,持續的經濟成長對環境是有所助益的。作者提出,這個觀察及結論只有考慮到水汙染,並未考慮到其他對於地球生態的傷害,例如溫室氣體增加、生物多樣性喪失、土壤惡化以及森林濫伐。且即便環境庫茲涅茨的曲線是真的,地球以及人類真的能夠耗費資源直至狀態反轉嗎?會不會再反轉前就已經將資源耗盡了呢?

且經濟學家詹姆斯.博伊斯及馬里安諾.托拉斯透過調查發現:許多低收入國家,環境品質高、收入分配較公正、識字率高且公民權以及政治權受到尊重。低收入國家有此表現,可以證明環境與經濟發展無關。我們要做的不是提升經濟,而是設計新的再生經濟。

舊的經濟在工業上的情況如下:

(原料)→開採→製造→使用→丟棄→(廢棄物)

要創造再生經濟的要點就是:將A成品的廢棄物轉化為B成品的原料。

對此,企業對於永續以及環境的心態需要轉變,在舊經濟的影響下,企業主對於心態的轉變可能有以下幾個階段:

  1. 什麼都不做
  2. 有利才做(做了不僅可以保育生態,還可以降低成本,提升品牌形象)
  3. 盡你所能(以永續以及少汙染為目標)
  4. 不要傷害(零污染)
  5. 慷慨大方、創造循環(如同上述要點:將A成品的廢棄物轉化為B成品的原料。)

打造循環經濟,就像是仿照大自然的生態圈,我們可以將產業類別分為能源以及物質。

  • 再生能源方面,可以仰賴太陽能、風力、海潮、生質能以及地熱。
  • 再生物質方面,可以分為兩部分,其一為生物循環物質,例如:咖啡豆渣可以做為肥料;其二為工業循環物質,例如:手機可以回收再製造。

除了設計新的再生經濟外,企業、金融以及國家的角色也需要有相對應的轉變:

  • 企業:將目標從增加獲利轉為促進世界繁榮。
  • 金融:將行為從牽制經濟改為支援經濟,透過收縮、簡化以及去槓桿化減少金錢遊戲。
  • 國家:透過稅改、立法以及獎勵轉型鼓勵再生企業的發展。
最終,還要改變衡量經濟的標準,從單純的「金錢」改為人、社會、生態、文化以及生命等更全面的評估。

讀完這一章後,可以看出作者描繪的藍圖是相當理想化的。我的想法仍然不變,雖然藍圖很美,但問題的關鍵在於「人」。有錢有權的人是否捨得捨棄原有的一大筆收益來支持新的循環經濟?以及新的再分配方式?

依目前的觀察,的確有越來越多的新創逐漸往循環經濟發展,先前我學習彭蒙惠英語時,也有讀到外國正在研發廚餘再利用系統,將廚餘轉化為肥料,當初讀到時我也是相當驚艷,覺得這個系統好棒,也相當佩服外國人的奇思妙想。

此外,還有微電網衣服,可以透過自身活動產生電,以幫助供電;供給飛機的燃料採用生質能,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這些都是循環經濟的例子。創新發明最大的問題應該就是成本要如何降低?如何推廣到世界各地?這些都是尚待克服的難題。但無論如何,注重地球生態以及環保的產業越來越多,是值得令人高興的事情。

2023年6月15日 星期四

今日閱讀心得 | 甜甜圈經濟學 (6)設計分配

《甜甜圈經濟學》第五章「設計分配」,主要講述的是舊經濟學將貧富不均與社會不公當作是每個國家的必經階段,而作者提出的新經濟學則認為這是政策所造成的,它不是一個必須的過程。本章一樣說明了舊經濟學是如何推導出這一結論的,而新經濟學又該做甚麼樣的策略調整來避免這個現象呢?

首先先說明「貧富不均是必要過程」這個結論是如何出現的。1890年,義大利經濟學家維弗雷多.帕雷托經過一系列的調查發現了80%的收入在20%的人手中,而剩餘20%的收入則掌握在剩餘80%的人手中,這就是有名的「帕雷托80/20法則」。(現今仍常聽到)

而西蒙.庫茲涅茨則說明的經濟成長的曲線與所得的關係是由所得不均開始提升,直至最高峰,之後所得不均的情況會趨於平緩,最後才下降,依此現象提出:「貧富不均是經濟成長的必要之惡」。

貧富不均影響了社會、經濟成長以及國家。作者提出,貧富均勻的話,不僅社會人民會過得更快樂,經濟成長也會更快速。因此我們要做的是打造新的分配機制,讓貧富不均的現象縮小,主要的重點方向為多樣性分配

作者認為有以下五個面向是可以進行分配調整的:

  • 土地控制:在現有的架構下,只要擁有土地,就能躺著賺錢。土地擁有者完全不需要任何勞動,就可以一直擁有收入。市場、國家以及民眾應該要設計新的土地分配方式。例如:對土地課稅,並還利於民、限定土地持有或是租金限制。
  • 貨幣擴張:量化寬鬆(QE)這個策略是央行向銀行買回公債,刺激貨幣的供應,以期望能夠促進經濟或是幫助人民,但是銀行卻往往將其拿去做投機性投資,並未對社會造成正面影響。應該要控管貨幣流向,使其轉向有益的地方(輔助窮人或是生態保育…等等)。其次,允許社區性貨幣的發明,該社區可以使用社區專屬貨幣進行交易,以促進經濟流動。
  • 企業:改變想法,從視員工為成本的角度改為視員工為公司重要的一份子,避免隨意解雇員工的策略。
  • 科技:從向勞工課稅,改為向不可再生資源課稅(機器人),這部分也是保障員工權益,並且培養勞工擁有不可被取代的能力。書中還有舉出一個有趣的例子,對機器人課稅,並將其課到的稅拿來輔助窮人以及公共設施。
  • 知識:鼓勵知識共享,例如開源。國家研究的結果也應分享給民眾,讓知識可以快速傳播並且發展。書中有特別提到專利的迷思,專利是否已被濫用?這種現象是否又阻礙了進步?目前看來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我認為本章提到的策略僅僅只是一個雛形,一個藍圖,真正要落實應該會是困難重重,首先,握有資源的都是既得利益者,這些握有權力的人會捨得將權力放開,以謀取眾人的福利嗎?個人認為很難。

2023年6月13日 星期二

今日閱讀心得 | 甜甜圈經濟學 (5)理解系統

《甜甜圈經濟學》第四章「理解系統」,主要訴說的是舊經濟學所推導的系統到新經濟學(甜甜圈經濟學)間的差異。本章說明了舊有經濟學如何推導出該模型,以及新經濟學需要的是什麼樣的系統,這邊一一來做個簡單的筆記說明。

首先第一點是,舊經濟學的系統是如何推導出來的?其概念為何?

舊經濟學是當今的主流經濟學,其系統是仿效牛頓運動定律,將經濟描述為「平穩的機械力學系統」,是一個線性的平衡系統,主要的概念就是市場有一個安定的平衡點,這個平衡點就是買賣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價格,以此概念為基底,進一步推導出「供需圖」。

在「供需圖」中,當需求上升時,每當買家購入所需要的商品,剩餘的商品效用就會降低,因此價格會因此下降。而當賣家需要提供更多商品時,則需要更多的成本來進行產出,所以會使得價格上揚。供應量(成本)與需求(效用)及價格的關係各畫出一條交錯的曲線,該交集點則為市場的平衡點。

可以看出該經濟論點只考慮成本與效用,並不考慮其他因素,但是就現實的情況,並不是那麼單純(人的行為其實會造成很大的影響),作者直接直指這是錯誤的科學,如果市場真的這麼單純,為何還有出現2008年的金融海嘯呢?

真正的經濟系統—作者稱其為「具有調適力的複雜系統」,是一個動態系統。作者提出了組成新系統的三大概念:流量與存量、反饋環以及延遲,分項說明如下。

  • 流量與存量:當一項系統的流入大於流出,則存量上升;反之,則存量下降。可以想像臉盆中的水,這些就是存量,當從臉盆中取出的水多於補充給臉盆的水,則臉盆中的水就會減少,也就是存量減少了。
  • 反饋環:分為正反饋環與負反饋環。正反饋環的概念為「好的更好、壞的更壞」,是一種增益及強化的概念;負反饋環的概念則為「好的變差、差的變好」,也就是一種逆轉及抵銷的概念。正反饋環的實際例子像是有錢人會更有錢,負反饋環的例子則為有錢人遭遇意外(投資失敗),變得沒錢。(當然在系統中,負反饋環需要設計成一個固定的事件或模式,確實達到逆轉及抵銷的效用。)
  • 延遲:流入與流出確實造成存量影響所需要的時間,就是延遲。延遲的數值對不同的案例會有不同的影響。

以上即為新舊經濟系統的差異性,其中在書中額外還有看到作者提出了「經濟外部性」這個概念,它指的是「行為者的舉動致使旁人所蒙受的好處或壞處」,例如排放廢水、偷工減料…等等行為其實是會對整個系統造成影響的,但舊經濟學並未對此提出解決之道。

作者認為應該偋除「經濟外部性」這個概念,而將其視為系統的一部份,一同思考。

個人相當認同,看起來舊有的經濟學其實忽略了需多考量,例如人性、對環境的影響、環境的影響反饋回經濟的影響。就目前看來,作者提出的系統架構其實是比較合理的,經濟不該忽略「經濟外部性」的影響,因為它實實在在的會影響到整個系統。

在舊的經濟架構下,有資源的人相對來說會比較容易崛起(或成功),這也是正反饋環的影響,作者提出我們應採用分配式經濟,以減小差異化,這一部份應該是第五章的內容了。

2023年6月11日 星期日

今日閱讀心得 | 甜甜圈經濟學 (4)培養人性

《甜甜圈經濟學》中第二章架構了新經濟的舞台及角色,那麼從中扮演或是相關人士的行為又會是怎麼樣的呢?本章一樣從舊經濟的人性開始探討,並引導出新經濟架構下所需要的人性。

在舊的經濟架構下,在經濟中活動的人被稱為「理性經濟人」,其特點為「各自獨立、長於計算、具有競爭性、永遠不滿足。」並且擁有固定的偏好。各自獨立表示的是人與人間無任何關聯;長於計算表示喜愛將效用最大化,重視的是效用;永遠不滿足則是代表當世界進步時,需求也會隨之增加,慾望也跟著變多了,所以只要世界在進步,理性經濟人永遠也不會滿足。

其實可以看出理性經濟人的特點還蠻像機器人的,他的行為模式似乎忽略了人性,並且永遠追求新事物。

那麼在新的經濟架構下,該如何轉變理性經濟人這個角色呢?

  • 將自利的特點轉為社會互惠以及分享的特質(依據「最後通牒賽局」,擁有合作特質的人可以獲得最好的結果。)
  • 將固定偏好轉為流動價值觀,保持開放心態。書中舉出十組各文化接認同的基本價值:自主、刺激、享樂、成就、權力、安全、遵從、傳統、慈善、普世性。這些是會流動且每人皆有的特質。
  • 將各自孤立的特質轉為相互依存,因為人與人家其實是會互相影響的,例如流行以及喜好,親近的人有共通特質的機率會較高。
  • 從長於計算轉變為抓個大概,可以透過「助推」這個政策來影響人的行為,但不要干涉選擇的權利,以影響直覺反應產生的行為。例如可以透過在路上設置垃圾桶,引導出不要亂丟垃圾的行為。(當然可能有人會濫用,因此需要監督以及罰則。)
  • 將行為從主宰轉為仰賴,這一點主要是說明對地球的態度,從以主宰的角度對地球不斷索取改為將地球視為夥伴,齊頭並進。

在書中還有兩個觀點我覺得蠻有趣的,列舉如下:

  • 經濟容易吸引自利心強的人,人的行為會往對自己有利的地方靠攏。關鍵字利潤、成長、成本,根據研究結果會讓人的同理心下降。
  • 將金錢作為動機容易將原有動機消彌。例如一個人原本喜愛唱歌,當你對他說唱好一首歌可以給予獎金時,這個人會變成為了獎金而唱歌,而忘了自己喜愛唱歌的初衷。

獨到這邊我覺得本書其實還蠻難閱讀的,引用的歷史及名人話語相當多,有時會令人搞不清楚重點,且人性這一點我覺得真的是有相當大的考驗。不得不說,原先的理性經濟人,我認為真的比較像是路上隨處可見的,作者提出的新人類反而難得,但是有此願景也算是跨出了改變的第一步。

2023年6月9日 星期五

今日閱讀心得 | 甜甜圈經濟學 (3)看見全貌

今天閱讀的是《甜甜圈經濟學 》第二章—看見全貌。在第一章中,作者說明了我們必須要改變我們的目標,從GDP的成長修正為在顧全地球生態與人權的條件下來增長經濟,第二章又更詳細地描述了幾個需要改變的大方向。

作者以舞台劇為比喻,說明舊有的經濟學,給予的各種出場角色以及其定位如何造就了當前的經濟結構,之後以新的甜甜圈經濟學,將角色重新定位,以符合第一章所訂出來的新目標,這邊我做了一些簡單的比對。

從舊有的經濟學架構:循環流向圖→新的經濟學架構:嵌入於整體的經濟(經濟=家戶+市場+公共資源+國家)

(以下說明左邊為舊有的經濟學角色定位,箭號後則為新的角色定位)

  • 市場:非常有效率,要讓其自由發揮→嵌入型市場,依附國家、文化以及法規,並非完全自由。
  • 企業:有創新力,適合在守法的限度下進行領導→有創新力,因給予啟發性的目標,非單純的股東價值最大化。
  • 金融:可靠,各種採取的行動值得信任→力量強大,應服務社會,而非單純地主宰經濟。
  • 貿易:可以造成雙贏,多多益善→注重公平。
  • 國家:無能的傢伙,別來干預市場經濟→負起照護人民(家戶)、市場以及公共資源的責任。
  • 家戶:由女人處理就好→是經濟的核心,家戶顧得好解除了許多工作人士的瑣事,使得同居人可以專注於工作以及學習,不應忽略它。
  • 公共資源:是悲劇,會被特定人士耗盡→有創造性且強大,需要好好照護。
  • 社會:沒有這個東西,有的只是家戶與市場→是經濟發展的基礎,要滋養人與人、戶與戶間的連結,打造良好的環境。
  • 地球:不必考慮資源,要耗盡時市場會提高價格來保護它或是找替代品→賦予我們生命,尊重其界限(污染是確實存在且難以消除的)。
  • 權力:不會影響市場→需要監督以避免濫用。
其實看完這一章,我也在思考,市場真的自由嗎?就目前發生過的現象來說似乎不是,以台灣的環境來說,當物品短缺時,政府是會出場干預的,我相信它國也是如此,不可能任由物價無止盡地高漲。

既然市場並非完全自由,那麼以此為前提所做出的種種推論又正確嗎?個人很懷疑。我沒有讀過舊有的經濟學,但我能感受到一味追求GDP所造就的環境並沒有讓人生活得更好,也就是這門要讓人民過得更好的科學並沒有發揮其功能以達到預期的目的。

作者在新的經濟學架構所描繪的世界令人嚮往,相信後續會有更多更詳盡的計畫,待看到後面的內容再說吧!


2023年6月7日 星期三

今日閱讀心得 | 甜甜圈經濟學 (2)改變目標

《甜甜圈經濟學》第一章改變目標,主要說明的是現今經濟學將目標放在GDP的提升,透過簡單的數字來衡量經濟,卻忘了經濟學的初衷是要讓人民可以生活得不虞匱乏。作者將GDP視為布穀鳥,布穀鳥佔領了經濟學的巢,因此讓經濟學無法發揮它真正的效用。我們應該要將真正的經濟學目標找回,趕走只依據單純的GDP數字來衡量人民生活的布穀鳥。

作者在本章有介紹經濟學一系列的變遷沿革,這邊簡單做個筆記:

  • 古希臘時期,色諾芬創造了經濟學(economics)這個詞彙,代表家計管理這項技藝。
  • 1767年,蘇格蘭律師詹姆斯.斯圖雅特(James Steuart),提出「政治經濟」的概念,將其轉變為「在自由國家裡,制定國家政策的科學」。其目標為「在一個共存共榮的社會裡,為所有人確保生計及工作」。
  • 10年後(1777),亞當.史密斯定義目標為「人民能為自己提供充足的收入及生計,接著,提供國家、國協足夠的收入,藉此資助公共服務」。
  • 亞當.史密斯逝世70年後,約翰.史都華.彌爾(John Stuart Mill),重新描述經濟學為「追蹤社會現象的一門科學,這些現象源於人類的各種聯合運作,藉此產生財富」。→此處已不再見經濟學的目標,改為探討什麼樣的運作模式可以產生財富。

後續的經濟學發展主要也是依此觀點,縱然有不同的觀點,但是已失去當初經濟學產生的目標了。

回到最初的問題,「什麼樣的世界能讓人們繁榮發展呢?」作者依此問題,提出了甜甜圈經濟學的概念。甜甜圈的外緣是對地球生態造成的破壞(大氣層破壞、溫室氣體上升、氣候變遷…等等),甜甜圈的內緣則是基本人權的保障(有足夠的食物、水、受教育的機會、免於歧視…等等),而被內緣與外緣夾擊的甜甜圈主體就是能讓人們繁榮發展的環境。

作者提出我們不應一味只關注成長,而是該關注於「平衡」,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不要忘了地球生態與基本人權的保護,只有如此才能讓人們生活在繁榮發展的世界。

作者描繪的世界與概念我相當認同,其實現在已經有很多企業已經往「永續」這個概念來發展了,期待後續的內容,看看要怎麼樣才能讓我們待在甜甜圈中,與地球一同成長。

2023年6月5日 星期一

今日閱讀心得 | 甜甜圈經濟學 (1)前言

今天開始閱讀《甜甜圈經濟學》,這本書先前我有稍微看過一下,但是後來半途而廢了,今天再度重新拾起。這本書個人認為算是知識類的書籍,也就是比較「硬」、「難啃」,希望可以從這本書中學習到一些新知。

個人沒有讀過任何一本關於經濟學的書,只知道經濟學有很多流派,本書似乎就是推出一個新的流派。根據前言所論,經濟學應該是一向不斷進展的學問,它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所以流派才會這麼多),它必須依照現今的環境不斷調整,找出一個適合當下的經濟學。

在前言中花了蠻大篇幅在說明「圖像化」的好處,「圖像化」可以讓人易於記憶和理解經濟學。雖然經濟學是由一個個數學公式所構成,但這會讓普羅大眾難以理解,因此作者特地花了一些時間對「圖像化」進行說明。我認為這也是作者推出「甜甜圈」這個圖像作為他的經濟學說明圖示的主因,因為對於一般人來說,甜甜圈好記憶且好理解。

接著,作者推於新的經濟學觀點提出七大主題,對應後續的七個章節,分別是:

  1. 改變目標:從現有的經濟學概念GDP,改為在「地球生態的能力範圍之內,滿足所有人的人權。」
  2. 看見全貌:改為以自然生態和社會為主,經濟從中插入的觀點,重新構成新的經濟學系統。
  3. 培養人性:培養能夠進入甜甜圈的人性,以享用這個安全且正義的空間。
  4. 理解系統:理解經濟是個不斷變動的傢伙,並找到管理的方法。
  5. 設計分配:設計出能夠妥善分配經濟的系統,以擺脫貧富不均的不良設計。
  6. 創造再生:打造出循環經濟,參與地球的生態循環,並非單純的破壞環境。
  7. 成長隨緣:經濟無法永無止盡的成長,能夠一直成長的經濟(只關注成長)不見得能人人都過得好,我們需要的是人人都能有好日子過的經濟,而不是一直成長的經濟。
從前言可以看出,舊有的經濟學是以產生的價值為主,只關注價值而忽略其他的因素。目前看起來作者的甜甜圈經濟學是以地球生態以及人權為主,在維護地球與人類的同時,尋找出一項可以一同成長的經濟系統,看起來似乎很棒,期待後續的章節。

只關注GDP的經濟學,讓我想到目前的台灣,以高房價打造出來的GDP看起來經濟繁榮,但是一般小老百姓的生活並沒有過得比較好,這也是讓我認同作者「甜甜圈經濟學」的一個原因,經濟學應該是要讓多數人民都可以過得好的系統,而非只是一味追求數字上的成長。

2023年6月2日 星期五

今日閱讀心得 | 高情商的刻意練習(6)

今天總算把《高情商的刻意練習》讀完了.書本的最後說的是理財方法,除了將自己的專業知識賣出(透過寫文章、錄影片等可以持續收入的方式),一般人較為適用的方式是儲蓄以及透過興趣賺錢。

作者提出的方向如下:

  1. 將工資盡可能儲蓄起來,以作為投資的本金。儲蓄率越高,越有可能縮短投資賺錢的時間。那麼要如何提高儲蓄率呢?節儉、節制慾望。透過分析需要以及想要,儘量只購買需要的物品,就可以提高儲蓄率。此外,當工資提升之後,請不要跟著提升你的消費等級,維持同樣的消費等級可以儲蓄得更多。當然,並不是要求你貧困度日,淪落到吝嗇的境地,只是在可接受的生活方式之下,維持相同的消費水準。
  2. 發展你的興趣,並且嘗試透過興趣賺錢。這一點我覺得相當難,因為一旦將興趣與賺錢做連結,那麼興趣有可能會被消磨,甚至消失。所以我很佩服那些可以透過興趣賺錢的人。(目前看來大多數的方法是當Youtuber、作者、當老師開課。)
  3. 透過興趣賺到的錢,也要加入儲蓄計劃中,同樣作為投資的本金,為儘早達到財務自由做準備。同樣地,最重要的一點,不要因為賺的錢多了,就把消費水準提高。
  4. 最後,將儲蓄起來的錢拿去做投資,購買可以升值的資產。這部分感覺作者沒有多加著墨,不過大致上就是購買股票、基金、ETF、房子…等可以增值的資產。

綜觀整個流程,最重要的就是儲蓄以及抑制慾望。即便沒有培養可以賺錢的興趣,透過培養職場上的專長,透過升職加薪來增加儲蓄金額也是一個好選擇。

對於這本書,我認為它算是碎片化的文章,依據每種主題情境,推薦出多個方式來處理,對於沒有相關概念的初學者來說,我認為是一本相當不錯的入門書,可以對於情商、溝通以及自我成長有個初步的概念。但其缺點是,方法太多難以實行,且佐證過於簡短,說服力不足。我個人還是喜歡主題明確,整本書的方法重點不用多,最好不要超過五個,但是來由要詳盡說明,這可以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加深印象,進而實踐到日常生活中達成真正的改變。

2023年5月31日 星期三

今日閱讀心得 | 高情商的刻意練習(5)

繼續來閱讀《高情商的刻意練習》,今天閱讀的部分主要是關於負面情緒的調適,作者列出了產生負面情緒的時刻—被拒絕、內疚、孤單以及失敗,我認為其實調適方法都大同小異,那就是—不要把原因歸到自己身上,並將注意力轉向改善的的方法,其實這就是《正向專注力》這本書主要的說明內容。

就事論事,才能夠更好的控制情緒。被拒絕了,要想想是否有其他做法;不小心害人受傷,要想想如何彌補對方,並且下次要如何做,才能夠不再犯;孤單,想想是否有一個人也能享受的方法;失敗,換個方式去嘗試。這種解方導向的處事方式,能夠幫助我們免於受困於情緒。

當然,書中是以分章說明的方式,對於各個情境給予不同建議,我個人是認為以解決方案(改善)為導向的思考方式,其實幾乎就足以應對各種情境了。如同我前面所說的,方法太多反而令人難以實踐,甚至連方法都無法記憶起來。《正向專注力》這本書對我的影響真的很大,它的方法非常簡單且有效,讓我可以快速將注意力移到解決方案上,停止各種自怨自哀的行為,減少被負面情緒糾纏的機會。

情商的部分大致上內容就到此結束,後續是說明財商的的內容。目前還沒有讀完,但是依目前看到的部分看起來是專注於自身,以自身為品牌售賣知識的概念。與一些坊間的打造自我品牌的概念有點類似,但是只有稍微提及,並沒有過多著墨。即便舉了一些名人的例子,這部分我認為也是看看就好,因為能夠打造自有品牌且成功的人,我認為還是算少數,一般人還是腳踏實地從儲蓄開始比較實在。

2023年5月27日 星期六

今日閱讀心得 | 高情商的刻意練習(4)

繼續來讀《高情商的刻意練習》,今天閱讀到的部分也是說要如何提高情商,也就是控制情緒的能力。我覺得主要的重點就是同理心以及專注力

同理心是透過想像對方的處境來理解對方為何會做這件事情,重點在於想像。還有一個類似的概念是同情,同情是因為自身有過類似的遭遇,因此能夠理解對方,重點在於有實際經歷。我認為同理心是提高情商很棒的方法,當你能夠對對方感同身受,那麼你就比較不容易對對方「發飆」,相對來說你的情緒就得到了控制。書中有提到培養同理心的方法,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好奇心」。當對你某個人做某件事情有好奇心,你就會去試圖了解「他為什麼會這樣做?」,當你了解了之後,你對他就有了同理心。這個概念是我沒有想過的,我覺得我可以試著來練習看看能否加強同理心。

我個人是認為同理心有兩個境界,一個是「你」在站對方的角度,以「你」的方式進行思考;更厲害的是以「他」的方式進行思考。目前我讀到的同理心,好像都是以「他」的方式進行思考,我覺得這個好難,因為你無法驗證「他」的想法,也就無法驗證你同理的是否正確。有一點很重要的點是「同理不等於贊同」,你可以理解他為何要如此做,不代表你贊同他的做法是對的。像是路上常見的違停,我可以理解他可能是想要節省時間,但我並不會贊同他這麼做。

總之,有同理心,就多了許多包容度,對於情緒的控制也會更好,這點我非常贊同!

專注力的話我認為是可以幫助你快速處理完該做的事項,減少壓力以及不必要的負擔。當一個人事事順心的時候,我想他的情緒也不會爆發到哪裡去;此外,將注意力集中在該注意的事項上,可以減少賦於情緒的關注度,也就是減少負面情緒的加深,的確也是有助於情商。

舉例來說,當小孩寫作業不認真,若放任情緒不處理,自己胡思亂想,情緒可能會爆發,造成低情商的情況。但若是將專注力放在理解「小孩為何寫作業不認真」上面,並試著去觀察或是透過溝通來詢問,對情緒的注意力就被轉移了,而想法也會被導向理解問題以及改善問題。

專注力要如何培養呢?作者提出的方法是冥想、關注當下(正念)的概念,在做完一個工作階段,可以試著關注自己的呼吸一兩分鐘以鍛鍊專注力。個人是覺得使用「番茄鐘工作法」也對於培養專注力很有幫助,透過二十五分鐘的專心致志,可以幫助你養成專注的習慣。除此之外,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移除誘惑」,那讓自身處在容易專注的環境中。例如把手機的震動通知關掉之類的。


2023年5月25日 星期四

今日閱讀心得 | 高情商的刻意練習(3)

今天繼續閱讀《高情商的刻意練習》,主要閱讀談判與自信心的部分。談判的單元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談判的時候不需要特意抑制情緒,該放就放該收就收。主要需要注意的點第一點是要尊重他人,第二點是要找出共同的目標,第三點則是協商到雙方可以接受,以達成共贏。

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讓談判成功啟動,有共同一致的目標則可以讓雙方甘願往該目標一同行進,最後在雙方都認同的利益結構下,就可以完成談判。其實文章中提到的重點更多,但我仔細咀嚼文章之後,我認為談判最重要的重點應該就是以上3點。其中尊重他人是最重要的,不管談判成功或失敗,只要有此前提在,「買賣不成仁義在」,即便這次不能達成共識,下次仍有機會。

尊重他人除了在態度上的尊重外,我認為在地位上也要重視,例如:你要找對方經理談判,結果只派出一個沒有決定權的業務去,那麼對方是否會認為你不尊重他呢?談了半天,結果全沒有任何決定,這是在浪費對方的時間。我認為起碼要找個有實際決定權的人來進行談判,對整體流程來說不僅可以縮短時程且更容易促成結果。

自信心的部分,作者從自卑及自戀兩個不同的角度去切入,我認為其實單純一點,擁有對於事物的控制權,你就能擁有自信。回顧以前,我應該也算是個自卑的人,因為常常有事情做不到,需要求助他人,感謝我周圍都是一些厲害的人,可以讓我求助。雖然生活上沒有問題,但就是常常感覺很無力。

要培養自信心,我認為就是要加強的你能力,你了解自己能夠做到,不必求助於人,那麼自然就會有自信了。有了自信,面對事情你的情緒就不會爆發,比較容易控制,因為你知道「這件事情你能夠解決」。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自我成長的書籍都強調要將大目標分解為小目標,因為達成這些小目標,能夠讓你察覺到,你能夠做到很多事情,進一步加深自信心。

讀到現在可以發現,本書也是類似「碎片化」的架構,看起來很像是網路上的文章,分開讀也沒有問題。且內容重點過於繁雜,與我閱讀的前一本書《富有是一種選擇》讀感相當類似。內容太多難以吸收。

本書幾乎每個論點都會提出一個小故事,但是個人覺得太過刻意,像是編好的劇情,故事往反方向發展也是可以,對我來說並不足以支持作者的論點。(不排除是作者要濃縮重點,因此理論及佐證部分只能略過)我還是比較喜歡內容重點不需太多,但是要有一個可以貫穿全書且自然的主要觀點。

此外,標註一下我印象特別深刻的例子,作者在書中舉出一個範例作為高情商的示範,內容是優雅地拒絕別人。大意是說,當主管要你做額外的事情時,你要如何拒絕呢?範例中的回答是這樣的:「好的,這件事我會在周末找XXX一同趕工」之類的。且因為回答並沒有說明是那個周末,因此等於是變相拒絕。

這個觀點我不能認同,因為這已經是屬於上司交辦事項了,主管難道難道不會追問你的工作進展嗎?而XXX就這麼衰要被你找來一起加班?作者說這是高情商的拒絕範例,其實個人是有些傻眼的。好吧,後來想想可能是我個人比較耿直,無法領會這種委婉的說法。

2023年5月23日 星期二

今日閱讀心得 | 高情商的刻意練習(2)

今天繼續閱讀《高情商的刻意練習》,將情商的第一階段—自我練習的部分讀完了,主要的論述就是高情商是依靠理性來維持的。回顧一下情商的定義,情商就是情緒產生時,應對的方式,在理性狀態時,通常可以對遇到的狀況應對得宜,也就是處於高情商的狀態。因此要得到高情商的能力,需要訓練理性思考。

作者有提出一些練習的方式,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項就是「以旁觀者的看待當前的情況。」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以旁觀者的視角更能夠公正看待如何應對當下的情況以及摒棄多餘的會影響決策的情緒。也許下次有情緒要爆發時可以試著以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待,看是不是有更好的處理方式。其次,即便當下因情緒影響導致低情商的情況發生,我認為事後再度回顧及自省時,對於情商也是有幫助的,就如同書名說所的,高情商是需要刻意去練習的。

情商的第二階段就是察言觀色,做出自身不為難且對方喜歡的行為。其實這個部份我認為算是溝通,因為回顧情商的定義—掌控自己情緒的能力,就我的認知,情商與自身情況比較相關。作者將其與與人溝通交往做連結,以我的認知來說,有點將情商的「戰場」擴大了,反而會讓人將情商與人際交往混淆在一起。

或許可以這麼說,情商是有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有好情商是受人歡迎的基石,所以作者將人際交往歸為情商的第二階段是可以理解的,但不代表不喜愛與人交往的人情商就很低,畢竟有些人是喜歡獨處的。在溝通的部分,我個人是比較推薦《順勢溝通》這本書,因為這本書是依據對方的特質來決定與其溝通的方式,但本書提供的方法是一套固定的公式,我個人是比較認同「以對方喜歡的方式與對方進行溝通」的方法。

本書如同作者一開始所說的,是結合眾多情商書籍的精華,對我來說資訊過多,大腦無法負荷。個人還是喜歡簡單的概念,從頭貫穿全文,輔以大量的佐證,更容易讓我吸收,且更容易實踐。

2023年5月22日 星期一

今日閱讀心得 | 高情商的刻意練習(1)

今天開始閱讀《高情商的刻意練習》,這本書的作者是李尚龍,依作者的說明,這本書是作者閱讀眾多情商類的書籍,統整後所做出來的重點整理。今日讀完的部分,個人印象較深刻的點為:

情商的定義:情商指的是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或者說更確切些,當一件事情發生後,對個人來說會產生情緒,情商指的是,當情緒發生後,你如何去處理它,也就是掌控、控制它,這就是情商。舉例來說,當小孩哭鬧不已,你會心生厭煩,厭煩的情緒就出現了,那麼你會如何應對呢?如果應對方式是選擇打罵,以衝突對抗衝突,這類行為可能就屬於低情商;如果應對方式是控制住情緒,了解小孩為何會哭鬧,並且解決小孩哭鬧的問題產生原,整個過程平平順順,就把問題解決了,那麼你就是屬於情商較高的人。

如同上述所述,情商指的是情緒來臨時,應對的能力,它是一種可以透過練習去增強的能力。這種特性對人生增加了無限的可能性。書中說明,情商的能力分為三階,第一階段是控制自己,第二階段是察言觀色,第三階段是控制別人的情緒,看起來好像很厲害。我覺得只要能達到第一階段,不任由情緒爆發衝突對日常處事就非常有幫助了,作者還提出了後兩個階段,讓我有點期待後續的內容會是如何。

作者在書中有舉出一個小例子,當同事或朋友邀請你去吃飯或是要幫你叫車送你回家,該如何回答呢?作者給的說法是,朋友或同事對你說的只是客套,你如果直接接受那就是低情商了。這一個例子個人是還蠻好奇的,你如何評斷他人對你的說詞是客套還是真心?因為另外有一說法是接受別人的好意比拒絕別人更能讓人快樂,所以期望作者在後續的章節有提到該如何辨別真心還是客套。

第一階段的自我訓練部分,作者以原生情緒和衍生情緒來做說明。原生情緒就是事情發生時第一時間產生的情緒,衍生情緒則是由原生情緒所再次產生的情緒。舉例來說,當你在公司突然被上司電時,第一個反射出來的原生情緒可能是震驚、措手不及,此時你的應對方式可能是檢討自己、虛心求教,產生好奇的情緒;或者是認為上司在胡說八道、找你的碴,生出些微憤怒的情緒。其中好奇及憤怒就是衍生情緒,我們要練習的就是管理衍生情緒,其實簡單說起來就是如何應對。

此外,作者有特別提到一點,當非常疲累時,應對方式是會降低的,更多的方式會依靠本能回應,也就是情商會降低,這時候補充體力或是能量,就能夠回復理性,也就是情商比較高的狀態。這個特質看起來非常像是「意志力」,其實情商也是由理性所掌控的,因此保持理性,多思考也是鍛鍊情商的方式。

2023年5月21日 星期日

今日閱讀心得 | 富有是一種選擇(6)

今天終於把《富有是一種選擇》這本書讀完了。第四篇「理性決策」最後說明的是現金流的重要性,無論是經營事業或是個人家庭,保持現金流都是相當重要的一環。以經營事業來說,現金流過低容易撐不過淡季而慘遭倒閉的命運,而以家庭來說,若是遭遇失業且現金流不足的情況,很可能房貸繳不出來,房子慘遭拍賣。因此無論如何,都要保持一定的現金流,至少半年,保證遇到意外時,還能夠撐下去。此外,降低「固定成本」(房租、固定的人事費…等等)也是變相延長現金流的一種方法。

第五篇「趨勢」則幾乎都在說明創業的部分,什麼樣的人可以創業成功?對事物保持好奇心、不害怕失敗、有毅力(像打不死的蟑螂)、勇於冒險以及跟隨時代調整經營策略(我認為可以說是適應性),這些特質的人容易創業成功。其實不說是創業,擁有此類特質的人我認為不論在哪個領域都可以獲得不錯的成就。這部分花了蠻大篇幅在舉例,可見作者人脈之廣,經歷以及知道的故事很多。最後作者也跟了一把流行去定期定額加密貨幣,投入的金額大約是其他投資額度的十分之一,我想是想要跟隨趨勢,「賭賭看」未來的可能性。

這本書我每天大概會花30分鐘來閱讀,直至今日大約耗費3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完成閱讀。這邊依我當下的記憶做個簡單的總結:

第一篇「通膨」:主要說明存在銀行的定存,實質購買力會越來越小,需要透過購買資產(可能讓資金變多的物品,例如房地產或股票)來對抗通膨。減少購買耗材(拿不回原有資金的物品),透過這種方式累積資金。

第二篇「資產」:作者說明購買或投資房地產需要注意的事項以及其經驗分享。

第三篇「心法」:自我成長的概念,主要的中心思想就是決定目標,制訂計劃以及實行它,要特別注意的是不要輕易受他人干擾。

第四篇「理性決策」:舉出一些心理學手段,說明人為何無法理性決策。主要在於決策時間太短,理性來不及參與,或是受到了商家「錨定」的影響,認為自己買到便宜貨。最後還說明一些經營事業要注意的成本概念。

第五篇「趨勢」:說明哪些人會創業,而成功創業的人又有哪些特質。

以上部分,最難回想的是第二篇「資產」,也就是房地產相關的概念,一方面可能因為我是新手,另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對此真的很沒有悟性。這本是mybook的贈書,一直到最近才有抽出時間看,如同前面文章提及的,我認為內容過於「碎片化」,個人不是很喜歡。若是喜歡看短篇概念及佐證小故事的讀者,這本書可能比較適合你。

2023年5月20日 星期六

今日閱讀心得 | 富有是一種選擇(5)

繼續讀昨天未讀完的第三篇「心法」,主要的部分其實就是訂立目標、制定計畫以及實踐它,比較特別補充的一點是要注意不要受到他人的影響。當他人在唱衰你的目標時,請堅定自己的信念,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雖然作者舉了特斯拉老闆馬斯克作為例子,馬斯克也曾遭遇失敗,但他堅持下來,最終SpaceX及特斯拉都獲得極大的成功。個人覺得這些實現夢想的心法是沒什麼問題,但也有一點需要注意,當大家都告訴你不可行時,也需要審慎思考是否真的不可行,以思考過後的結果作為準則進行,畢竟,不是人人都是馬斯克,能夠在正確的方向一直前進。

第四篇的標題是理性決策,作者舉了很多心理學的例子來說明為何人不能理性決策,同時強調,想要賺錢就要保持理性,只有透過客觀事實做出的決策才有可能穩穩賺而不是光靠運氣。令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錨定效應」的部分,因為沒有足夠的思考時間,因此易受廠商定價錨定的影響。我年輕時也常常中這一招,某些專櫃常常會打出「一折價」,將原價訂得很高,並且透過特賣的手法,將價錢壓到與其他專櫃的平常價相同,我這個消費者買到之後就會認為好像賺到了,因為原價好高喔,省了好多錢。其實後來回想起來,那些購買的衣物其實帶給我的價值與購買時特價後的價錢相當,也就是說沒有特別便宜。

因此現在我相當討厭「錨定效應」這種行銷手法,將原價打得很高,但是常常給予相當好的折扣,基本上看到這種行銷手法的店家我會直接跳過,完全不想支持這種意圖使用心理學去控制消費者行為的店家。

目前讀到的部分還有一點我覺得很奇怪,作者將「毛利」擺在開店支出中,令我覺得怪怪的。在我的認知中,毛利雖然非淨利,但應該是收入而不是支出吧。因此在那篇文章我只有稍微瀏覽一下。看到現在,我終於想到一個形容詞來形容這本書的內容了,那就是相當「碎片化」且「脈絡不鮮明」,是我個人相當不容易吸收內容的一種寫作方式。

2023年5月19日 星期五

今日閱讀心得 | 富有是一種選擇(4)

 今天繼續把《富有是一種選擇》的第二篇—資產讀完,其內容全部是關於房地產的介紹。令我印象較深的是觀點是—不必買房也可以當房東,租屋中介的概念。舉例來說就是A小姐向B房東承租了5年房子,因為承租期限長,所以有機會壓低租金。租到房子之後,透過簡單的裝修,再將房子分租出去。此種方式要需要與房東與房客打交道,並且負責房子修繕。雖然不用買房也可以當房東,但是個人認為耗費心力還蠻大的。

作者的觀點是買房可以讓女生更有底氣,沒錢可以透過房子來貸款或是賣房,我的觀點則是讓人有底氣的是金錢而不是房子(也許是因為我目前當啃老族,與公婆一同住,因此房子對我來說並不是必要的資產。)我認為買房對我來說就是把這十幾年來的工作收入都貢獻給建商後,還需要後續十幾年被工作套牢,這個代價對我來說太大了。更何況,買房後除了要考慮屋況問題,還要考慮鄰居問題,且可能會多許多額外的花費,真的需要感謝公婆讓我同住,省下許多金錢。投資的方法除了房地產還有股票,個人還是比較推崇投資市場,金額的花費可由自己掌控,且想買就買,想賣就賣,適合心臟比較小顆的我。

《富有是一種選擇》的第三篇—心法,看起來是關於心態以及自我成長的部分。目前看到令我較有感觸的部分也是一般自我成長書籍常提的,訂定目標、擬訂計畫、實行計畫,這是實現目標的基本步驟。也只有透過這個方式才能讓你離夢想更近。

截至目前為止,我對本書的看法還是不變,我認為本書塞了許多概念,但是佐證個人認為並不是非常足夠,令人印象不夠深刻,較難有醍醐灌頂(或是說頓悟)之感。但不可否認,關於房地產的部分對我幫助還是挺大了,至少讓我知道了想當房東並不是那麼容易,也更讓我看清了我可能不是那塊料(要花太多時間了),還是老老實實地透過ETF投資來讓資金成長就好了。


2023年5月18日 星期四

今日閱讀心得 | 富有是一種選擇(3)

今天繼續閱讀《富有是一種選擇》的第二篇—資產。目前看到的部分都在說房地產,令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作者對新成屋以及中古屋的簡易比較,中古屋比較有可能在好點的地段,且以相同坪數來說,中古屋的實坪佔比可能較高,但是可能需要額外花費裝潢費以及屋內的舊電路可能時不時需要維護;新成屋則是公設比高,且可能有其他對你來說無用的公設需要耗費額外的金錢,但是比較不需要額外耗費裝潢費,且安全度有可能比較高。(與921大地震前落成的中古屋相比,新的建案對於抗震的要求有法規制定)。

不論新成屋與中古屋的安全度都要看當初的建商是否為有對營建把關度較高的特質,這部分作者說可以查網路上的評價,可以發現某些建商的品質把關可能較好。這部分等有買房需求時,再仔細調查應該就可以了。

此外,在買房子前要仔細衡量自己的口袋深度以及實際需求,作者建議每個月的房貸不要超過薪水的三分之一,如此才能在買房的同時保障生活品質。有了房子之後,可以以較低利率的方式進行貸款,若是有辦法每年獲利超過房貸利率的3%就可以透過貸款來增大槓桿,利用貸款幫你賺錢。這部分我在網路上也看過蠻多人利用低利率貸款作為投資資金來加速資產累積的,但我本人還是抱持老一輩的觀念,能不要借錢就不要借錢,雖然貸款可能可以增加資產累積的速度,但是對我來說可能會因為這項借貸讓我寢食難安,反而不好,因此雖然挺羨慕這些透過貸款賺錢的人,我還是不會去嘗試。

因為本人是房地產小白,房地產相關的概念對我來說都是全新的。作者在這部分的說明其實我還蠻多部分不懂的,像是「都更」與「危老」這兩項我就不太懂,作者可能預設這兩項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常識,但是對我這個沒接觸的人其實只對「都更」有些微概念,實際上的情況也並不是很懂,這一個章節對我來說像是天書一樣,我覺得這部分對於像我這種小白來說極不友善,讓人看了興趣缺缺。可以想見這個章節的客群並不是我這種房地產小白的讀者,不過上面文章提及的基礎概念還是對我來說有幫助以及成長的。

2023年5月17日 星期三

今日閱讀心得 | 富有是一種選擇(2)

 今天繼續閱讀《富有是一種選擇》的第一章—通膨,內容主要是講述過於保守的理財方式—定存,會讓你的總資產縮水,因為現今的銀行利率跟不上通膨速度,會造成實質購買力降低,也就是說的錢變少了。我還記得20年前的派克雞排,一片只需要35元,現在的派克雞排大概需要100元,大約變成了3倍,但是20年前存到銀行的35元,到今天也絕對不可能變成100元,也就是說20年前我買得起的東西,現在買不起了,這就是通膨的影響。為了因應通膨這個怪物,我們必須要將資產投入到定存以外的地方。

那麼要將錢投到哪裡去呢?作者提出資產與耗材的概念。資產就是購入後,有可能讓錢增加的物品,像是股票或是房地產,而耗材就是購入後,會讓錢越來越少的物品。簡單來說,使用100元買入股票,10年後可能會變為200元,股票就是資產,若是將100元買入車子(假設買得起),車子經過10年的使用,在10年後賣出可能連10元都不值,更何況這10年間你還要為車子維護保養,需要額外的開銷,因此作者將此類物品稱之為耗材。(在《富爸爸、窮爸爸》一書中將其稱之為負債)。此外,能夠不斷成長的自己也是一種資產,多多充實自己,也是增加資產的好方法。

買入的資產是哪一種的影響力遠小於時間複利的力量,作者認為房地產與股市兩種資產,只要買入後放著,等待時間幫你增值即可,要買哪一種端看個人喜好。其次,自己的錢要自己管好,千萬不要委託他人代操,其一是所謂的專家也不能年年打贏市場(大盤),其二為委託他人依作者所見有可能遭遇詐騙或是血本無歸,不如將錢自己留起來,慢慢購入ETF更為可靠。

這一章通膨所介紹的內容我認為算是理財前必須要知道的事情,必須要知道通膨吃掉了你的金錢、透過購入資產對抗通膨在進一步擬訂理財計畫。其實本書提到的內容不止於我上述所提到的,但是就如同緒論的寫作風格,內容太多但是卻無法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以整體概念來說,我認為這一章對於完全沒有理財概念的人可能還蠻適合的,畢竟書中提出了需多基本概念以及需要注意的事情,對初學者應該蠻有幫助的。


2023年5月16日 星期二

今日閱讀心得 | 富有是一種選擇(1)

今天開始閱讀吳淡如的人生實用商學院—富有是一種選擇,作者吳淡如以其人生經歷寫出這本書分享她的觀點。讀到目前為止,就內容部分讓我印象較深刻的是商人的利他行為,只有透過利他才能達成雙贏,將利潤分給合作夥伴,反而更有機會增加同伴,將生意做大。其次,是要搞請楚自己的目標,作者分享了關於排行榜的想法,她製作節目是為了將觀念分享給聽眾,而不是為了排行榜上的第一名,若是將目光集中在「第一名」這項桂冠,反而有可能若入惡性競爭,陷入為了贏而不擇手段的陷阱,忘了自己的初衷。最後,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若是做自己沒有任何興趣的工作,持續數十年將會過得相當「痛苦」,倒不如選擇能從工作中得到樂趣的工作,在得到樂趣的過程中還能賺錢,何樂而不為呢?

這本書我剛看完緒論的部分,緒論的部分看起來是關於人生經驗以及作者觀點的分享。我看起來的感覺是內容廣泛而不深入,說好聽些是內容很精簡,句句都是重點。但對我來說,大腦無法接收這麼多資訊,反而有些難以吸收,在看完今日的部分後,我試著去提取剛剛讀過的內容,只有上述3項是我記憶比較深刻的內容,其他部分幾乎都忘記了。還有一點,作者說明了為何要做這件事(例如:利他),做這件事情可以如何(例如:利他的好處),卻並未說明如何去做這件事情(例如:如何培養利他的精神以及行為),但對我來說「如何做」才是重點,讀到目前算是我覺得蠻可惜的一點。後續的章節是關於理財—通膨說明的部分,期待本書可以更深入一點帶給我一些新知。

2023年5月15日 星期一

今日閱讀心得 | 讓男人追著你跑(2)

今日繼續把這本書看完了,看完後覺得本書教的是一些處世的基本概念及美好品德,例如獨立自主、尊重他人、感恩、讚美別人,再搭配自身經驗及看過的案例加以強化觀點。比較令我印象深刻的一點我認為是「示弱」(自己做得到的事情卻要請別人幫忙),作者美其名為「撒嬌」,心理學也有此一說,向別人求助可以獲得別人的好感,我認為與這一項行為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認為本書是將美德以「讓男人追著你跑」的角度來解釋,以個人來說,並不喜歡這種詮釋方式。這感覺有些「討好」的意味在,雖然這些行為就對方看來可能並不是討好,但是操作方必須耗費心力去學習及執行。

個人還是喜歡單純點以美德來看待,做這些行為並不是為了讓男人追著你跑,而是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對待的對象也並不是只限於有好感的男性,而是平常與人相處的態度。個人並不是非常喜歡這本書,雖然書中傳遞的中心概念我認為是符合我價值觀的,但是描述方式過於「有目的性」,反而會讓人忽略擁有這些美德的重要性,而可能將其視為「讓男人追著你跑」的手段。

2023年5月14日 星期日

今日閱讀心得 | 讓男人追著你跑(1)

今天開始閱讀的新書籍—讓男人追著你跑,作者為麗子.凱福特,在夏威夷開設了相親顧問公司「Matchmaking Hawaii」,因為見識過許多男男女女以及成功配對成許多佳偶,因此寫了這本書來分享作者認為的「男人喜歡的女性」。

作者以結婚的角度將女生分為「追著男生跑的女生」以及「被男生追著跑的女生」,並說明第一種「追著男生跑的女生」經常無法進入婚姻,並分享這些女生的特點,像是「呼之即來,揮之即去」、「軟弱無力,沒有男生就不行」、「任勞任怨,全心付出」、「在戀愛中熱情度高出男方太多」、「過度監控」…等等讓男人不喜愛的特質,以致於無法與心儀的男人進入婚姻。相反地,「被男生追著跑的女生」擁有的特質則為「獨立自主」、「愛好分明」、「為他人付出全因自身喜愛而非討好」、「戀愛中熱情度低於男方」、「給予男方自主空間」…等等,此類特質會讓男生趨之若鶩,往往會相當受歡迎,也能成功進入婚姻。

在書中可以看到,作者提出的案例中,男人通常都是外國人,外國人可能會比較喜愛獨立自己的女性,在台灣的話,我不知道適不適用,但我認為有一個重點是相當重要的,那就是「愛自己,做自己」,當一個人可以過得很好時,有沒有伴侶其實只是加分項目,有自己的堅持,較不會落入「倒貼」現象,落入「追著男生跑的女生」這種類別。

對於作者的說法,個人是有些懷疑,畢竟目前看到的部分只有說明成功媒合的相親,不知道後續有沒有追蹤婚姻情況是否幸福美滿。


2023年5月13日 星期六

閱讀筆記 | 一場關於積極的練習 | 鑽石寶地

 

一場關於積極的練習 | 鑽石寶地

今天的筆記來自於「一場關於積極的練習」這本書,本書匯集了15本振奮人心力量的書籍,有點像是每本書籍的重點整理。我把這本書二次整理後,分享給各位讀者。這文章主要介紹的是卷—「鑽石寶地」,原作者為美國的拉賽爾康維爾

筆記內容

本卷要探討的方向主要是關於金錢以及致富。要如何才能致富呢?作者提出六個要點:

發現機遇:從日常生活中觀察可能致富的機遇,留心所遇見的事物,培養觀察力,機遇可能就在身邊。這一點說直白些,我認為可以說是市場嗅覺,有市場嗅覺的人就是能夠發現這個產品會有人需要,進一步去發展去推廣這項商品,讓自己致富,我想這也是成功的創業家必不可少的一項特質。

累積財富:累積財富的中心思想是節儉—透過最小的花費,獲得最大的回報,就是節儉精神。需要注意的是節儉並不等同於吝嗇,需要的物品還是要買,該付的花費還是要付,吝嗇恰恰相反,需要的物品不買,該付的花費不付。節儉的重點在於讓耗費的資源能夠得到最多的回報。這點在購物中最常見,同樣的商品,能夠以較小的付出(時間+金錢)得到,就是節儉。

金錢的力量:透過節儉就能累積金錢,有了金錢就能達到自己的理想—幫助他人(捐款)、促進科技進步(投資)、保護天然環境(重建)…等等,金錢是如此重要,請努力去累積它。此處作者舉出的例子(如上)都好志向遠大,難怪需要金錢的力量才能達成。

抓住機遇:發現可能的機遇後,還要勇敢抓住,過於猶豫不決會讓機遇流失。機遇不等於運氣,中彩卷的是運氣,找工作時遇見理想的公司開職缺且自己正好適合就是機遇。這是第一個要點的後續動作,發現了機遇後還要能夠抓住它。擁有當機立斷的能力也是致富不可缺少的能力。

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賺大錢,透過遭遇以及經驗來培養自信。只有相信自己才能毫不遲疑地跨出第一步,進而抓住機遇。

透過他人的資金幫我賺錢:當自己有理想的創業計畫,只差資金時,不要害怕借貸。但要切記,信用是最寶貴的資產之一,借來的錢要花在刀口上並謹慎評估使用方式。準時還款,維持並進一步加深自己的信用。

章節心得

本卷的重點就是節儉、相信自己以及抓住機會。在日常中就可以儘量培養節儉的特質了,購物時可以透過比價來節省金錢,我認為這部分可以考量你要購買的物品、數量以及可能的價差來決定是否要比價。比如我只想購買一支便宜的鋼筆筆芯,要購買兩隻,如果我已經找到了約5元一支的價位,那麼我可能就會考慮不要比價,直接在熟悉的店家買,因為這最多只能省8元以下(如果能找到一隻1元的筆芯)的金錢,卻可能要耗費我大量的時間;若是我要購買一台筆電,現在找到的價位是25000,那麼我可能會去進行各大有保障的購物往來進行比價,因為可能可以產生1000元或以上的價差。

整個文章脈絡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關於自我的修練,第一步就是要相信自己、累積自信,與此同時,培養節儉的美德,平日有意識到的時候,就可以試著減少不必要的花費,透過累積,有了足夠的金錢之後,才能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這一部分幾乎都是自己可以掌握的。

另一部分為發現機遇,進一步抓住機遇,若有不足之處,則有可能需要透過借貸來實現這個機遇,這一部分就屬於比較不可捉摸的事件,雖然可能伴隨快速的財富累積,但也有可能得到相反的結果。

如果只是想過著安穩且自給自足的生活,我認為把握第一部份就足夠了,第二部分是屬於比較冒險的部分,較適合有積極進取心的人挑戰。



參考資料

一場關於積極的練習

作 者: (美)奧格·曼狄諾

譯者: 趙雅筑

出版社:崧燁文化

出版日期:2020/09/16

第六章: 鑽石寶地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在下面點讚支持我😀

2023年5月6日 星期六

閱讀筆記 | 一場關於積極的練習 | 向你挑戰

一場關於積極的練習 | 向你挑戰


今天的筆記來自於「一場關於積極的練習」這本書,本書匯集了15本振奮人心力量的書籍,有點像是每本書籍的重點整理。我把這本書二次整理後,分享給各位讀者。這文章主要介紹的是卷—「向你挑戰」,原作者為美國的威廉丹佛

筆記內容

本卷主要描述的內容是關於作者認為成功者需要具備以下的特質—冒險、努力、身體鍛鍊、創新、個性以及分享。

冒險的論述是來源於「機遇」。未知的機遇往往伴隨風險,同時也伴隨著收穫,因此敢於冒險才可能獲得較大的收益。我認為除了冒險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評估風險,以及冒險可能可以帶來的收益,風險與收益間如何取得平衡,讓人能夠更好地下定決策。文中舉出了透過冒險成為成功人士的例子來舉證,但我想冒險但不成功的例子大有人在。只能說要想成功必須要冒險的精神,當「機遇」來時,決定是否值得「冒險」、如何「冒險」,這個最關鍵的決定部分,還待各位期待成功的冒險家預備役細細思考評估。

努力的論述是很基本的,屬於實務方面要耗費的功(每天花費多少時間練習某件事),有了冒險的精神,還要搭配腳踏實地,真真正正地去實作,才能提高成功的可能性。冒險與努力的關係,我認為是想要成功缺一不可的要素,以以下例子作為說明:阿華想要成為飛行員,他必須先透過努力,去訓練一些飛行員必備的技能,當有朝一日機遇來了,他才有抓住機會冒險的可能;反之,若機遇先來,此時才透過努力迎頭趕上,也還是有機會成功;若只有努力而沒有機遇或是只有機遇而不努力,都難以成功(對阿華而言,成功就是成為飛行員)。

身體鍛鍊可以搭配努力一起配合使用,除了埋頭苦幹式的努力,更重要的是要找對方法以及適度休息。在身體鍛鍊上最佳的頻率就是在精疲力竭之後,經過充分休息,再次進行下次的挑戰。人類的身體機制會幫助你越來越強,但即便使用的不是最佳方法,也是會進步的,不管如何,有進行鍛鍊總是強於沒有鍛鍊。

創新指的是改善、捨棄舊有的框架,這也是冒險的一種。但凡冒險,就有可能失敗,透過失敗可以排除掉錯誤的道路。透過不斷嘗試,找出改善現況的方法,就是創新,就是成功!

個性的論述是要打造自己的風格、培養說話能力、懂得欣賞他人以及積極向上。作者的說法是這些特質可以幫助你產生吸引他人、影響他人的力量,是與人友好相處的基本美德。個人對此更為關注的是這些特質除了與人相處外,也能有助於自己的心理健康。縱使不為他人,為了自己也可以培養這些特性。

分享、感謝以及謙卑也是與人相處的特質。文中主要論述的是成功後不要產生妄自尊大,獨享果實的行為。將成功的果實分享出去,感謝所有的合作者,並以謙遜的態度面對他人,才更有可能迎來下一次的成功。



章節心得

本卷主要說明的是成功需要培養的特質以及成功後的態度,除了「機遇」外,其他的項目都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個人認為在平時就要透過努力充實自己以及與他人好好相處,不論機遇有沒有到來,我認為這已經是一種成功了。

雖然列出來只有短短六項,但是實際上要徹底實行我個人認為是相當難的。以我來說應該會透過慢慢練習來達成。關於能力的部分,每天做一些慢慢培養,雖然看過一些其他的書籍都說要懂得取捨,只選擇最重要的做,但對現階段的我來說,我還是想多選幾項,每天做一些,雖然不能獲得在某領域驚人的發展,但是每天都有一些成長,讓自己有小小的成就感且過得充實,對我來說就已經足夠了。若是對於某一項事物有相當足夠的熱情,當然也可以將精力全數灌注在該項目的練習.搭配適當的休息可以取得更佳的效果。

以上是能力的練習,心態面的練習也是要透過慢慢去學習。個人是會去額外意識當下的想法,若是當下無特別反應,也會在事後分析,先前我的做法帶來的後果,是否可能有更好的做法。也許沒有辦法馬上改變行為,但是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分析檢討,我認為大腦會幫助你慢慢調整行為的模式。不管是身體上的技能鍛鍊或是心理上的心態轉換,只要有練習,有成長,都可以讓自己越來越好。


參考資料

一場關於積極的練習


作 者: (美)奧格·曼狄諾

譯者: 趙雅筑

出版社:崧燁文化

出版日期:2020/09/16

第五章: 向你挑戰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在下面點讚支持我😀

2023年4月29日 星期六

閱讀筆記 | 一場關於積極的練習 | 激發無限的潛力

一場關於積極的練習 | 激發無限的潛力

今天的筆記來自於「一場關於積極的練習」這本書,本書匯集了15本振奮人心力量的書籍,有點像是每本書籍的重點整理。我把這本書二次整理後,分享給各位讀者。這篇文章主要介紹的是卷四—「激發無限的潛力」,原作者為美國的安東尼.羅賓。


筆記內容

本卷的內容是關於心態面的培養,透過培養良好的心態,發揮自己的潛能,讓未來有更多的可能性。只要抱持著「相信自己」、「總會有辦法」的心態面去面對生活,就可以自己有更完滿的將來。看見厲害的人,想著「他可以,我也可以」的信念,並抱持此種精神,進一步就能激發自己的潛能!(此處,我想作者不會想要我們去比較一些先天天賦差距的影響,而單指態度上的比較。例如:「他每天花三十分鐘練習繪畫,就成為了知名的畫家,我也可以」雖然繪畫是可以透過練習及技巧來增強的,但我相信有天分的人練習三十分鐘的成果高於一般人的這個可能性是極高的,因此要學習的應該是「花三十分鐘練習繪畫」,而不是「花三十分鐘練習繪畫,成為知名畫家」這個結果。)

要如何激發潛能呢?激發潛能的機遇可能來自於不服輸的心態、遭遇困境或是懷抱著夢想。當遇見一件事情時,若能夠想想未來有可能的發展,利用手邊的資訊,預見未來可能的發展,大膽冒險,就有可能抓住你的成功機遇。(此部分作者以成功者透過局勢分析,成功投資的案例作為舉例,個人認為不足以支撐上述所說的論證(預見未來→大膽冒險→成功),我認為在同樣類似的情境下,失敗的人應該遠大於成功者,畢竟能夠成功預見未來走向的人還是屬於少數。)

要如何培養積極樂觀的信念呢?可以透過培養潛意識來達成,作者提出下述兩種幫助培養淺意識的方法:

  1. 多餵給大腦新的、實用的資訊,也就是學習新知,來奠定創意以及解決問題的基礎。說直白些就是培養你的能力,只要能力夠,很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2. 意識自己的想法及念頭,當消極、失敗的想法出現時,以樂觀的態度,解決方案為導向的方式去改變念頭,試著找出可以進行的事項。不僅改變想法也改變了事情真正的結果。(此部分的概念就是「RSF正向專注力」一書中的主打概念。)

讓人止步不前的原因大多來自於「心理障礙」,也就是「自我設限」,認為自己做不到,那麼你就真的做不到了。要如何跨越自我設限的心理障礙呢?第一步要做的就是釐清你對於自己的認知是否來自於別人的評價?大局思維這本書的作者就是受自我設限所苦,有朝一日意識到了她對自己的認知來自於別人的評價(她的教授告訴她:「你做不到」),後續她便能透過自我調適來跨過自己的心理障礙,進而達成了自己的夢想。

若你也意識到了你對自己的評價是來自於他人,那麼請試著正視自己,可以減少受到他人的影響。當別人說你「不行」時,令你開始懷疑自己時,可以試著找到證明自己「行」的方法,透過自己的行為來消除懷疑,這能讓你更加了解自己也能藉此擺正自己的定位;或者你也可以對自己說,你只是目前缺乏某些能力,才讓你當下「不行」,只要透過學習與實作某些要達到目標必備的能力,你在未來就可以克服困難,將「不行」變為「行」。有了這些概念之後,可以發現真正「不行」的事項會大大減少。例如:「你力氣太小了,搬不動這些東西啦!」透過幾個月的肌力訓練、力氣鍛鍊,當你發現自己能夠做到時,內心會相當感動,也能夠增添自信。


章節心得

本卷最重要的觀點個人認為是跨越心理障礙的自我調適概念—我只是目前缺乏某些條件,所以做不到,只要將這些條件補齊,我就能夠做到。」這個概念我也常常在小孩子學不會某些課業時常常用來調適自己的心情,像是「寶寶現在不會,只是他還欠缺了一些條件,但他總是能夠到達終點的。」理解了這個概念後,就不會對於孩子的學習進度稍微趕不上而耿耿於懷,當然,這只是讓自己不要過於著急的心理調適,該做的練習還是要做,只有透過不斷練習才有可能讓「不行」變為「行」,進而達到某個目標。


參考資料

一場關於積極的練習

作 者: (美)奧格·曼狄諾

譯者: 趙雅筑

出版社:崧燁文化

出版日期:2020/09/16

第四章: 激發無限的潛力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在下面點讚支持我😀

2023年4月22日 星期六

閱讀筆記 | 一場關於積極的練習 | 讓目標達到沸點

一場關於積極的練習 | 讓目標達到沸點

今天的筆記來自於「一場關於積極的練習」這本書,本書匯集了15本振奮人心力量的書籍,有點像是每本書籍的重點整理。我把這本書二次整理後,分享給各位讀者。這篇文章主要介紹的是卷三—「讓目標達到沸點」,原作者為美國的奧里森.馬登。

筆記內容

本卷提出找出你的夢想以及如何實踐它的公式方法,有了夢想及目標才會有達到它們的可能性,這個觀點與卷一「積極心態的力量」所提出的觀點不謀而合,差別在於卷一主要探討的是心態,本卷主要側重的面向則在於如何依據你的目標來製作合適的實踐計畫來達成自己的夢想。首先,制定目標前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項:

目標必須是要務實的並且是自己可以控制的,性質要是可以衡量且具體的。舉例來說:若是將目標設定為「一個月將要體重減輕一公斤」,這類目標就可衡量,但對於實際操作不夠具體且可控度較低,畢竟你無法真正去控制自己的體重;將目標修改為「每天慢跑30分鐘,且用餐量改為目前的七成」,這類的目標是完完全全可以由自己控制的,重視的是過程,而非自己無法控制的結果。另一例目標為「我要增加100名追蹤者」,有多少人追蹤是你無法控制的事情,將目標更改為「每周產出一篇文章、一則影片」則全為自己可以操控的部分,也更有實現的可能性。

確立目標之後,也要能夠確實執行,否則將會淪為空談。我們需要依靠養成習慣,讓這些行動可以確實地執行,也才能夠一步一步朝目標邁進。在實踐過程中會遇到大大小小的事情,要如何調適心態呢?有以下六個重點:

  1. 每日督促自已,透過再次提醒自己目標是什麼,且告訴自己一定可以實現它。透過心態面去影響自己的行動力。「RSF正向專注力」一書中提到的每日都要去想像你想要的未來生活,就是此點的實際操作方式。
  2. 理解實現目標需要的項目,並充分準備好。將目標拆解為各個小部分,一步一步去實踐。例如我想要當一個寫字漂亮的人,那麼我會先去搜尋一些網路上人家分享的經驗,透過他人的經驗去慢慢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像是描字帖或是田字格書寫,透過每日規劃一些時間做練習,看看這種方式是否適合我,並且多方嘗試、持之以恆。
  3. 若目標與你的長處有關,則要去增進自己的長處。我個人認為這算是不斷增強自己的過程。同樣以上述練字為例,當我已經練到一個程度,覺得已經不錯了,這時候可以再更進一步,例如學習不同的字帖,了解學習的更多,更有可能發展出有別於他人的技巧。
  4. 別害怕失敗,從失敗中學習,讓自己更進一步。失敗可以讓你發覺不會成功的方法,也就是讓你可供選擇的錯誤選項又少了一項,那麼你成功的機率又更大了。承上述例子,當我發現描字帖描了一段時間以後都沒有進步,這時候可以改成寫田字格,或是檢討自己的描寫字帖時的操作方式,有可能是方法或是錯誤的操作方式造成字體沒有改進,將方法做修正,排除了錯誤的方法後,成功的機率又大大增加了。
  5. 利用小目標的成功建立信心。繼續以練字為例子來說明,當我選擇使用描字帖的方法訓練後,我設定了每天的目標是寫完一張字帖。每次描完、完成小目標我都會自己欣賞一下,覺得自己好像很厲害,這就讓我增進了自信心,也更能持續堅持。
  6. 紀錄行動,確保每日都有進步。確保每日都有行動沒有問題,但是確保每日都有進步個人是認為比較難以達成的,因為有些計畫是需要長期行動才能看出成果。例如運動、練字…等等。因此針對這一項,個人是比較推薦「確認每日都有行動,一段時間後檢視成果。」這個概念。
人會在什麼情況下無法開始或是繼續堅持你的行動計劃呢?作者認為完美主義是一大主因。完美主義會讓人膽小謹慎、不敢嘗試,也就無法開始你的行動計劃。不管有多好的計劃,只要不開始那麼就是空談。完美主義再更嚴重點是要求別人也要完美,不僅損害人際關係,甚至也可能讓別人也無法行動。個人認為只要有行動就該給予肯定,若有一件事是你委託他人處理的事情,對方已經行動後,你卻以完美主義進行挑刺的動作(這裡沒做好、你怎麼會這樣做),會讓人不想繼續做得更多。試著以「沒人會故意將要將事情搞砸」的心態來看待事情,不僅可以提高你的寬容度,我相信也能促進人與人間的關係。

理解完美主義是少之又少能達成的,追尋它只會讓行動計畫停滯,行動計畫停滯讓目標難以達成,目標難以達成又會造成挫敗感,挫敗感使人越發不敢嘗試,這造成了一連串的惡性循環。若能理解完美主義的害處,則有助於擺脫完美主義的制肘,讓計畫更有可能落實,進一步達成目標。
 

章節心得

我覺得本卷最重要的概念就是透過小目標來累積自信,有了自信才能繼續前進,完成更大的目標,打造良性循環。小目標不需要設定的太大,如同筆記內容舉例的練字、運動或是寫作。不管結果如何,只要能確實執行計畫就值得鼓勵。我認為不管什麼事情,只要你花了時間去做,就有可能讓自己成長。當然,這某個訓練練到極致之後可能會陷入瓶頸或者說是難度不足以支持自己提升,這時候可以適時調整計畫內容,當計畫內容的難度提高,也意味著你離目標又更進一步了。 

有些說法是適當的壓力可以讓人進步更快,這個觀點我認為是要看個人,對我來說,給予壓力可能會讓我在實踐目標時反而無法專注,我會耗費額外的精神去擔憂一些事情,反而拖累了自己的步調。因此找到適合自己的行動計劃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課題,只有自己多方嘗試,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行動方法。
 

參考資料

一場關於積極的練習

作 者: (美)奧格·曼狄諾

譯者: 趙雅筑

出版社:崧燁文化

出版日期:2020/09/16

第三章: 讓目標達到沸點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在下面點讚支持我😀

2023年4月15日 星期六

閱讀筆記 | 一場關於積極的練習 | 人際交往的學問

 

一場關於積極的練習 | 人際交往的學問

今天的筆記來自於「一場關於積極的練習」這本書,本書匯集了15本振奮人心力量的書籍,有點像是每本書籍的重點整理。我把這本書二次整理後,分享給各位讀者。這文章主要介紹的是卷—「人際交往的學問」,原作者為美國的戴爾卡內基

筆記內容

本卷提出了促進人際關係的六項法門,讓讀者了解什麼樣的人才會獲得好人緣,受人歡迎。

  1. 關注他人,為他人著想:想要與某人加深關係,促進情感時,就要先對此進行付出。如何付出呢?可以先從了解對方喜愛的事物開始,投其所好,這樣可以加深他對你的印象,有利於增進之後的交往。多為對方考慮,站在對方的角度來處理交往事宜,例如,當了解對方目前正處於忙碌狀態,就要減少打擾對方的時間。尊重對方,並事事以對方為優先考量,是與人交友的第一要務。

  2. 保持微笑,讓對方知道你的熱情:情緒是可以傳染的,俗語有云:「伸手不打笑臉人」,微笑可以緩和情緒、愉悅氣氛以及化解僵局。多多笑臉迎人,將善意與熱情傳遞出去,是交朋友的第二個竅門。想想也的確如此,當我面對一個熱情的人,即便我不以熱情對他,也會對他較有好感,相對地,若對方總是冷面相對,我個人感覺也會比較拘謹,害怕說錯話。當然,熱情的人不代表他就是個好人,也是他是有目的想要接近你;冷漠的人也未必是壞人,只是對你無所求。只是本書提的是自身的態度,因此微笑熱情作為交友的基本要件,個人認為是相當有道理的。

  3. 特別花些心思去記住他人的名字:了解了他人的名字、樣貌後,也要了解除此之外資訊—職業、喜好以及你已知的其他關係(例如:想要了解的這個人,與你認識已久的某某是朋友),將眾多資訊關聯起來,有助於記住他人的名字。叫得出別人的名字,才會讓對方有被尊重的感覺,可以更容易地使感情升溫,這是交朋友的第三項技巧。

  4. 專注傾聽別人說話,不要隨意打斷別人:隨意打斷他人說話,是相當不尊重他人的行為。若談話內容是關於學術性、確定對方說的與你的理解有誤差的話,出言確認是還可以接受的。但若是談話內容是關於對某件事情的看法、觀念類的言論,打斷別人就意味著你不想聽對方說出他的想法,這會讓對方覺得不被尊重。而誰又會想不尊重你的人交朋友呢?安靜、專注地傾聽是交朋友的第四項原則。

  5. 說別人感興趣、想要了解的話題:人會想要知道一些自己想要知道,目前卻未能了解的事情。若能了解對方想要理解的事物並提供給他想要的資訊,不僅可以增長雙方感情,亦可以讓對方得到想要的成長。(現今的許多教學影片都是這種模式,擊中觀眾缺少的、想要了解的事情,追隨者也隨之而來。)提供對方想要的,是交朋友的第五原則。

  6. 讓對方覺得自己很重要:不要吝惜你的誇獎,並且多給予真誠的讚美。若對方處於低潮而不可自拔時,也要幫助對方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好,協助對方脫離自怨自哀的境況。(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當對方只看見負面時,不妨試著協助對方探索出正面的意義,並給予鼓勵。)給予對方正面的能量,這是交朋友的第六項原則。

章節心得

本卷的內容我認為除了交朋友之外,也很適合套用在做人處事、待人接物中。在這六項原則中,我認為最難做到的就是傾聽別人說話這一項。就我自己的經驗來說,遇到觀點不同的看法總是會想要直接出言進行進一步討論,也未必如筆記內容上所說的不想聽對方說話,只是想要釐清我的疑慮對方是否有考量到。但不管動機如何,中途打斷其實就是一種容易陷入「無禮」的行為,也是探討觀點中的大忌,因此耐心聽完對方說話對我來說真的是一項尚須鍛鍊的課題。


想要了解「無禮」,可以參考下述文章:

閱讀筆記 | 再思考 | 為何要對觀點對立的團體貼標籤?


參考資料

一場關於積極的練習

作者: (美)奧格·曼狄諾

譯者: 趙雅筑

出版社:崧燁文化

出版日期:2020/09/16

第二章:人際交往的學問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在下面點讚支持我😀

2023年4月8日 星期六

閱讀筆記 | 一場關於積極的練習 | 積極心態的力量

 

一場關於積極的練習 | 積極心態的力量

今天的筆記來自於「一場關於積極的練習」這本書,本書匯集了15本振奮人心力量的書籍,有點像是每本書籍的重點整理。我把這本書二次整理後,分享給各位讀者。這篇文章主要介紹的是卷一—「積極心態的力量」,原作者為美國的拿破崙.希爾。

筆記內容

人的心態分為消極心態與積極心態,如果一個人擁有的是消極心態,那麼這個人常有的回應會是「不要」、「做不到」、「不想改」;相反地,若是積極心態的持有者,那麼這個人常見的回應方式會是「試試看」、「可以做到」、「好」。

想要做到一件事情,必須要先想像自己能夠做到,才能夠在實際上真正做到。因此想要達成任何目標,積極心態是不可或缺的。一件事情,如果自己放棄去做它,在大部分的情況下,這件事情是不可能做成的,(此處不討論運氣因素),這也正是積極心態為何如此重要。如同「RSF正向專注力」一書所提及的方法,預想自己未來的生活,並透過每一日一小步的進步方式去實踐,才能幫助自己達成目標。

要如何培養積極心態以及消除消極心態呢?

  1. 以樂觀主義搭配現實主義:樂觀就是預想事情最好的情況,但只有樂觀還不夠,在現實上可能也需要一些實踐方式來協助達到最好的結果。比如說想要在眾人面前報告,除了預想成功報告的情境,還需要去分析達到成功報告需要那些要件(準備資料、練習口條…等等),並一一去實踐它,最後的結果即便不如預期,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2. 抱持感謝心態:理解自己所擁有的事物並不是理所當然,學著感恩。個人覺得這一項對於心理健康還有蠻有幫助的,因為不滿、怨憤、抱怨等等負面情緒不僅影響著你的心理,連你的行為也會有所影響。例如:將母親對你的關愛、金錢上的支援視為理所當然,當有一日母親經濟上有問題,無法提供給你支援的情況發生時,若你抱持著不滿的心態,此時的回應可能是會抱怨。不僅傷害親情,可能也會讓母親再也不想為你付出;反過來說,若你可以反過來察覺母親的難處,對母親表達關愛,我想母親一旦手頭寬裕了,也會不吝繼續支援你。當然,以上是我以自己的心態去進行揣測,用的方式是簡單的換位思考,保持感恩並回報是維持關係相當重要的一環。

  3. 多聽積極、歡快的故事以及言論及歌曲:針對這一點,個人認為偶爾或是覺察自己常常充滿負面心態時在聽會格外有用,相反地,經常聽可能會落入「過度曝光」的逆反心態。我個人也是幾個月可能會看一些積極向上的書籍,也曾有過連續看的時期,連續看得太多,我會覺得這些書好像在說「廢話」。因此我認為偶爾看看對我來說比較適用。

  4. 多用正向語言表達:使用「還有半杯水」取代「只剩半杯水」的說話方式來向他人傳達想法,透過正向語言表達,可以學著看件事情美好的一面。其實表達方式與覺察美好我認為是會互相影響、互補的關係。兩者必須要共同進步,才能真正改善心態。舉例來說:當面對一大堆作業時,若能抱持「還剩這些就做完了」,那麼你的大腦會受此影響,認為所剩不多,更能提起勁去執行;若是抱持「還有這麼多,怎麼做得完」,大腦會受此影響,提不起進去做任何事情。正向表達是確確實實會對行為有所影響的。

以上說明了如何培養積極心態,那麼相對來說,要如何擺脫消極心態呢?

  1. 別找藉口:把找藉口的時間拿來改善情況,找藉口對於事情的改善並無任何幫助,將焦點關注在如何改善問題才是真正能改變的行為。個人認為這些「藉口」是自己造成的,這個方式才適用,例如:你將車停在路邊停車格,等待時間接人下班,突然有一輛車撞上你的車,導致你無法準時接人下班,這個情況如同遭受池魚之殃,我認為是可以做為不能準時接人下班的理由的,也就是說這並不是藉口。反過來說,若你是開車撞到別人車的那位人士,那麼「那輛車停在那裏(路邊停車格),害我撞到」,我認為這才算是「藉口」,才有進行改善的空間。

  2. 克服恐懼:恐懼大多來自於未知,在不確定未來結果的情況之下,有所擔心是正常的。要克服恐懼的方法就是去面對它,了解事情的情況不如「想像」中的恐怖,對於類似的事情就不會再恐懼了。當然,前提是在練習面對恐懼的同時也要確保自身的境況是安全的。

章節心得

如同在最前頭所寫的,本書帶給我的感覺是蒐羅其他成功學的書籍,並且給予重點整理。在閱讀時,本書也有給予相對於概念的故事進行說明。對於此類故事,個人一向的看法都是看看就好,畢竟每個人的個性、經歷、生長環境以及境遇大不相同,對於故事中人物有效的方法,也許對你來說卻無法達到你想要的效果。

從開始閱讀到現在,在培養積極心態的方法中,就我個人的經歷來說,對我來說最有幫助的「是多用正向語言表達」(當然,實際上我並沒有表達給別人聽,我只有在心裡做想法練習),練習發現各種事件好的一面,不僅對於心理健康有所幫助,也更有機會找到特定事件帶給你的觀點成長。

就如同最近發生的蛋比較貴的問題,只看到不好一面的人也許會想「以後買不起蛋,沒蛋吃了怎麼辦?」,這件事情好的一面就是可以發現蛋的替代品—豆類(如果是要補充蛋白質的話),之後遇到相同的情況,你就不會再為蛋煩惱了。如果你的想法是「我就是要吃蛋,不要吃別的替代品」,那也可以從這個想法去延伸出一些方法—檢視自身的消費行為,將不需要的消費移除並將錢節省下來,節省下來的錢可以去買較之前昂貴的蛋。

如同「RSF正向專注力」這本書所說的,事情總有改善的辦法,只要透過一點點的改善,你就會減少怨天尤人的時間,還可以讓自己過得更好。


 參考資料

一場關於積極的練習

作 者: (美)奧格·曼狄諾

譯者: 趙雅筑

出版社:崧燁文化

出版日期:2020/09/16

第一章:積極心態的力量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在下面點讚支持我😀

2023年3月18日 星期六

閱讀筆記 | 再思考 | 面對懷疑的論證,要如何反駁以取得更多資訊呢?

 

再思考 | 第11章 如何反駁論證

今天的筆記來自於「再思考」這本書,主要筆記內容來自於第十一章「如何反駁論證」,當面對一個令人懷疑的論證,要如何合理的反駁它,指出它的不合理之處,引出更多的論證及隱藏的想法呢?如何透過合理的反駁取得更多的資訊?本章告訴你如何執行。這是「再思考」這本書的最後一章筆記,有興趣的讀者千萬不要錯過喔!


筆記內容

反駁論證的目的是「懷疑」其合理性,進一步讓論證更為完滿,得到更為可靠的結論。與前述文章「閱讀筆記|再思考|不斷溯源的論證,要如何停止?」中舉出的「無理取鬧」式的反駁相反,本章告訴你的是要如何「合理」的溯源,以期得到更多更加可靠的理由來支持結論。

依據前述章節的定義論證是給予合理的前提(理由)以支持或推出結論。要合理的反駁論證有三個大方向:
  1. 反駁前提(理由):此種反駁方式要注意的點是前提不成立並不等同於結論不成立此時需要的是更為可靠或精確的前提來支持結論,以讓討論可以更進一步。那麼要如何反駁前提?找出前提為假的理由或是存在的謬誤即可。

    以先前提過的例子來說明:

    「身高超過170公分,即可以來應徵成為本公司職員。」

    這時候有人發現了有人的身高不滿170公分也應徵且成功了,就可以進行反駁—在前提「身高超過170公分」不成立之下,怎麼也有人可以應徵?而公司方可能回應,「他擁有會計師執照,所以可以應徵。」那麼我們就可以提出更為精確的論證:

    「身高超過170公分或是擁有會計師執照,即可以來應徵成為本公司職員。」

    可以看出透過反駁現有的前提,可以得到精確的理由以支持論證。

  2. 讓結論變得可疑或荒謬:可以透過誇大解釋結論來達到。此種方式可以迫使提出論證者提出更為精確且不荒謬的結論。

    這次以先前的另一個例子來進行說明:

    「努力的人一定可以成功。」針對此類論證,可以提出,「某人很努力學習投資.他現在成功成為投資大師了嗎?或者是他成為世界首富了嗎?他一定可以成為有錢人嗎?」由於這個論證的結論很容易推翻,因此可以迫使提出論證者修正為「努力的人有可能可以使自己成長。」等較為合理且精確的結論。

  3. 懷疑前提與結論的關聯性:若前提與結論的關聯性不高,那麼就可以輕易推翻前提可以導致結論這個因果關聯。此種方式比較容易應用的反駁是平行推論,也就是透過其他形式相同的論證,來反駁這個論證。

    此種方式可以揭露多種謬誤,將結論細緻化。


以下為常見的謬誤以及平行推論反駁方式:

  • 合成謬誤(the fallacy of composition):將部分群體成立的事實推廣到全體。視其為謬誤的原因為其可能不成立。像是「我見過的客家人都很吝嗇,所以客家人都是吝嗇的。」如果想要推翻的話,可以找一個不吝嗇的客家人作為反例(推翻結論),或是使用「我認識的女生都不會騎車,所以所有女生都不會騎車嗎?」這種一看就知道不成立且形式類似的論證來進行反駁。

    分割謬誤(the fallacy of division):將對全體成立的的事實推廣到部分群體。視其為謬誤的原因為其可能不成立。「都市人都有水準懂禮貌,他是都市人,他水準一定很高。」如果想要推翻的話,可以舉出一個真實但水準不高的都市人來進行反駁(推翻結論)。或是「這個國家的國民所得很高,她是這個國家的國民,她的所得一定很高」,當然,一般人都知道國家一定有窮人及富人,群體特徵可能並不適用於個體,這種形式類似的論證也可以拿來進行反駁。

  • 假二分法(false dichotomy):你不支持它,就是反對。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的,此種論證方式忽略了中立的可能性。「選舉時你不投藍色,所以你支持的是綠色。」基本上是很常見的一種謬誤。此類型的平行推論可以是「所以你認為銀行不是升息就是降息囉?」可想而知,大部分的情況利率是維持不動的,調整利息反而是比較少見的情況,可以輕易地打破這種假二分法的論證。

  • 假對等(false equivalence):做一件事情是合理的,但是從某一角度來看不做這件事情也合理,所以就不要做這件事吧!舉例來說,「將故意殺人犯處死可以遏止這個殺人犯再次殺人,也有震懾作用,所以要支持死刑!」,另一方面「將故意殺人犯處死並不能遏止其他人故意殺人的犯罪行為,所以不應該支持死刑!」兩方說詞各有其有道理之處,所以還是不要支持死刑好了。但其實上述中的兩個論證並未完全對等,因為支持死刑的一方可以遏止真實犯下殺人案的人再次殺人。假對等這個謬誤將兩者視為相同並判定為不該死刑,看起來是不是有些怪怪的呢?用來反駁的方式可以使用「打新冠疫苗有助於減少死亡率,所以要打疫苗」、「不打新冠疫苗就可以免於副作用死亡,而且得到新冠肺炎也不一定會死,所以不要打」,但實際上的情況,打疫苗對比於不打疫苗的死亡率的確是大幅降低,可以輕易戳破假對等的謬誤。

  • 訴諸無知(appeal to ignorance):對於無法證明或是不知道的事情,這件事情就不存在。這也是一個常見的謬誤,「你無法證明鬼神存在,所以鬼神不存在」就是這類形式。要注意的一點是,你不知道不等於它不存在,同樣的,我也能用「你無法證明鬼神不存在,所以鬼神存在」的形式來反駁。個人認為是個很容易陷入跳針的謬誤。

  • 假起因(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又稱後此謬誤):經過A事件後,達成B後果,所以是A事件造成B後果的。視其為謬誤的原因為A事件後達成B後果的原因可能是巧合或是有相關性,但相關性並不等於因果,也就是可能並非完全是因為A事件造成B後果的。像是「穿太少會感冒,所以感冒是穿太少造成的。」之類的論證。就我的認知來說,感冒的根本原因是在於病毒,若是體內沒有病毒存在,穿太少應該只會造成寒冷。那麼要如何反駁呢?比較誇張的平行推論說法就是「他喝了十年水後,他死亡了,所以死亡原因是因為他喝了十年水?」若是認為十年太長,可以改用這個「他吃了花生以後喘不過氣,所以是花生會造成氣喘嗎?」根本原因在於這個人對花生過敏,而不是花生對每個人都會造成影響。


章節心

學會反駁方式,其實可以發現現實上很多的狀況都離不開上述的謬誤(如同上述我舉的例子)。我想這也是「再思考」這本書想要告訴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充斥著這些論證,我們必須要能夠分辨視其否有效及好壞。

在學習的過程中,平行推論的反駁方式我認為最難,因為要找到類似的結構推論並非那麼容易,只能透過日常練習及觀察累積經驗。推翻前提也很難,尤其是在資訊不足的情況下。

當然,論證提出者也可以針對反駁,再次進行辯駁,這時候就會出現比較細緻且精確的論證,這也是本章要說明的一個重點—反駁論證是讓論證更為精確可信,並補足可疑之處,而不是要將其「打敗」。依照這個論點,反駁論證其實是對提出者與反駁者雙方都有利的事情。

身為論證傾聽者,我認為未必要能在當下正面反駁,只需要等空閒時機「再思考」一下下,讓自己能夠免於被無效或是無禮的論證所欺騙或是帶風向,我認為就是對我最大的幫助了。


參考資料

再思考


作 者:華特・西諾—阿姆斯壯

原文作者:Walter Sinnott-Armstrong

譯者:吳妍儀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19/03/14

第十一章:如何反駁論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在下面點讚支持我😀

2023年3月11日 星期六

閱讀筆記 | 再思考 | 如何不輕易被論證所騙?

 

再思考 | 第十章 如何避免謬誤

今天的筆記來自於「再思考」這本書,主要筆記內容來自於第十章「如何避免謬誤」,從前面的章節我們已經了解什麼樣的論證才是好論證,那麼在能力不足,無法判斷時,要怎麼樣以較簡單的方式避免自己被論證所誤導呢?本章提出了日常常見的謬誤,讓讀者認知到可能被論證欺騙的點,讓讀者能夠有所警覺


筆記內容

語意不清的言論會讓論證的強度受損,甚至容易被誤解。作者指出兩類的言論相當模糊不清,令人搞不清楚說話者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

含糊:指定義不清的用語。例如:「去那棵很高的的樹旁邊等我。」一眼望去,每棵樹都很高阿,「很高的樹」到底是哪顆阿?

模稜兩可:一個詞彙有兩種不同的意思。例如以前常見的腦筋急轉彎問題:「鑰匙掉了怎麼辦?」,聽者可以解釋為「鑰匙掉了怎麼辦?」或是「要死掉了怎麼辦?」(此項情境個人認為在英語中較為常見。)

作者提出一個常見的誤導型論證,其主要概念就是「由主題A的前提,導出主題B的結論。」說白些就是將兩個不相關(沒有因果關係)的主題湊在一起說。例如:他的數學不好,國語一定也很差,國語與數學這兩項學科的差異性相當大,透過數學不好,推導出國語不好的結論其實相當牽強。

此種類型的說明方式有兩種相當常見的用法,如以下所述:

人身攻擊—某人有相當不好(通常指令人噁心、輕蔑、恐懼或是引發負面感情)的特徵,他說的話必然是假的。例如在校園可能較常見的,成績較差的學生與成績較好的學生各執一詞,通常師長相信的會是成績較好的學生所說的話,成績較差的學生會被認為較不可信。

當一項論證由此種形式呈現時,其出錯頻率相當高,接收者應帶著疑慮檢視。檢視方向主要為(1)驗證其前提是否為真以及(2)前提與結論的關聯性是否夠高。

以「他的數學不好,國語一定也很差。」這項論述來說,第一項要查的點就是「他的數學不好」這項前提是真的嗎?其次為「數學不好」與「國語不好」兩者間的關聯性是否夠高?


訴諸權威—專家說這個產品好,它就是好。這個範例常見於商品廣告,現今許多保健食品或是營養類食品,都會尋找醫生或是營養師團隊背書,就是利用了這一項謬誤。

同樣的,這類論述也有一些檢視方式可以幫助我們確認其可靠性。(1)該話語是否真的由專家提出?(2)該專家的領域是否與該主題相關?(3)是否有其他相同領域且彼此沒有利害關係的專家持有相同意見?

以最後一點來說,只要是對於幫商品站台的醫生或營養師,由於其與廠商有利害關係,因此其話語通通都要打個折扣,畢竟身為消費者,你不知道是專家收了廠商的錢說了這些話,還是這些商品真的是這樣好?


章節心

雖然這一章提出的概念還蠻簡單的,但真的是現實生活中常見的。人身攻擊這一點其實就是「無禮」的一種形式。每當台灣要選舉時,總會冒出一些黑料,通常與個人行為有關,想要以個人行為上升到這個人沒有能力或是將風向導到這個人有問題,意圖讓不要選這位候選人。

但個人認為,以小選民來說,需要注重的是該候選人對此攻擊的應對(提出反擊證據)或是乾脆承認,最好是不要隨攻擊方起舞,畢竟以小選民來說,我們無法得知事情的真相(難以判斷前提是否正確),我們只能看到攻擊方與被攻擊方的回應來進行判斷。

訴諸權威除了商品廣告,在許多談話性節目也經常看見,可以藉由本書提出的三項法則來做簡單判斷,第一項在談話性節目中應該都是專家親口所說,沒有疑慮,其二要檢視的是專家領域是否有符合,最後則是利害關係檢視。但我認為只要有第三項利害關係在,論證常常會變得可靠度較低,因為專家上節目了,通常就會有其利害關係,不論是為名或是為利。雖然可信度變得難以釐清,但是多思考,還是有助於減少被騙、被帶風向的情況。


參考資料

再思考

作 者 :華特・西諾—阿姆斯壯

原文作者:Walter Sinnott-Armstrong

譯者:吳妍儀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19/03/14

第十章:如何避免謬誤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在下面點讚支持我😀